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白雲老禪師

四禪八定九次第定

 

  四禪、八定、九次第定,三個名相,分別定學,其實就是九種定法,次第增上的禪定修養境地。

 

  定法有三個層次,九個階位;情形是這樣的,茲且分述於后:

 

  四禪定:

 

  初禪次第∣∣初學禪定,先須少欲,遠諸惡法;有覺悟的開啟,有觀照的熏習,面對喜樂的情識,定與觀齊頭並進,務必捨離妄想雜念,加大想蘊和行蘊之間的間隔。

 

  二禪次第∣∣修習禪定,攝心不亂,入於輕安;從定生喜樂,進住無覺無觀於一心而正受的禪境地,促使想、行之間的間隔中,不至淪入空境。

 

  三禪次第∣∣修習禪定,入於無有所住,離喜行捨,淨受身樂;逐漸捨意念行樂,縱使攝心而心不受,是樂的極至,非凡夫所能知,是淨心行捨的境界。

 

  四禪次第∣∣修養提昇,斷離喜樂,入不喜不樂,遠諸善惡分別執著,逐漸提昇攝心不亂,成就寂靜無染,修習平等一如的至勝禪定境界。

 

  四無色定:

 

  虛空處次第∣∣禪定修養,具足四禪定相,然後色界入無色界,滅除一切色相的迷惑,突破諸般異相,入於無邊虛空處,顯生而無礙,銷滅而不空,次第提昇而攝心自在。

 

  識無邊處次第∣∣既得虛空處定,心緣已無染著,確知緣多定亂,應該入於識處,越過一切無邊虛空,湛然明朗;捨染著,淨虛空,轉心緣識處,使心與識相應於法,其定次第而增上。

 

  無所有處次第∣∣有所而入,攝心歸識,未捨內外境界,局限於現在、過去、未來不同的時空裡;因此,有所有礙,當捨所緣,轉心識入於無所有處,使心次第,清淨無著,是即無所無礙,增上圓定境界。

 

  非想非非想次第∣∣依非想而言,乃非識處的有想;非非想則是非無所有的無想,而是禪定行者,深知無想處如癡呆,有想處如爛瘡,應當盡捨,凡有所無所的緣慮心念,悉皆湛然清淨,圓明自在,入出無礙。

 

  九次第定:

 

  四禪已具,八定圓修,仍不離「受、想」分別心識;是以禪定行者,從非有想非無想,務必入於滅受想境界;使得色蘊自然,受想不動,則行、識悉皆清淨,五蘊之我,明利坦蕩,得大自在;亦即圓成非想非非想究竟境界,五蘊的變化不生不滅,五蘊的作用不增不減。

 

 

九種大禪

 

  知道了禪定之法,進一步,當知禪定之相,也就是九種禪的法相;基於出家桑蒙,篤踐弘願,饒益廣大眾生,必須「行」深「般若」,而般若修養,當以「禪那」為基礎。

 

  禪法貫通三藏,攝持身、語、意的修養;從來,有所謂菩薩行道,大轉法輪,入涅槃極勝境界,成就圓覺妙果,以思惟修法,利生功德,以至善巧方便,無不悉皆歸納其中。

 

  所以,菩薩法藏,無出九種大禪範圍;故而詳加列述,以供參考:(詳見地持經)

 

  自性禪∣∣自性,是「從來、本性」的意思;禪定行者,聞持已往的知識,憶念既有的經驗,攝心不散,照了分明;於毘缽舍那中,住奢摩他境,定慧等持,事理雙運,入達實相無相,不從他得,展現菩薩之法藏。

 

  一切禪∣∣一切,總攬「自行、化他」的一切諸法,於「聞、思、修」中,攝聚知識與經驗;可謂世出世間的離捨之道,依認知和明了,以及發見,直到無所住相;終至突破為依歸,即能做到「自行、化他」的理想境界。不過,依名釋義,約有三種差異;為了便於分辨,一一例舉,俾資參考:

 

  現法樂住禪:離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滅,捨離未著及一切相,現得法喜之樂,入住三昧正定。

 

  出生三昧功德禪:生起種種不可思議,無量無邊一切三昧功德,成就正受不亂境界。

 

  利益眾生禪:眾生所作,皆與同事,復以法義,開導饒益,莫不以眾生離苦得樂為前提。

 

  難 禪∣∣難,說明不易,意思是說,是種禪定,不容易修持;依名釋義,約有三種差別境界:

 

  勝妙禪定,不限時空,於諸三昧,心身自在,哀愍眾生,欲令成就,捨離第一禪樂而生欲界。

 

  勝妙禪定,依之而住,出生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深三昧,超越聲聞、緣覺之上。

 

  勝妙禪定,久習不退,遠染離著,長住禪悅法喜之境,得無上菩提道果。

 

  一切門禪∣∣門,即是法門,亦為差相,凡所種種,不出此門,頗具涵蓋的意思;依名釋義,約分四類,例述參考:

 

  有覺有觀:初心在緣為覺,細心分別禪味為觀,乃色界初禪之位。

 

  喜共俱:禪定發起,喜心輕安,是二禪之位。

 

  樂共俱:二禪生具,發勝妙之樂,是三禪之位。

 

  捨共俱:遠諸善惡憎愛,心念平等,出離染著分別,是四禪之位。

 

  善人禪∣∣又名善法禪,凡一切善法,無所不攝,是為上根善智者共修;依名釋義,約有五分:

 

  不著味:不著禪定之樂。

 

  慈心俱:愛念眾生之心與禪俱發。

 

  悲心俱:悲愍眾生之心與禪俱發。

 

  喜心俱:離苦得樂之心與禪俱發。

 

  捨心俱:平等一如之心與禪俱發。

 

  一切行禪∣∣大乘教法,一切行門,盡歸含攝;依名釋義,約分十三類別:

 

  善者:攝於凡所有善法之禪定。

 

  無記化:不待刻意思惟造作而生變化。

 

  止分:攝心不亂而與定相應。

 

  觀分:分別明照而與慧相應。

 

  自他兩利:正定之前能自利利他。

 

  正念:正定之前思惟無雜亂之想。

 

  神通功德力:正定中所現通力皆功德。

 

  名緣:諸法名相不違因緣。

 

  義緣:諸法義理通曉因緣。

 

  止相緣:諸法寂靜洞徹圓明。

 

  舉相緣:諸法生滅清淨無礙。

 

  捨相緣:諸法相立捨離染著。

 

  法住第一義:法喜安住中道無二。

 

  除惱禪∣∣眾生苦惱,難能逃避,刻意銷除,唯有面對現前,認知明了,方使化解;依名釋義,約分八種方式:

 

  咒語所依:以咒語之力,去除毒害災禍苦厄等。

 

  除病:調適四大,去除地、水、火、風不順所成之病。

 

  雲雨:祈禱雨露,解除旱苦,拯救眾生饑饉之災。

 

  等度:以平等心,濟助一切人非人等於怖畏中,悉皆獲得安樂。

 

  饒益:藉飲食之力,普施水陸曠野饑渴眾生之苦。

 

  調伏:憑財物施捨,資助貧窮,脫離困境,以利調之功。

 

  開覺:開啟智門,導引眾生,入達覺悟,遠諸迷惑之苦。

 

  等作:以平等心,幫助眾生,凡一切行為運作,悉皆導入正途。

 

  此世他世樂禪∣∣今時與未來,眾生一切的樂,全都操之在「我」,問題是如何才能把握得住;依名釋義,約有九種方式,可以協助眾生,獲得頗堪信賴的利益:

 

  神足變現:具神足通力調伏之。

 

  隨說調伏:隨順隨緣說法度之。

 

  教導告誡:弘揚正法誨諭遵循。

 

  示惡趣諦:惡因惡果但得遷善。

 

  辯才饒益:立正破偏開悟心識。

 

  正念饒益:立正破邪常住正念。

 

  正法久住:開發妙慧流通正法。

 

  技藝饒益:工巧數藝方便資生。

 

  慈光饒益:慈心光照暫息惡苦。

 

  清淨淨禪∣∣以清淨之相,斷盡一切煩惱惑,得大菩提清淨之果,最後,淨亦不存;依名釋義,約分十種:

 

  世間清淨:不染污,不執著,從分別中認知。

 

  出世間清淨:遠諸染著,一切分別,悉無所礙。

 

  方便清淨:能善巧方便,演說妙法,化度無礙。

 

  根本清淨:四禪已具,建立清淨之根本,悉無染礙。

 

  勝進清淨:四禪增上,根本殊勝清淨,悉無染礙。

 

  入住力用清淨:或入相,或住境,所起力用自在,無有染礙。

 

  捨入力用清淨:捨而後復入,所起力用,自在清淨。

 

  神通所作力用清淨:種種神通,變現自在,利益眾生,清淨無礙。

 

  離一切見清淨:斷除常、有之見,遠離見惑,無有染礙。

 

  煩惱智障清淨:斷滅見、思之惑,遠諸煩惱和所知,悉皆清淨無染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