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3期2020年4月
禪定的修養,以四禪為內容,於喜、樂、念、慧中突破「欲」的束縛,發起梵行之願;以平等普緣,篤踐善法,引無量福,感無量果。
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白雲老禪師
培養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是修學者的四種梵行,於佛法中是屬於菩薩法;發行此心,旨在饒益眾生,引福功德。
基於眾生為無始以來業力所纏縛,沉淪於無邊疾苦之中,極待扶助濟困,能得離苦,求取解脫;因此,拔苦予樂,成了出家行者首要的工作;而拔苦予樂的行施,必須慈悲喜捨之心,化為力用而度脫眾生於苦海。
所謂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其大意是這樣的:
一、慈無量心──以不起分別,緣與無緣的心念,普遍性的能給「樂」的助力,也就是仁慈之心。
二、悲無量心──以不起分別,同體無異的態度,絕對性的能予「苦」的拔除,也就是悲愍之心。
三、喜無量心──以不起分別,慶讚喜樂的方式,饒益性的協助所需,務期使得出離諸般苦惱之心。
四、捨無量心──以不起分別,怨親平等的理念,犧牲性的奉獻所有,務期使得受惠福智雙運之心。
無量心的培育,依禪定的修養,將身、口、意投入利樂眾生的饒益功德上;禪定的修養,以四禪為內容,於喜、樂、念、慧中突破「欲」的束縛,發起梵行之願;以平等普緣,篤踐善法,引無量福,感無量果。
是以,六度為道,四無量心為德;道行德養,桑蒙必修之課程。
意念的調適
意是思量事物,念是心之起動。
意是變化的力源,念是作用的分別。
行者的修養,於意念的調適,在面對自己的變化力源,與作用分別,發現事物的真貌;基於「人」的自我意識,緣起於無始的造作,也就是「累積」的「業力」,包括了好的善業,壞的惡業,以及許許多多莫能與名的、好壞善惡兼具的。
但是,行者於業的態度,不是一味的追悔過去,亦非如何策劃將來,而是必須面對每一「意念」起動的現前;因為,意念於現前起動之時,舉凡任何的情識分別,於眾生而言是隨業而轉,於行者而言是轉業成道。
因此,為了轉業而能成道,意念的調適,即是必修的課題。
意念如何調適呢?
色、受、想、行、識為五蘊之義,意念的變化就是情識分別;分別之時,可能有的現象,不外乎以下的兩種:
一、計較而生執著。
二、認識而得瞭解。
執著的代價是隨業復又造業。
瞭解的結果是轉業復能淨業。
或許,有人要問:
「如何把握關鍵性的修養?」
答案是這樣的:
五蘊於「想、行」之間的修養工夫。
想因受起,受因色動,眾生是有情眾生,於「心、色」相應是情識的理念之下,無有不從「心、色」而形成「色蘊」的;色蘊既成,「受蘊」隨著發動,於是,「想」的機關油然而生,分別意識也就現前了。
此刻,是業、是眾生?是道、是行者?就全在於「佛法」的,或者是「世法」的「關鍵性」了。
當然,二者的表現,不是「無由」而有,而是「疏、親」的差異,肯定差異的結果;也就是說:「佛法、世法」於「疏、親」所必然有的效用。
至此,可以確定「想、行」之間的修養,來自意念的調適;意念的調適,是「受、想」之後,未「行」之前,由「想」而「思」的「禪定」工夫。
或者說:
「計較的力用是情識,認識的力用須禪定;因情識而執著,因禪定而瞭解。」
依除蓋障菩薩所問經中說:
「法常自觀察,菩薩十種法。」
所謂十種於法自觀察的義諦,即是行者於意念處必須調適的內涵,茲分述於后:
身念處──觀身不淨,無所執處。
受念處──感受分別,無非是苦。
心念處──善惡本源,護持調伏。
法念處──能所識辨,慈悲以對。
境界念處──從纏縛而至解脫。
阿蘭若念處──於靜處修習無諍。
都邑聚落念處──為淨欲而遠一切世樂行為。
名聞利養念處──權勢利祿不久長,故須深察假相而清淨意念。
如來學門念處──戒以不犯,定能不亂,慧在遠愚,是三無漏學門。
斷諸煩惱念處──見道正智,是轉煩惱障,現菩提殊勝之果。
如是意念,認知調適,無憂無喜,身、語、意清淨,五蘊即能清淨;清淨之道,遠諸污染貪著,虔誠行捨,化業力而成願行。
因此,調適意念,常住清淨,是為桑蒙日修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