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場

    望著齋堂牆上的時鐘,七點過一刻,離止大靜的時間還剩一個多小時,拖著疲憊的步伐回到自己的寮房,呆坐在床沿邊稍作休息,想著一天的活動,在暮鼓響起的那一刻便將全部停止,今天除了累,還有什麼收穫呢?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59期 2011年6月刊

                                                                                                          文/小葉

望著齋堂牆上的時鐘,七點過一刻,離止大靜的時間還剩一個多小時,拖著疲憊的步伐回到自己的寮房,呆坐在床沿邊稍作休息,想著一天的活動,在暮鼓響起的那一刻便將全部停止,今天除了累,還有什麼收穫呢?

連續五天的傳戒期間,所有同學都戰戰兢兢的在行堂中,領一份自己的職事,深怕自己一個疏忽,影響整個行堂的運作,誤了戒子們過堂的時間,法師們用餐的狀況,因此與大寮的師父及過堂的義工們,如何的互相配合便相當重要,行堂雖然只是整個活動的一個小環扣,但卻關係著所有人的用餐情形,大意不得。

為了讓整個行堂的運作不出差錯,活動前行堂分配已有所規劃,戒會期間同學們也無不盡心盡力,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大狀況雖已因過去的經驗一一避免掉,但過程中的小狀況卻不可預期,而這又關係著彼此配合的默契,以及各自過去的知識經驗,在大夥求好心切的情形之下,往往會不經意的出現擦槍走火的場面,引發彼此的情識變化。

上白下雲老禪師曾說:「處處是道場」,在忙碌又有時間限制的壓力下,行堂成了自我的修煉場,越是在忙碌的情況之下,越是能發現自我的時候,所謂「順境隨它去,逆境好修行」,但往往別人的一句話,一個臉色,一個舉動,所挑起的都不是道我,而是八識田中的業我,當自己的「我」被勾起時,內心所生起的無奈、忿怒、難過、不安、憂愁等等不同的情識變化,都因自己的能力還無法於當下,立即調適自身的受想,收攝身口意三業所成。

《瓔珞經》云:「罪言三世者,謂過去無明種子,為罪業之因,今生現行,為罪之緣,由此現行,熏過去無始以來之種子,因緣和合,故所作業成,復為當來罪業之惡因,如是展轉相資,故致輪迴不絕。」

想要出離六道輪迴之苦,必須要能與自己的業力為之抗衡,外緣引發自己的業與之相應時,若造作便輪迴不息,若修行便得以出離,業是一種束縛,唯有突破業,清淨業,才能得解脫,無有罣礙。但面對行堂這樣的色塵緣境時,明白問題來了是危機亦是轉機,但業我一旦生起時,往往在迷惘中不知如何是好,手足無措,總是無法好好把握當下,將所學的道理方法好好運用一番。

猶記得上白下雲老禪師曾說過:「若是能將自己嘴巴的拉鍊拉起,便是一種修養。」過去未學佛前,總為自己的靈敏反應感到自豪,但這都是世間法,以為贏得了勝利,實際上是在業泥中打轉,靈敏的反應若運用不當,往往在無形中傷了別人,結下了惡緣,而換個角度看這樣的靈敏反應,事實上也正是自己的盲點所在。

教授師在課堂中曾說過:「給自己時間空間去做認識,除了藉由緣境認識自己,也是在認識他人,剛開始感覺像是在吃悶虧,但實際上是更加認識對方的優缺。」上白下雲老禪師也曾說過:「認識後越知道如何相處」,自己不夠深入的去認識時,生起的都是自己的自我意識,更因對他人的認識不夠多,才會產生相處上的障礙。

學佛是以清淨為絕對的大前提,修行亦是針對自己的我,上白下雲老禪師曾說:「一個真正懂得佛法的人,他幾乎時時刻刻都有修行的機會,正面的也好,負面的也好,善的也好,惡的也好,都會去把握機會,能把握機會的人就是修行人。」

雖然對於佛法的應用能力仍舊不足,再加上知識經驗的缺乏,自己仍不可因此而洩氣,明天的行堂工作,非得時時提醒自己,不可輕易的被緣境所轉,保持冷靜的態度,再無對策方法時,拉起嘴巴的拉鍊,好好觀察當下自我的五蘊變化,試著在想行之間加入不同想的素材,藉此機會累積自己的知識經驗,待往後自己有足夠的資糧,才有能力面對處理不同的問題,而現在該做的便是趕緊收拾疲倦的身心,備足精神,以挑戰明天的自我修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