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了生脫死」而不是「了脫生死」?

最近仍有信徒問「了生脫死」與「了脫生死」的差異在那裡?

師父在《解惑篇》(頁202)謂:「了生脫死」與「了脫生死」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學佛不從人的種種因因果果上求解脫,而只求死的解脫,就叫了脫生死,因為那只是一個生命的結束,猶如自殺,可說就是了脫生死。

了,是明了,人幾乎是活在無明世界裡,有些可以明了,有些卻無法明了,學佛就是學著如何去覺悟,如果能學得覺悟就能明了。人從生到死的這段生命過程,如果一切都能清楚明了,都在覺悟的情況下,就不會再造業了,且所有的業在發起時,也知道該如何承受,去化解,使原有的業在果報的承受中而得消滅,就叫了生。於生能明了,死的解脫就簡單了,因為生與死是輪迴的現象,「人」都是從生到死,死了以後又生,生了以後又死。脫死,就是於生之後不再受死,也就是擺脫死的糾纏,所以叫脫死,也就是解脫死,不再受生,這就是所謂的「了生脫死」與「了脫生死」的截然不同處。

《慈悲藥師寶懺‧卷中》:「是知懺悔之功,諸病心瘳之靈劑,了生脫死之奇方。」

《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大正藏冊15.頁347中):「皆是如來本因緣人,因此說法皆當逮得無所從生,或向童真,或向了生,向阿惟顏者,故如來一一授決分明具足,當知正士,佛不妄笑,說是語時,七十億那術菩薩得童真位,六十億那術菩薩得了生位,三十億那術菩薩得阿惟顏。」

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被稱為大醫王,因為佛陀不像世間的醫生只治色身之病,佛陀是治生死之病,所以有「了生脫死」的說法。人有太多的無明、煩惱、迷惑,甚至於太多的無可奈何;所以,要暸解生,就必須要有道理、方法、智慧、修養才可以明明了了。如果生的問題,一生中都能明明了了,死自然就能解脫,但不是解脫臭皮囊,而是不再受六道輪迴的苦。如果生不能明了,死就解脫不了,因為色身死了,還要隨業在六道裡輪迴,該承受苦時是「苦」,該受樂時是「樂」,了生脫死絕不是一般所說的,好像生了了,死就解脫了。佛法中謂:了,是明明了了;脫,是解脫。於生,人帶著許多業而來,必須承受因與果的感報,當一個個業由因而受果時,能一個個的去完成解脫。所以解脫,絕不是指一個解脫,而是任何的善因或惡因,都會得到樂果或苦果;也就是由因顯果時,去完成一個解脫。

因此,學佛修行,對生要能夠明了,必須做到當果報顯現時,要能歡歡喜喜的承受。樂果,人都願意承受;但苦果,平凡人受不了,由於受不了可能還會再造業。其實,不只是因苦果而再造業,樂果也會因得意忘形而再造業,所謂的因業受果而再造業,或說是舊債未算清,又欠了新債。

所以,為什麼要學佛?因為佛法是覺悟的道理方法,想覺悟必須要學道理方法,實際的去修養形成智慧,例如:世俗問「是先有雞?先有蛋?」佛法處理這類問題是「以眼前所見,能力所知,此雞此蛋,首先認識二者的關係,進而認識此雞此蛋本身必須具備能夠生起變化的條件」;因為,凡是雞不一定生蛋,凡是蛋不一定成雞,這便是佛法中常說的「了生」;凡事之與理,先了解了發生的諸種因素,則問題的癥結便豁然而通達了!(參閱《思路──現代人的禪效益》頁70)

所以,學佛就是學智慧,有了智慧在人生的路上,面對業報顯現時不再迷惑,而可以做到歡喜承受,並且依之為修行辦道,所謂修行不只是做一個法門,或持咒,或打坐等而已,真正的修行是因我們的身口意行為常會出差錯,因此修正身口意的造作行為,使我們的行為缺失愈來愈少,不僅不會傷害人,更能幫助人得利益,如此才叫修行。所謂辦道,就是辦理行為中能圓成有利而無害的內容,例如我們學菩薩行,就要照著菩薩的行為,如行布施、持戒、安忍等六波羅蜜,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等菩薩的行為去做,也就是辦理覺道,厚植菩提。唯有如此的修行辦道,才能莊嚴難得的人身!

人從誕生以至死之前,接觸的都是「生」的問題,如貪、瞋、癡等煩惱的現象,與財色名食睡的欲望問題,更有老病死的問題,在在令人陷入在無明、迷惑中,尤其是許多的無奈。如果,在此「生」之中,不能明了、解脫,那末只是個凡俗的眾生。然而學習佛法,就是幫助我們如何去「明了」得「解脫」的道理和方法,在無明時能明了,在迷惑時能覺悟,在無奈時能奈何!做到化解現象而成資訊,化解問題而成智慧,轉「業」的力量,成為「道」的功德力,終能出離六道輪迴之苦。所以,了生是脫死的成因,勤修是出苦的法則;因此,可以說了生脫死,是佛弟子們,不管在家或出家的畢生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