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多欲之苦惱

《佛說八大人覺經》謂:「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欲界的有情眾生,包括:上至六欲天,中及人界四大洲,下通地獄世界,全都屬於欲的範圍。人類生活在欲界中,離不開情欲、色欲、食欲、婬欲的染污與困擾。

情欲,有所謂親情、愛情、友情、恩情、道情等,近親遠疏,總在一個情字。由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免衍生許多利害關係;隨著利害所及,就會問題重重,接著發生的,便是各式各樣的是是非非。涉及是非,關係利害的輕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就變得相當複雜;所謂好壞、順逆、喜厭、恩怨等,使人手忙腳亂,又加上許多的無奈、無解,令人們感慨多情的苦惱。

色欲,包含各種物質顏色,及男女之色。色,從物質來說,有形狀、顏色、大小等的不同。人隨著色塵緣境而轉,為了滿足欲念,遂發起貪樂的心,往往迷惑於色欲的表相,就像是「聲、色」,僅憑著「聞、見」去分別感受,就確定了喜歡或討厭;其實,「聲、色」本身並無好或壞,更不會選擇「聞、見」的對象,只因人的自我意識,而發起喜歡或討厭的情感。因此,人往往因色而迷惑、貪戀,因欲而造作惡業,故常住於色惑的貪欲世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不斷輪迴相續。

食欲,飲食是為了養命,主要在吸收營養,維護色身,使身體健康,不受損害。如果只貪著山珍海味,滿足口腹之欲,好彼惡此,挑剔強求,養成貪著口味的偏食,則易造成色身的營養失調,讓身體漸漸的虛弱,而導致百病纏身。又電視常有大胃王的比賽,在一定的時間裡,吃最多的人獲勝,這是欲望,也是最不健康的吃法。長期以來,就有「早餐吃得營養,午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的養生習慣說法,目的在維護身體的健康,而不是在滿足口味的貪著。

婬欲,《圓覺經》中說:「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孔子也說:「食色性也!」男女婬欲之樂,短暫即逝;若故意佔有貪愛,則種下惡緣,被欲心所使役,到頭來,當承受惡行之苦。由於「色」之欲,因迷惑而起,貪婪之心,如柴遇火,一發不可收拾,如一夜情的網路族即是,或四處風流召妓,以致染上愛滋病者。所以,欲乃生死循環的根本,愛欲更是輪迴的原動力:今世貪欲,來世仍為色欲纏縛,長久淪落苦惱之中,不得自在。

生死疲勞,從貪欲起,若要不為欲所縛,首先須突破貪欲之心;財、色、名、食、睡五欲,乃是欲的根本,而欲的熾盛,在於貪(過度)心,是屬於意念不淨所至。因此,意念的導向,須先從少欲上修養,而心善是戒貪的下手處,所謂「善」的理念應是:不傷害他人,也要保護自己。或者說:於惡的使其不惡,於善的更應增上;亦即突破諸惡而行善,方才談得上修習清淨之道。

例如:夫妻是家庭組合的根本,彼此具有幸與不幸的最大影響力,如果相愛但以「物欲」的心態而擁有彼此,那麼就完全淪陷於「色」的貪欲中,猶如陷入泥沼中,難以自拔。愛,有感性和理性的分別:感性的,止於「貪」的滿足。理性的,則行於「智」的表現。感性與理性都是行為,但過程中的內涵,以及所得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夫妻,一般而言是子女的父母,勿以情識相處,情如羅網,被縛即難解脫。夫妻恩愛,以「恩」為德,相互維護,彼此關懷,非為「欲」惑,而是恩酬德償,相敬如賓。若能少欲知足心清意淨,自然不為欲所惑而苦惱。所以,學佛行者若知「業與道」的微妙關係,是在於「業中有道」,也就是從業中可以顯現道。基於「我」的分別心,有計較和執著,但同樣也有認識和瞭解;若能以止觀的方法,去澄心淨慮,達到認識和瞭解的境地,逐漸遞減「愛」的內涵,則欲的計較或執著,當可從原有欲的強烈,進而「少、淡、淨」欲,以致突破的境地;這便是從業的有我,修養成道的無我境地。

所以,少欲無為,出離欲而得清淨,必須從「心念」上著手;人的起心動念,於惡則生染著,於善則得清淨;調伏心意,以善為主宰,則出離業垢而入寂滅,即得解脫。因此,時刻照顧起心動念,維護莫使染著,才是修心養性之人,亦是修行辦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