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深處 參予是非的認知

    分別之心,有計較和執著,同樣也有認識和瞭解;這其中少不了有一個「我」,也就是「心」即「我」,眾生悉皆具足,不容許任何的「他」而與以否定!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45期2019年7月

白雲深處 參予是非的認知 /白雲老禪師

 

  是,以肯定而言。

  非,以否定而說。

  世間的言說,總不離「是、非」,以至對與錯,應該與不應該,幾乎全歸相對,難臻絕對。所以,永遠離不開問題,長久地在「是非」、「對錯」、「應該不應該」的圈子裡打轉;就像是雲霄飛車,循著人為的常軌在旋轉,即使乘坐的人轉累的,暫時停上來休息,而另一批人又輪番上陣;就這樣,趁興旋轉,享受刺激,轉個不亦樂乎!

  不是麼?

  是,誰都強調自己是「是」,沒有人願意說自己是「非」;因為,問題的發生,即在當事人誰都堅持自己是「是」,認定對方才是「非」;試想,人人皆以自己為中心,強調自己是「是」,那末,究竟誰才是「非」呢?!

  例如:

  有人因為別人「毀謗」而傷心難過。

  請問:

  你我可曾想過?究竟是「誰」認為在毀謗呢?言說的人不會承認,他認為「是」如此,而傷心難過的人,才會認為「非」如此;正因為如此,才會構成「毀謗」,也就是說:

  毀謗、是傷心難過的人說的。

  如果,你我面對如此局勢,將會如何認知?以怎樣的姿態而參予呢?!

  分辨,有親有疏的關係不同,總少不了「感性」的參予;即使,公正而客觀,同樣也是參予者,最多歸類於「理性」的;無論如何,皆是屬於參予者,不可能超脫是非的圈子。

  依於佛法的方式而論:

  分別之心,有計較和執著,同樣也有認識和瞭解;這其中少不了有一個「我」,也就是「心」即「我」,眾生悉皆具足,不容許任何的「他」而與以否定!即使是學佛的人也不能例外,只是,基於「菩提--覺」與「般若--慧」的修養,於「認識、瞭解」中,分辨「計較、執著」的成份;或者說,成份愈是少,修養愈高深,直到肯定於「突破」的結果,圓成所「發現」的內涵是否已經「清淨」,也就是出離了「相對」,入於「絕對」的境界!

  唯有「入」是境界,才能脫離「是、非」的圈子,不屬於「是、非」人;肯定是位能分辨「是、非」的人,卻不是參予「是、非」的人;因為,已經「突破」了相對,「發現」了絕對,是一位「入」於「清淨」境的學佛行者,已經擁有了菩提和般若!

  同道們!依教如法,修行辦道;老衲常說,要將佛法溶和於現實生活裡,也就是古德們所說的「平常心即是道」;惟有平常的起心動念之時,如果能夠好好的「照顧」和「維護」,那末,必然能從「平常」的「心念」中,發現「道」的蹤跡。

  明辨,是「慧」的表現,所獲得的結果必定是「覺」;學佛行者無非就是修學「般若」,務期收獲「菩提」的果實。一旦如是耕耘,藉般若之功,必能明辨而不參予,完成菩提之德;當德,也就擁有了「功德」,可稱饒益性的收獲而行普及性的「回向」了!

  如何?!

  請記住;

  時刻照顧起心動念,維護起心動念,於「平常」的「心」念中,能夠發現「道」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