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49期2019年11月
岐伯的回答是,遠古的人懂得養生之道,有著良好的生活方式,飲食知所節制,不過度勞累,因此能健康長壽。
健康管理漫談(四十五) 養生的層次 /詹天賜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為中醫養生的經典著作,我們可依據這篇文章來談論養生的層次:第一層是養身,主要是良好的生活方式;第二層是養心,關鍵在於少欲知足,恬淡自在;而第三層則為修行,這個層次較為隱微難知,但卻是養生的最高層級。有關養身的層次,黃帝的疑問是:
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黃帝問岐伯養生之道,為何遠古時代的人健康長壽,而當代的人壽命短,而且不健康?究竟是環境,還是人為的原因?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岐伯的回答是,遠古的人懂得養生之道,有著良好的生活方式,飲食知所節制,不過度勞累,因此能健康長壽。當今的人,有著許多的不良生活方式,把酒當飲料,生活不符合常軌,醉酒行房,耗損元氣;不能知足常樂,常耗費心力,追求欲樂,種種的不良生活方式,使得當代人年壽五十即告衰老。
我們都知道,生活方式是影響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約占60%),其它因素包含遺傳、醫療、環境等,由此可見,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關鍵。在概念與方法上,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講究的是遵循、順應自然的規律,以達到天人和諧;而合理的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不過度勞累等,則是日常生活的常軌。可見生活規律、知足常樂,是養生之道;若過度追求欲樂,身心過勞,則容易衰老。
岐伯接著提到遠古人的身心狀態: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遠古居上位的人,深知養生之道,教導一般民眾,要順應四時,以避開外邪的侵襲。若能做到對世事淡然處之,心如虛空,包容萬物,心神不向外追求,就不會生病。這裡談到了如何能不生病的道理方法,在生活上要避開乘虛而入的風邪等外來邪氣,而在修養上,則要淡然處世,虛懷若谷。岐伯接著道: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大家少欲知足,安閑自在,不傷害他人,自然心安不懼,身體雖勞動而不感到疲倦,氣血順暢,心想事成。吃東西不重口味,吃什麼都好吃,穿衣服不求華麗,穿什麼也都舒服,在上在下者,彼此各安其分,不相互計較,人民樸實無華。在這裡,使我想起了報導中許多長壽村裡老人的一些生活狀況。那些地區多處偏鄉地帶,遠離繁華,是個與世無諍的祥和社會,各種欲樂不能吸引他們的注目,淫亂邪說也不能迷惑他們的心志,不論智力高低、社會地位,大家都能符合上述的養生之道。因此遠古的人能夠健康長壽的,其原因正在於人人恬淡自在,以德養身,故能成就一個身心安詳、健康的社會。
如今的社會則較為複雜,是一個五色令人目盲,人心容易外馳的社會。這也是一個競爭較為劇烈的時代,大家忙碌許多,許多年輕人加班成了常態。記得四十歲左右在校教書,沒課時,可以有充裕的時間看期刊論文,整理課程講義,與研究生討論論文等,生活十分單純、愜意。但幾年後,學校事務變得愈來愈多元化,要擔任系、院、校各委員會委員,尤其是系上開會,常選在中午,中午休息時間常無法小睡片刻。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招生時,申請資料數十份,書審、筆試、口試、閱卷等,工作量增加不小。愈來愈多的事務,使我能靜下來看書、看論文的時間減少許多,思考的時間也變少了,健康狀態也變得較差。我十分懷念過去在校單純的日子,生活較為悠閑,能深入的思考問題,有時間看經典著作、整理心得,並與研究生分享這些心得。退休之後,生活清閒多了,又可以重拾過去的悠閒生活方式,看看自己喜歡的書,在網路上搜尋想找的資料,同時也可將自己的心得在雜誌與大眾分享。
〈上古天真論〉提到了真人、聖人、賢人,都是修行有成的人,尤其是真人,較隱微難解: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
真人去世離俗,出家修行,能獨立守神,或積精全神,以吸納天地精氣,或神游於天地之間。修行人心量廣大,能神遊太虛,這在世間學來看,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知的世界,只能歸於神學。而古人講的天人合一,學究天人,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只能體會,不能言傳的道理,因此較隱微難知。
總之,養生是有層次的,最基本的層次在於養身,主要在於良好的生活方式。其次是養心,恬淡知足,生活自在;但恬淡悠閒,不等於是無所事事,所謂“悠閒生智慧”,人能靜下心來,可以從容的思考人生的種種問題,可以隨遇而安。而更高的層次是修行的層次,這個層次是出世的,探究的是不可知的世界,要突破的是能知、所知的限制,因此需要獨立守神、積精全神,精進的修行,才能有成。這個層次,分析、探究的是生死的問題,在天人之學中,要能與天同壽,無有終時。而如何了生脫死,需要不斷的追問為什麼,不斷的分析、探究,不斷的充實世出世間的知識經驗,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是一個理想,是一個心嚮往之,而不斷趨近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