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4期2020年5月
忍行是六波羅蜜之一,無生法忍是道證的條件,成就「忍」而且修養成為力用,是行者於「道」的里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課題
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白雲老禪師
五明的具足
菩薩地持經中說:
「明為智之異名,依其學而得其智。」
五明雖為西域之學者所創,而桑蒙實有宜學之處;尤以比丘之身,具天人師相,必須可資典範而行饒益功德。
所謂五明者:
聲明--又稱語言明,其主要宗旨,在言語與文字的練達;依於行者面對求道者而獲得知識,必須具備區域性的語言或文字的能力,作為相互間溝通的媒介,務期確能助使取得實際性的效益。
工巧明--又稱技藝明,行者長於工巧,不是實務上的操作,而是知識領域的淵博;基於工藝、技術、數曆等知識,正是廣被眾生於精神和物質求得的方法。
醫方明--又為醫藥明,醫是診治,方是療術,行者具足是種知識,並非依之懸壺濟世,從事醫師或藥師的工作;有鑑於眾生難免病痛之苦,行者必具醫藥知識,無論是生理的、精神的、心理的、保健的等醫藥理念,皆可有助於眾生的離苦遠病之道。
因明--又稱詮釋之學,舉凡世學的論議、考據、訂正等,從「因為」到「所以」,是「為什麼」的探究之學,所以,通常稱做論理學;行者廣學,見聞淵博,可以運用於「善巧」和「方便」的度眾工作上。
內明--又稱自家宗旨,印度的婆羅門,以四吠陀論典為內明;西方的基督教,以新、舊約為內明;中東的伊斯蘭教,以可蘭經為內明;世界性的佛陀之教,以三藏十二部為內明;佛教行者,雖不可能人人博覽群經,但是,一般性的宗旨和概念,仍然是應該盡力修習的課題;要不,怎樣荷擔如來家業?即使是惠能大師,以不識字現相,卻也不是不識道理,不諳佛陀教法的祖師!
十德的培養
桑蒙言德,遠勝世人,蓋天人師故。
華嚴經十地品中說:
「第九善慧地菩薩,修行一切功德行願,作大法師,善能守護如來法藏,以無量善巧、智慧辯才,能與大眾而演說法,令諸眾生,得大安樂。」
所謂功德願行,就是德養的具足,篤踐於法行的饒益,必須擁有的修行內涵;或者說,就是天人師的必備條件。茲例舉於后,俾供桑蒙的參考:
善知法義--法義是以「法藏」中的文句、名相等的究竟意義而言;於淨名經的理想境地,應該確立到「第一義而不動」,同於佛陀的本意;不可依文解義,亦不可但解名相,必須是從「法要」到「旨趣」,完具「理、事」融通無礙的地步。
能廣宣說--廣是普及,弘揚佛法,目的在饒益眾生,能夠離苦得樂,普及於上、中、下三根的虔信者;同時,更關係到「深入淺出」的「知能」,於理於事,相應相及,務期達到「說服」的境界,成為優異的弘道者。
處眾無畏--處眾就是與眾生相處,協助化解困難和障礙;無畏的本意是不畏怯,精神和意志力,均具克服困難,排除障礙的能為條件;基於眾生為「業、無明」而迷妄,甚至許多「知、無奈」的事實,都需要「知識」的善導;因此,處眾無畏,是桑蒙之德。
無斷辯才--辯才無礙,相續不斷,即使歷經無量劫,為說一切法,永不間斷;這是菩薩行者篤踐願行,無有分別時節的度眾生工作,何況既具的無礙辯才,運作於弘揚教法之上,對眾生的接引效益,可以說頗具「攝、折」雙運之能!大乘教下的桑蒙,能不好好把握,盡力饒益眾生功德麼
巧方便說--弘法傳道,總不離說,說的能力,不捨善巧和方便;然而,「巧、便」之說,其主旨在啟導眾生的信;或例或喻,契機宜事,道說於不經意中,不為時空所障;因種因性,迎合所長,以善巧而攝取,以方便而起信,通途甚解,逐步入於無上正覺之道。
法隨法行--依教奉行,如法修養,是為法隨法行的正行之道;菩薩行者,如說而行,隨順無違,修諸勝行;即所謂如是說,如是行,如是成就,即是法隨法行之德養。
威儀具足--威儀以行、住、坐、臥的「作、止」為依皈;所謂威就是威德,以德服人,威嚴莊重;儀是儀範,以身作則,儀淨啟明;菩薩行者,為助眾利,遠諸罪犯,當以行為修養而建立畏則,影響和警惕眾生,行於清淨而莊嚴的風範境地。
勇猛精進--勇猛以正行為軌範,精進以正勤為道諦,不是但憑魯莽的自我意識,展現「蠻橫、硬幹」的冒失作為;而是如何使得遠惡向善,善者更加提昇,甚至增上為殊勝的無上菩提正道;也就是說,勇猛精進,建立於般若前提的正行而正勤道途上。
身心無倦--倦怠是厭煩的現象,當色身和心念不甚其煩的時候,倦怠之意如洩氣的皮球;菩薩行者,若有如此現象,多為信念和願力的不足,於慈悲喜捨的勝行,缺乏「信、願」的虔誠力量;自古道的熱忱易發,願的熱忱難持,是以,桑蒙於身心的修養,必須恒久的整頓和調理,不可稍有倦怠的趨勢,方稱德養的殊勝效率。
成就忍力--忍行是六波羅蜜之一,無生法忍是道證的條件,成就「忍」而且修養成為力用,是行者於「道」的里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課題;因此,肯定「忍力」的成就,是諸法勝行之本,即使是五明九德,以及舉凡百千波羅蜜行,無有不是成就於「忍之力」者;是故,桑蒙之德,行修唯「忍」是賴,乃「道」之母,是不容輕忽的修養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