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若知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49期2019年11月
山不樹木,必遭暴風雨後的土石流。 國不樹人,必成內憂外患的貧苦者。
雲語書摘 法音處處 /釋若知
再聽聽老和尚的開示:
恭錄 上白下雲老和尚著作《老僧常譚》中四篇文章以饗讀者。
選亂了
民主法治,是自由國度的圭臬。
國民做主,必須建立完整的制度。
因此,民選官員,便成了民主國家、選賢與能最理想的方法。
在台灣,這許多年來,選國家元首、選國會議員、選地方首長、選民意代表、選人民與法人團體成員等等,從年初到年尾,從春夏到秋冬,加上三年一小選,四年一大選,似乎成了民主產物下,形成熱鬧非凡的選舉大拜拜!
選舉,原本是公開、公平、公正三要件,表現民主風範於人民權利的合法時刻;可惜的是,在鑼皷與擴音器的喧囂之中,亂象一直在增長,鬥爭明裡暗裡在進行。前提是,真的在選賢與能嗎?
為國舉才,卻是愈選愈不像話了!
因此,老僧有話要說,或許是一些外行話;但無論如何,如鯁在喉,忍不住還是要說:
政治言行的好壞,雖然會影響社會民心,但老百姓也必須懂得,不可太過認真;畢竟政治人物所表現的言語和行為,關係時空背景的不同,其差異性本來就很大。譬如說:
本土問題:打從外來政權一說,無非是藉口而穩固勢力,達到權利的滿足感;至於本土之說,很難提出有力定位的對象。就台灣而言,涉及族群分界,當知世界各國,早已不提族群與膚色,凡是共處一國,像新加坡、美國等,通稱之為新加坡人、美國人;咱們共處台灣,很可以不論先來後到、時空差異,不就通通是台灣人嗎?!
黨派問題:政黨原是主張和觀念相同、冀圖相近的許多人,共同架構的一個團體;其願景藉政治手段而達到發揮的目的,原本就免不了「爭鬪」的行為。但是,政黨政治不是局限於權利,而是「願景」實踐和履行領域;因此,舉凡「領域」爭得之後,關係百姓的生活、教育、治安等的照護,當於穩定中求提昇,優良中求進步。(生活包括財富、健康、安樂等。)
是故,小老百姓的我們,不要太過在意政治言行,尤其是不可為之迷惑;也就是說,咱們須要的是「好」與「不好」的認知,唯有「賢能者」能給予甚麼?在誠信負責的前提下,真的做到:
台灣是富裕的,是有教養的,是安定祥和的,是美滿幸福的,是名符其實的美麗寶島!(〈政治言行〉)
新的對話
問:「愛不愛台灣?」
謂:「你呢?」
答:「我是台灣人,當然愛台灣!」
謂:「你愛台灣的甚麼?」
答:「甚麼都愛!你呢?」
謂:「我有很多不愛!」
問:「你說那些不值得愛?」
謂:「本土與外來的錯誤觀念。」
問:「還有咧?」
謂:「日益加劇的亂象。」
問:「還有甚麼?」
謂:「因為經濟因素,失業人口增加。」
問:「還有嗎?」
謂:「教改少了總體性規劃,好亂。」
問:「還有嗎?」
謂:「民主、自由、法治混淆、錯解;少了這方面必須的教育,當然,就少了必須具備的素養。」
問:「還有沒有?」
謂:「總歸一句話,安和利樂之下,台灣才是可愛的。」
樹木樹人
山不樹木,必遭暴風雨後的土石流。
國不樹人,必成內憂外患的貧苦者。
台灣地少人多,幾十年來雖然創造了經濟奇蹟,百姓的優裕生活,比較五十年代之前的確好得太多了;但是西風東漸,洋人的皮表,似乎很有個樣子,而洋人的內在,卻說什麼也難覓踪影。
一個勢力扎實的國家,如果少了「樹人」的長久思想觀念,無異是各行各業,最多成為徼幸的暴發戶,現前的社會潮流,生命的價值觀、生活的物質欲,除了以「亂」之一字來形容,似乎找不出「尚可」的安慰之詞。
國家的政策,公僕的實踐,人民的配合;三位一體,共識共行,肯定「樹人」之道,必然國富民強!
可惜的是:政策也好、實踐也好、配合也好,在在不離一個「亂」字;試想看,亂的後果,除了名利的爭奪,還會有誰願意跳出這個圈子,而毫不顧慮的安貧樂道,做個乾淨的局外人?!
有識之士,具備影響力的,何不來次大改革,開創新紀元;為國為民,即使是難度很高,若能聯合奮起創造,終究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