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南傳地域,近赤道者,四月十六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北傳地域,早期與南傳相同,後期改為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不過,如依農民曆法為計算,應該不分南北地域,均以四月十六日結夏,至七月十五日解夏為宜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46期2019年8月

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白雲老禪師

 

十夏基礎

 

  結夏安居,通常取夏暑炙熱之時;於佛制律法中認為夏季蟲蟻活躍最盛,出家桑蒙不宜戶外多作行動;故立「結夏」以「安居」,趁此機緣從事修養。

 

  夏安居,從「結」到「解」,分南、北法流地區的不同,所立時日起止有別:

 

  南傳地域,近赤道者,四月十六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

 

  北傳地域,早期與南傳相同,後期改為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

 

  不過,如依農民曆法為計算,應該不分南北地域,均以四月十六日結夏,至七月十五日解夏為宜;基於農曆的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應契氣候與實際情形差別最小;九十日入住安居,較為名符其實。但是,夏安居期,於佛陀時代,相較現前,頗有出入;因為,佛制九十日安居,立「前、中、後」三期,設前夏日為「安」,中夏日為「養」,後夏日為「居」。所謂「安、養、居」是標明結夏的內涵,約言可釋為:

 

  安,攝行動以入靜寂。

 

  養,修身心以入靜慮。

 

  居,護造作以入靜淨。

 

  可是,在中華佛教的「禪宗」叢林制度的建立下,卻設訂「坐夏」與「坐臘」兩個「安居」時期。就是:

 

  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坐夏安居。

 

  九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為坐臘安居。

 

  唯禪宗叢林安居內涵,於坐夏時講求「前五夏學戒,後五夏學經」,是依律制成就「阿闍梨」的修養資格而訂;於坐臘時,則講求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三摩缽提」的禪那法行,以至諸般「三昧耶」的修養而訂。

 

  因此,禪宗設立「夏安居」與「臘禪定」的修行期;餘外的時間,行頭陀、行參學、行朝禮、行苦役等歷鍊的行修。

 

  十夏基礎,並非「前五、後五」,積滿十夏,即為「阿闍梨」圓滿期,以後便無須安居潛修了;禪宗立「坐夏、坐臘」的方法,應該是「進修」的增上學;中華佛教的傳統,說僧伽的「慧命」具「夏臘」多少,正是標明桑蒙的道德修養期,作為「優、劣」差異的闡釋,肯定生涯中的豐碩或貧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