日曆、撕日曆、翻日曆

                                                                                                         文/弦月

日曆,是一部大型的計時器、壁鐘。它計的時間數位較大,只計年、月、日、星期,不計幾點、幾分、幾秒。最大的缺點是:它不是自動的。

撕日曆,是每天都必須動手把它上緊發條,否則,它永遠停在那裡不走。

翻日曆,則是它可以像電腦一樣,讓你上網瀏覽、搜尋內容。遺憾的是,它只保留現在和未來。因為過去的,都被主人當成垃圾扔掉了。

隨著台灣工商業的發達,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日曆,由五、六十年代的袖珍型,及毫無吸引力的外表,逐漸改良成有彩色風景、水果圖片,甚至還有名人格言專欄。多元化的內涵,讓日曆不再只是計時器。品質也越來越精美、大方,幾乎可以當成伴手禮送人。

但它在市面上絕對買不到,因為只送不賣,成了商家酬庸顧客的貼心禮物。景氣好時,每戶人家都收到好幾本,客廳上、房間裡都有。後來景氣差了,一本難求,有的還得靠親友周濟,否則連日子都別想過了。

日曆,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早期星期天印紅色的,周末是綠色,平常為黑色,國定假日紅色外加國旗,後來才流行周休二日,這是有一些道理的。星期一到五,為什麼用黑色?因為大家拼命工作,忙得昏天黑地,身心內外烏漆麻黑。週末的綠色,代表生機、希望,又生起一線希望:「星期天在望,快有假好放了。」星期天的紅色,象徵喜慶,見紅心喜:「終於放假,可以吃喝玩樂一整天了。」很多人都有同感,紅色的日子過得特別快,黑色最慢,綠色最準時。可見人的分別、計較、執著心,及厭苦欣樂的欲望有多強烈。

也因為日曆品質的提昇,撕日曆成了賞心悅目的事,停留的時間也越長。看到美味佳餚或水果的插圖,會大流口水;目睹風景名勝,不禁神遊其中;若讀到一則很相應、很振奮人心的名人格言,讚賞之餘,耳濡目染,而生起「希賢希聖」的心。原來,日子可以從平淡無奇,蛻變為色香味俱全,和五彩繽紛,甚至更有品味、更有氣質,只要多花一些巧思、多付出一份心力就成。

撕日曆的時刻,因人而異。有的人臨睡時撕去它。有的人持不同意見:「一天都還沒過完,怎麼可以撕呢?應該天亮撕才對。」晚上撕的人又有異議:「早上起床已經七、八點了,一天都過去三分之一了。」我認為兩者都饒富意義。晚上臨睡前撕去日曆時,學佛修行的人,會想起普賢菩薩的警衆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警惕自己必須珍惜有限的生命,去學佛修行,而不是懈怠放逸,安於五欲之樂而已。世俗的人,也會感慨金烏似劍、玉兔如梭,而生起人命無常之想,進一步來學佛修行、了生脫死。或者如儒家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檢討反省一天的所作所為,有錯則改之,無過則勉之。

早上起床才撕日曆,更名正言順了,因為「一日之計在於晨」。看著日曆,盤算計畫今天的事該如何推動,才能事半功倍,有益無損;或事先規劃今天日子該怎麼過,生命才有意義,生活才能多采多姿。然而,撕日曆的當下,也會被那些美麗的風景,和美味的佳餚、水果圖片所吸引,想休假去吃喝玩樂。但是前提還是得上班工作,賺夠了錢再說,俗話說:「有錢走遍天下,無錢寸步難行。」而且也不能因請假貪吃貪玩,影響公司工廠的正常運作,被老板炒魷魚。這麼一想,又乖乖的收心上班去了。

古人謂:「笨鳥先飛。」「勤能補拙。」像我這種笨拙的人,還是會選擇晚上撕下日曆,以提早面對、籌劃。有的人像個閱歷豐富的生活家,臨機應變,遊刃有餘,早上撕就可以了。

雖然古人有很多名言,警示我們要珍惜時間,不可做無謂的浪費,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等等。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效果不大。因為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一小時有六十分鐘……。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換算起來數目太龐大,好像時間永遠用不完。撕日曆的心情就不一樣了,一天一張,沒多久就撕去一半,夠驚心動魄的。正當撕到最後一張時,心裡真是五味雜陳,回想年初撕掉首頁,露出「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幾個字時,對未來的一年,懷抱著多少期待,許下多少願望。結果卻是風風光光的開張,潦潦草草收場,應驗了古人的一句話:「善始者未必能善終。」想著人生不過數十寒暑,如同白駒過隙,能有幾本日曆好撕!那種人命無常、時不我與的感覺就特別強烈,往往能引發出學佛修行,或出家出離的道心來。

有時候,日曆也會停格,或撕不完。多半是房子沒人住,或主人不在家,甚至作古了。還記得母親往生後,孝親房只剩父親一個人住,後來父親也過世了。一家人在忙完後事,又各自士農工商去了。此後孝親房再也沒人住。幾個月後再回故鄉,進入父親的房間,驚見牆壁上停格的日曆,正好是父親和我們永別的那天,成了他的忌日。

對兒女而言,記得父母的生日是很重要的。在世時,每逢父母過生日,都要加倍表示孝心,以感念生育之恩。死後,父母的生日或忌日那天,更要祭拜,或誦經、作法事超度他們。這種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傳統,是很值得讚揚的。儒家也說:「生,事之以禮;死,祭之以禮。」

我們家鄉有句俚語很有意思:「生前孝順一口,勝過死後祭品滿桌。」勸人趁父母還在時,要及時孝順,以免後悔莫及。因為生前雖是一口的孝順,父母吃得到,也感受得到子女的愛。死了以後,不知投胎到哪裡去了,真的能吃得到嗎!可是有的人來不及孝順,父母就逝世了,只能用豐厚的祭品,彌補遺憾的心靈。有的人,父母在世時就很孝順,死後對他們的思念及感恩的心有增無減,透過祭拜及作法事超度雙親,感覺自己與他們同在,能給與他們更多往生善道的資糧。這的確是冥陽兩利的善事。

因此,不要以為每個人的那本日曆都撕得完,因為我還年輕,我還很硬朗,「死」這件事還不會輪到我頭上。等我玩膩了,享受夠了,或把兒女栽培到大學畢業,男婚女嫁之後,才來學佛修行也不遲。古人早就警告過我們了:「莫為老來方修道,孤墳都是少年人!」

撕下來的日曆,都被當垃圾丟掉了。也有人把當天的事蹟保留下來,記在日記上,述說著一天裡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及體會、成長。也有人相應於其中的格言,或心儀其中的風景名勝,剪貼當座右銘和欣賞。更有對烹飪有興趣的女性,看上了裡頭的美食佳餚,還附帶製程說明,收藏起來,時時臨摹試驗,希望能滿足全家人的胃口。日曆,不再只是計時而已,更能引導人們過充實又有意義的生活。

有幾種人會翻日曆。例如那幾天有很重要的事,會先翻翻日曆,然後或折上一角以做記別,或在上面註明事項,幫助記憶。或寒暑假、開學日、返校日、過年……快到了,學生、老師、小孩、大人會勤翻日曆,還一邊彎著手指頭算日子。或兩地相思的情侶、夫妻,例假日才能相聚;或倚閭而望的父母,逢年過節兒孫才有空回家探視,有時一天會翻日曆好幾回。先是緊鎖眉心,幽幽的嘆氣,然後又屈指算了一會兒,終於舒眉含笑,心滿意足的走開。果然,古人的話沒錯:「人類因有夢想而偉大!」「人,因為希望而活!」希望、夢想賦予人類與大自然或惡劣環境搏鬥的勇氣,能讓生活更充實、活著更有意義。而為了要完成夢想和希望,在每個當下都必須更加努力才行。並不是心不在焉、魂不守舍的,把一切寄託在不可知的未來,讓光陰虛度、歲月留白。

閑著沒事時,我喜歡去翻翻日曆,愛上了那些古今中外賢哲所留下來的雋永又富含人生哲理的智慧名言;也嚮往於日曆當中那如詩如畫、似人間仙境的醉人景色;美味佳餚還在其次。之所以會喜歡,是有原因的。因為自己愛好咬文嚼字、附庸風雅,書又讀得不多,無法像幽默大師林語堂博士一樣,能「兩腳跨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日曆裡的格言欄,正好可以填補我饑渴的腦袋,和照亮我心靈的陰暗角落。

前輩又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增廣見聞。這方面我也不及格。未出家前,在社會上混了那麼多年,除了兩隻腳和國外扯得上關係之外(我有一雙香港腳),從沒出過國。雖然我也想當仁者、智者,去國內外風景區尋幽探勝;無奈為了生活,必須努力工作,無錢也無閒圓夢。何況舟車勞頓,陌生環境也難以適應,語言又不通,在在讓我卻步。只能在日曆裡大飽眼福。翻看個二、三十分鐘,就環遊遍了全世界,何樂而不為!

早期日曆的格言欄上,登載的都是一些老掉牙的諺語,像「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或「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等等。越到後來越推陳出新,也越讓人拍案叫絕,如同一場又一場的心靈饗宴。舉幾個例子:「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是警惕那些光說不練的人。「生時不齎一文而來,死亦不帶一文而去。」把錢看得比命還重要的人,該覺醒了。「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即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有點類似,提醒人們珍惜年少,把握時間,開創正當事業,以免到老一事無成。

又「髮從今夜白,花是去年紅;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很有佛教苦、空、無常、無我的意味。「寧可專心的做好一件事,也不要貪多而搞砸一堆事。」喜歡囫圇吞棗、貪多嚼不爛的人,要改進了。「狹路相逢宜回身,往來都是暫時人。」萍水相逢,短暫邂逅,如雁過寒潭,影落水中,不久又各分東西,何必情深計較執著而受苦,一笑泯恩仇可也。

最讓我激賞的是「獨行可以走得快,結伴可以走得遠。」第一眼看到它,我就有莫名的感動。它的原意是:人生的道路,本來就坎坷難行,充滿艱難險阻、災難不測。全靠親戚朋友、鄰里故舊共襄輸誠、互通有無,互相照顧,互相扶持,才能順利走完全程。自私自利的人,只管自己,不管別人,好像沒有牽掛,了無負擔和包袱,遇到困難、危急時,求救無門。結果路越走越窄,最後無路可走。

而用佛教的角度看,阿羅漢與獨行,是不是很像!大乘行者和結伴,又有些雷同,而且比羅漢走得更遠。阿羅漢行人,根據經典所說,最快三生,最慢六十劫就能證果;但是於生死曠野,只過了三百由旬,進入化城休息而已。而菩薩修行六度萬行,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則要經歷三大阿僧衹劫的長時間,才能圓成佛果;卻能完全越過五百由旬曠野險道,真正到達寶所。

聽說現在有些公共場合,改用電動或電子字幕型式的日曆,再也不必天天撕,也沒有日曆好翻了。當然,那些風景插圖、美味佳餚,及名人格言都快成了絕響。科技的日新月異,造福了人群,卻也讓人類更懶,依賴外力更深。一切講究付出最少最小的心力,而得到最多最大的結果;或者最好是完全由機器代勞,我都不用動手做,便吃穿花用享用不愁。但是無論科技再如何進步,也只是助緣,不可能請機器幫我修行,而我就能了生脫死的。或是發明一部機器,來改變我們的業,成為他吃飯我飽;我作(業)他受(報)、他作我受,甚至只作不受,不作能受,這是不可能的。自作業、自受報,各人生死各人了;有多少修行,就完成多少修養,一點也僥倖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