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 (五十八)

    難經詳論五輸穴,井穴專主心下滿, 滎穴瀉火主身熱,俞治體重與節痛, 經主喘咳並寒熱,合當逆氣而下泄。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05期2015年12月

難經五輸穴主治歌

 

 難經詳論五輸穴,井穴專主心下滿,

 滎穴瀉火主身熱,俞治體重與節痛,

 經主喘咳並寒熱,合當逆氣而下泄。

 

這首歌訣係現代歌訣,為中醫學者谷世吉教授根據難經(六十八難)編輯而成,原文如下:

 

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

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難經所論述的五輸穴功能,成了輸穴應用的一個典範,在經絡保健上,也十分管用。井穴屬木,與肝有關,肝主疏瀉,故各經絡的井穴主治心下滿悶,在實用上,井穴亦用於醒腦開竅。滎穴屬火,與心有關,火邪為熱,故滎穴可用來袪除臟腑經絡上的熱邪。俞(輸)穴屬土,與脾有關,脾主運化水濕,脾運化失調時易受濕邪,會有身體沈重、關節疼痛現象,可取俞穴對治。經穴屬金,與肺有關,肺司呼吸,又為嬌臟,易感寒熱,故經穴主治咳嗽寒熱。合穴屬水,與腎有關,腎主納氣,又主二便,故合穴可治逆氣下泄。以肺經為例,如圖一所示,井穴為少商,可用於心胸悶脹、醒腦開竅;滎穴為魚際,可用於清肺熱;輸穴為太淵,可用於手腕疼痛;經穴為經渠,可用於緩解咳喘;合穴則為尺澤,可用於對治咳喘逆氣。

 

 各經絡五輸穴的名稱,見“井滎輸原經合歌”,因穴位較多,就不再引述,一般經絡保健書籍均有提及,且網路上查詢亦十分方便。就穴位大略位置而言,井穴約在手指、腳趾,俞穴約在手腕、腳踝附近,而合穴約在手肘,腳關節附近;滎穴在井穴、輸穴之間,而經穴則在輸穴、合穴之間。實際保健上,我用較多的是滎穴與合穴。以肺經為例,肺有熱時按揉魚際穴,當我們咳出黃痰來時,可假設是肺熱,先取魚際穴保健,按揉時通常會較痛。咳喘時,則取尺澤穴,對緩解咳喘通常有幫助。

 

 

 

圖一 肺經五輸穴圖

 

 

 


下合穴歌

 

 

 胃經下合三裏鄉,上下巨虛大小腸,

 膀胱當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屬委陽,

 膽經之合陽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提到了六個下合穴,原文如下:

 

胃合於三裏,大腸合人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

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人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

 

這六個合穴都在下肢,如圖二所示,故稱下合穴,在臨床及保健上十分的實用。胃經的下合穴是足三裏,大腸是上巨虛,小腸是下巨虛,三焦經是委陽,膀胱經是委中,而膽經則是陽陵泉;它們是六腑不舒服時的保健要穴。保健時,若腸胃舒服,可由胃經的足三里按起,依序按上巨虛、下巨虛等穴,以確定是胃、大腸、或小腸那裡不舒服,按揉時較痛的穴位,可多按一些。膀胱排尿不順暢時,也可先按委中穴。若是在下腹側面疼痛,也就是在肚臍左(右)下方疼痛時,則可按委陽穴。有一次,有位讀書會的同事來到家裡,說他不舒服,指的部位在肚臍斜下方,到診所去檢查沒問題,但會痛,按痛處時好像有東西,但位置不定,時有時無。由於它對應的是三焦區,我就幫他按了腳關節後方的委陽穴(在委中旁,靠外側),當場緩解不少;隨後有一、二位讀書會的會友也幫忙按,結果讀書會結束後,他說不痛了。若是在脅肋下疼痛,可按膽經的陽陵泉穴。有一次,去看望一位老朋友,他的太太說她左側肋骨下不舒服,到診所去檢查沒問題,她覺得有時會痛,按痛處時也是時有時無,好像有東西,但位置不定。由於肋骨下對應為膽區,當時我幫她按了左腳上的陽陵泉,她說舒服多了。“脅肋取支溝”,我再加按支溝穴後,更不痛了。於是我建議她回去後,多保健這兩個穴位,這兩個穴位都是少陽經,對脅肋部位的緩解都有助益。

 

八脈交會穴歌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奇經八脈的作用,在難經上提到“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又提到“比於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若十二經絡是水道,則奇經八脈就是溝渠、深湖。也就是說,當人體氣血充足時,多餘的氣血會流入奇經八脈中,它可作為人體的“備用氣血庫”。奇經八脈與十二經絡的交會點,為八脈交會穴,沖脈為公孫穴(脾經),陰維脈為內關穴(心包經),帶脈為足臨泣穴(膽經),陽維脈為外關穴(三焦經),督脈為後溪穴(小腸經),陽蹺脈為申脈穴(膀胱經),任脈為列缺穴(肺經),陰蹺脈為照海穴(腎經)。

 

在八脈交會穴歌中,建議這些交會穴以配對的方式來運用。例如公孫與內關兩穴相配,能對治心胸、胃的病症。 在實際保健上,當胸悶、肚子不舒服時,我會取公孫、足三里、與內關等三個穴位來作保健,效果通常還不錯。尤其當人較為虛弱無力時,以較小的力道多按揉這些穴位,保健效果會更好,因為公孫、內關是八脈交會穴,能調動“庫存氣血”來因應,比較不會有氣血不足導致頭暈的現象。喉嚨不舒服時,我通常也會取照海、列缺來保健。例如師父因唱誦導致喉嚨乾澀不舒服時,我會以中等力道按揉內腳踝下的照海穴(在骨縫間),通常按揉一、二分鐘時,咽喉會有分泌出津液的現象,若再按揉列缺穴,喉嚨會有更舒服的感覺。同樣的,先後按揉足臨泣與外關二穴時,能對治眼睛不舒服的狀況;而按後溪與申脈穴時,可緩解眼睛內側及頸項等部位的病症。實際保健上,我也常用外關穴來緩解感冒的症狀,外關為陽維脈的交會穴,而陽維具有解表的功能,因此多按揉外關穴,對感冒表証有緩解的作用。

 

 

 

 

 

圖二 下合穴圖

 

難經五輸穴主治歌

 

 難經詳論五輸穴,井穴專主心下滿,

 滎穴瀉火主身熱,俞治體重與節痛,

 經主喘咳並寒熱,合當逆氣而下泄。

 

這首歌訣係現代歌訣,為中醫學者谷世吉教授根據難經(六十八難)編輯而成,原文如下:

 

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

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難經所論述的五輸穴功能,成了輸穴應用的一個典範,在經絡保健上,也十分管用。井穴屬木,與肝有關,肝主疏瀉,故各經絡的井穴主治心下滿悶,在實用上,井穴亦用於醒腦開竅。滎穴屬火,與心有關,火邪為熱,故滎穴可用來袪除臟腑經絡上的熱邪。俞(輸)穴屬土,與脾有關,脾主運化水濕,脾運化失調時易受濕邪,會有身體沈重、關節疼痛現象,可取俞穴對治。經穴屬金,與肺有關,肺司呼吸,又為嬌臟,易感寒熱,故經穴主治咳嗽寒熱。合穴屬水,與腎有關,腎主納氣,又主二便,故合穴可治逆氣下泄。以肺經為例,如圖一所示,井穴為少商,可用於心胸悶脹、醒腦開竅;滎穴為魚際,可用於清肺熱;輸穴為太淵,可用於手腕疼痛;經穴為經渠,可用於緩解咳喘;合穴則為尺澤,可用於對治咳喘逆氣。

 

 各經絡五輸穴的名稱,見“井滎輸原經合歌”,因穴位較多,就不再引述,一般經絡保健書籍均有提及,且網路上查詢亦十分方便。就穴位大略位置而言,井穴約在手指、腳趾,俞穴約在手腕、腳踝附近,而合穴約在手肘,腳關節附近;滎穴在井穴、輸穴之間,而經穴則在輸穴、合穴之間。實際保健上,我用較多的是滎穴與合穴。以肺經為例,肺有熱時按揉魚際穴,當我們咳出黃痰來時,可假設是肺熱,先取魚際穴保健,按揉時通常會較痛。咳喘時,則取尺澤穴,對緩解咳喘通常有幫助。

 

 

 

 

圖一 肺經五輸穴圖

 

 

 


下合穴歌

 

 

 胃經下合三裏鄉,上下巨虛大小腸,

 膀胱當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屬委陽,

 膽經之合陽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提到了六個下合穴,原文如下:

 

胃合於三裏,大腸合人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

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人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

 

這六個合穴都在下肢,如圖二所示,故稱下合穴,在臨床及保健上十分的實用。胃經的下合穴是足三裏,大腸是上巨虛,小腸是下巨虛,三焦經是委陽,膀胱經是委中,而膽經則是陽陵泉;它們是六腑不舒服時的保健要穴。保健時,若腸胃舒服,可由胃經的足三里按起,依序按上巨虛、下巨虛等穴,以確定是胃、大腸、或小腸那裡不舒服,按揉時較痛的穴位,可多按一些。膀胱排尿不順暢時,也可先按委中穴。若是在下腹側面疼痛,也就是在肚臍左(右)下方疼痛時,則可按委陽穴。有一次,有位讀書會的同事來到家裡,說他不舒服,指的部位在肚臍斜下方,到診所去檢查沒問題,但會痛,按痛處時好像有東西,但位置不定,時有時無。由於它對應的是三焦區,我就幫他按了腳關節後方的委陽穴(在委中旁,靠外側),當場緩解不少;隨後有一、二位讀書會的會友也幫忙按,結果讀書會結束後,他說不痛了。若是在脅肋下疼痛,可按膽經的陽陵泉穴。有一次,去看望一位老朋友,他的太太說她左側肋骨下不舒服,到診所去檢查沒問題,她覺得有時會痛,按痛處時也是時有時無,好像有東西,但位置不定。由於肋骨下對應為膽區,當時我幫她按了左腳上的陽陵泉,她說舒服多了。“脅肋取支溝”,我再加按支溝穴後,更不痛了。於是我建議她回去後,多保健這兩個穴位,這兩個穴位都是少陽經,對脅肋部位的緩解都有助益。

 

八脈交會穴歌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奇經八脈的作用,在難經上提到“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又提到“比於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若十二經絡是水道,則奇經八脈就是溝渠、深湖。也就是說,當人體氣血充足時,多餘的氣血會流入奇經八脈中,它可作為人體的“備用氣血庫”。奇經八脈與十二經絡的交會點,為八脈交會穴,沖脈為公孫穴(脾經),陰維脈為內關穴(心包經),帶脈為足臨泣穴(膽經),陽維脈為外關穴(三焦經),督脈為後溪穴(小腸經),陽蹺脈為申脈穴(膀胱經),任脈為列缺穴(肺經),陰蹺脈為照海穴(腎經)。

 

在八脈交會穴歌中,建議這些交會穴以配對的方式來運用。例如公孫與內關兩穴相配,能對治心胸、胃的病症。 在實際保健上,當胸悶、肚子不舒服時,我會取公孫、足三里、與內關等三個穴位來作保健,效果通常還不錯。尤其當人較為虛弱無力時,以較小的力道多按揉這些穴位,保健效果會更好,因為公孫、內關是八脈交會穴,能調動“庫存氣血”來因應,比較不會有氣血不足導致頭暈的現象。喉嚨不舒服時,我通常也會取照海、列缺來保健。例如師父因唱誦導致喉嚨乾澀不舒服時,我會以中等力道按揉內腳踝下的照海穴(在骨縫間),通常按揉一、二分鐘時,咽喉會有分泌出津液的現象,若再按揉列缺穴,喉嚨會有更舒服的感覺。同樣的,先後按揉足臨泣與外關二穴時,能對治眼睛不舒服的狀況;而按後溪與申脈穴時,可緩解眼睛內側及頸項等部位的病症。實際保健上,我也常用外關穴來緩解感冒的症狀,外關為陽維脈的交會穴,而陽維具有解表的功能,因此多按揉外關穴,對感冒表証有緩解的作用。

 

 

 

圖二 下合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