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歷程──桑蒙11-2

    由於造作而發生一些什麼樣的後果,這些後果,無論是善的、惡的、無記的,通稱之為「自我意思」,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我意識」!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40期2019年1、2月

心路歷程──桑蒙11-2

 

  說到狠心二字,老師父常常道出眾生通病,他說:

 

  「以原諒而說運用之妙,人們總是找理由原諒自己,尋缺失怪罪他人!」

 

  同樣,狠心的意念,可以很輕容的施之於人,卻不能斬釘截鐵的加於己身;即以修學佛法而言,無始生死根本,明知是「我」的業力,唯有以菩提涅槃,纔能絕生死,清淨根本,消除業力,而現我的大自在,入究竟泥洹勝境!偏偏,欲貪成性,執著不捨,從來不記有佛以來,無有何佛擁有業我者!老師父訓誡門生,改變自己,正是針對「業我」而籤破迷情妄識之標的;試想,如不能狠下心來,怎又安然突破生死根本呢!

 

  記得前些時候,老師父所住持的兩處道場,連續發生許多莫名其妙的事端,像風雷雨電般無情的衝擊著老師父;六五高齡的老和尚,真不知他老是如何承受得了的!可是,他老竟以「業報」二字,歡歡喜喜的度過去了!就像是吃飯一般,毫無些許消化不良的後果。

 

  其中有一件,幾乎不是一個食人間煙火的比丘所能承受的;尤其是發生在幫助他人,無有條件的情形之下。

 

  事情是這樣的:

 

  有某國立大學四年級同學,從小即喜自我編製,往往把意念沉浸在夢幻似的生活裡,嚮往於一些自我陶醉的理想世界;因此,打十二歲起,就有了抽煙喝酒的嘗試,間或還有偷窺男女情愛的變態,尤其是「小公主」、「小天使」、「白馬王子」等之類的故事書,每讀之下,便將自己化為故事中的主角,想方法設計的表現於現實生活中,縱然是那麼格格不入,或者惹來父母的叱責,她也會毫不在意的搞自己遊戲。年齡隨著時間漸漸增長,她的精神生活也更耽於那份夢幻,心理更是脫離現實的軌跡;到了高中,心態變化更趨嚴重,加上又是男女合校,無論如何,已承受不了外來的更多誘惑;那些正當的活動,反而感到無比的乏味,諸如遊樂場的消磨,速賜康、迷幻藥、強力膠等的剌激,卻認定所帶來的是無比的快樂。就這樣,精神上的負荷遠比身體上的毀傷,更加使她疲倦;於是,她漸漸地想到死,她想,死纔是「茫然」的結束。

 

  可是,死,也得付出不能忍受的痛苦,她曾經做過死的實驗;結果,進一步的勇氣消失了,喉、腸、胃、心臟等,幾乎沒有一處不是創痛。從此,她的思想為「良知」所感,她發現父母對她的呵護,朋友對她的關愛,師長對她的期望,她不可以這樣為太多的人帶來失望和不安;她必須堅強的站起來,好好把身心調理,認真把書讀好。

 

  於是,她順利地唸完了高中,也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於是,她步入了另一種生活圈子。

 

  雖然,她的煙酒並未戒除,而且心理上的那份強烈的欲的追求,仍然不時困擾著她;但是,生活的圈子加大了,高等學府的某些必須維護的尊嚴,促使她只有循規蹈矩,安份守己的忙於必修的一些功課。

 

  她,畢竟擁有夠水準的智商,尚能周旋於優越與自卑的戰鬥中。

 

  就這樣,她安穩地讀完了大二,像其他的同學一樣,予人的評價,是個正常而且可愛的女孩!雖然,這種評價不高,不至增加知名度;但是,在她父母的心目中,卻已經老懷堪慰了!可惜,她那潛伏性的歇斯底里亞症,一直像鐵籠中的野獸,頃頃欲動,伺機求出;只要她的精神意志稍趨薄弱,可怕的危機隨時都會到來。正如她的精神科醫師所說:

 

  「當她此病復發的時候,也就是她欲望奇特,淪於悲苦而自嘲的時候。」

 

  大二結束了,漫長的暑假,有著太多的空間,使她在校的正常生活破壞了;在家裡,每天逛街,看電影,遊夜市,待在家中,便只有守著電視機了。她原本是個喜歡編製的女孩,常常把自己化成她所偏好的任何一種角色,在那化成的角色中,她的情感,她的意識,她的言行,包括所有的生活方式,幾乎是融和成一體;即使是一個成功的演員,也無法像她一樣,百分之一百的達到忘我的境界!

 

  業力作弄人嗎?無情的感報,像園圃裡的種子,隨著時空的變化,一顆顆懷胚萌芽了;已經是掩飾不住的漸漸茁長,於言行中若隱若現,於不穩定的心智中流露出來。

 

  終於,像她高中時代的情形,神智紊亂,意念奇特,於人或事,雖然有心做好,但一點也沒有辦法控制;真像是巨石壓草,依然趁隙而出,潛在的生之力,總會不自主地為那些色塵誘惑,一根根探出頭來,追逐著外來的甚至完全的陌生,以能接觸即感滿足的欲望,強烈的粘住了。

 

  她,帶著恍惚的神情回到學校,不免惶恐失去了自己的意念,促助她去求教於心理學教授;結果,經過教授詳細的分析,作了一個這樣的結論,教授說:

 

  「潛意的強烈的精神與性心理的渴求。」

 

  教授又說:

 

  「妳是屬於閉塞性的,如果把生活圈子擴大,多參加團體活動,慢慢地就會不藥自癒;但首先要戒除煙酒,從事某些運動。」

 

  心理學教授的診斷是對了,藥方亦稱良方,可惜她不能面對現實,而且,相反地有意無意的拒絕治療;因為,在她的內心裡,並不認為自己的情況是反常的,包括精神科醫師的診斷,她總感覺自心中的感受是美好的,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其中妙趣的。譬如:深夜獨遊,她可以任性的漫步,不會惹來旁人的猜疑;她可以假想一個美好的世界,那世界是屬她一個人的,只要她喜歡,她可以邀請一些近似偶像的人物,與她共享迷幻式的自樂世界。諸如:

 

  幸福的小家庭。

 

  高貴的歌劇院。

 

  稚情的遊樂場。

 

  甜蜜的世界旅行。

 

  伊甸園一樣的世界,展現在她的幻覺裡;甚至,安住其中,借提某一些事,某一些情,而化成於世界中真實的事,真實的情;逐漸地,演變為現實的事,現實的情,而完全的抹煞了可能為其遭受無妄之災的第二者、第三者,以至更多的他人。

 

  偶爾,當她住於間歇性的清醒時,會懊惱傷害了別人,引發極度歉疚的情識;於是,她的意念中本能地產生一種「我要彌補」的衝動,會毫不猶豫的去奉獻自己,無條件從事有益社會的任何工作。於工作期,她的心智充滿了愛,不良的習氣一掃而空,包括自身的精神與心理上的病苦;處於忘我境界的她,予人印象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好女孩。如果,此刻有第三者說出她的病於與她共處的同事知曉,必然地,任誰也不會相信;即使是為神服務的牧師或神甫,也會認定說話的人無異是殘忍的魔鬼!唯獨超脫的心理學家,纔鑑定為:

 

  「雙重個性的變態者。」

 

  當她一份不是體力可以支持的熱忱減退,她會忽然間出走,潛伏的病魔趁虛而入;於是,她癱瘓了,回復到「不能自主」的悲苦世界,依舊度著損人復害己的生活。

 

  誠然,正如老師父所說:

 

  「可悲又可憐的女孩,逃不出無始以來的業報。」

 

  她,大三在時迷惑、時清醒中唸完了,大四的上學期,幸賴同學們幫助,以至整個的暑假在內,共同消磨於指南宮的神靈之前;完全地仰賴著不可知的神佑安全的時刻,直到寒假來臨。

 

  可能是傳統信仰的關係,有了神的觀念便會很自然的想到佛陀∣∣

 

  她有了接近佛法的機會,經同學們的介紹,開始親近老師父;原本,過去也有類似的女孩,經過老師父以佛法中的純理,而得醫治者數人;她,便是追求這種希望的另一個患者。

 

  第一次,老師父沒有說什麼,理由是需要觀察一個時期,僅僅任聽她在寺中住了幾天;記得年前,農曆除夕的前些日子,曾一度冷清清的在千佛山住了兩天,基於寺裡忙碌,沒有人特別關顧她,結果憤然離去。

 

  臨走的時候,留下一句話:

 

  「再也不來這裡了!」

 

  不錯,老師父也知道她需要太多的愛,包括父母的、朋友等不同的愛心,以填補心底裡一直所欠缺的;但是,佛法中的愛是慈悲平等的,這對她來說,將是完全的排斥,她並不願意接受這種不是特別的,所謂獨自擁有的愛;因為,那樣無異於孤兒院的褓姆,學校的老師,以及醫院裡的護士,是不足以珍貴的泛愛。

 

  老師父是比丘,行的是菩薩法,修的是菩薩心;當然,所能付出的是與生死有關「慈悲喜捨」的四種菩薩的愛心。因此,有一天,老師父把人的造作之秘,很詳細的分析給她聽,希望她能瞭解「自我」的真面目。

 

  老師父是以「根塵識,五蘊」的道理,道出造作的究竟,他說:

 

  根--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

 

  塵--色相、聲音、氣氛、五味、接觸、情識。

 

  識--根塵發生關係以後,必然產生各種分別和認識,或者是說,必然有的結果。

 

  五蘊:

 

  色--根塵交通後,由形態而成變化,而發動作用,而完成某種境界。

 

  受--有了境界,便發生感受,無論是任何形式的情感反應。

 

  想--有了感受,便發生思想,包括經驗中已有的,和新發現而創意的。

 

  行--計劃的也好,推理的也好,有了決定性的思想,便會生起行為動作;由根塵轉識的造作而再造作的諸般行為。

 

  識--有了再造作的行為,然後完成一種明顯的結果;或善、或惡、或無記等。

 

  綜合上面所說,很容易發現「自我」是如何形成,以及為什麼具有造作的能力;由於造作而發生一些什麼樣的後果,這些後果,無論是善的、惡的、無記的,通稱之為「自我意思」,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