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5期2020年7月
而前面的八個,不管用什麼方式去談,把第九跟第十搞清楚了,真如的境界就很容易顯現
大乘起信論 唯識學談十真如(下) /白雲老禪師
(5)無別真如──「無別」最好再加一個字「無分別」,如果無別就是沒有別的了,會變成這麼的誤會,這裡應該是「無分別真如」。
人沒有不起分別的,即使釋迦牟尼佛也會起分別,這話講得未免有點謗佛的味道是不是?其實要瞭解分別是什麼意思?分別不是說一定在比較親近、比較疏遠,比較好,或比較不好,不是說這種分別。在印度當初十二大學派中,釋迦牟尼佛的佛陀學派,以他們的宗教也好、學術也好,在這種範疇之內,根本就不承認他,認為他是個叛逆者,為什麼?
因為釋迦牟尼佛對十一大學派裡的那些理論、觀念,他並不是否定,可是他只選擇對人有利益,然而某一個學派裡面,看起來有利益,可是對人還會受到傷害,所以釋迦牟尼佛強調的是講智慧圓覺,因為他所分別的是不要任何一個人造成傷害,就是完全要到達零缺點的境界。
在古印度,尤其有一些學派,談一個人死了,就好像一個燈滅掉了。這個在數論派、勝論派的看法,就有兩個對立的。勝論派認為人死了像燈滅了一樣,可以說已達到無生的境界。以數論派來講,雖然達到無生的境界,可是還要經歷幾十年生活的煎熬,這中間就會發現還是在這個人的生命,生與死上面打轉。所以佛陀強調生命以色身而言,有滅相也有生相,可是以生命這一種生與滅,生與死的關係,從因果關係到因緣法則,還是有一種人所不知道的輪迴問題,不是指已經修養到達佛、菩薩境界的人,不是指他們不知道輪迴的問題。
在印度十二大學派裡,講輪迴只有佛陀學派,就是釋迦牟尼佛講輪迴的問題,為什麼其他學派都對佛陀學派那麼不滿?問題就是在生死、生滅,其他學派並不否認,可是對「生」──活著的,我們能知道,死了以後到哪裡去?他們就不管了。甚至有一個理想的境界,也說不出一個理想的地方環境,它是個什麼樣的境界?也說不出來。所以在輪迴裡,為什麼談六道輪迴、談三界?因為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之所顯,在這中間可以發現,釋迦牟尼佛也有分別,因為無分別還是從有分別上去看,從有分別上面怎麼能達到不造成傷害,而能圓滿的一個結果,才叫做「無分別真如」,也就是說「無分別」,是從有分別的認識、了別以後而肯定的結果。
人最怕吃的是苦的東西,也最不喜歡吃,在蔬菜裡面苦的東西最明顯的就是苦瓜,把苦瓜做菜吃,怎麼苦瓜不苦?不苦就不應該叫苦瓜,為什麼苦瓜不苦,因為它經過改良。現在台灣改良的苦瓜,根本沒有苦的味道,如果在這中間起分別,苦瓜一定要苦,才能叫做苦瓜,這種有分別是一個自我的執著分別,要用什麼方式去看它?還是關係到因為分別執著,起煩惱,或是從這中間得到利益。
苦瓜擺在那裡,看著苦瓜就想到苦,什麼時候才能達到真如境界,就是一帆風順,過得可以說得意忘形的那種時刻,拿苦瓜擺在面前偶爾看一看,不要忘了過去的那種苦,怎麼樣?在這中間還是有分別,可是這種有分別可以達到真如的境界,這種分別是認識、了別而後肯定,不要得意忘形,最後造成自己傷害,甚至更多人傷害。所以無分別,的確,若沒有相當的智慧,很容易造成錯誤。
為什麼談無分別?沒有錯,釋迦牟尼佛也有分別,為什麼他可以達到無分別真如,就要瞭解「真如」是行為完成而顯現的一個境界或一個暫時的結果,都可以這麼說。尤其無分別,是從分別著手,不是說沒有分別;我一直講,「無」不是「沒有」,千萬不要把它擺在沒有,因為它是從有而突破的,能把握「無」字的要領,「無分別真如」就不容易誤會。
(6)無染淨真如──從這上面就可以發現,我講「無不是沒有」,「染」如果是垢的話,就是骯髒了,淨就是清淨!沒有骯髒也沒有清淨,是個什麼?是胡說八!道。如果知道有染、有淨,在染的時候,怎麼去突破顯現淨,在淨的時候,要瞭解它是來自於染。如果作這樣的認識了別,就可以肯定,這種突破染淨顯現的真如,就叫做「無染淨真如」。
在日常生活中,用毛巾,有洗臉的、有洗澡的,洗臉的如果拿來洗澡,認為沒有什麼關係,如果洗澡的拿來洗臉,就會有所分別,有所計較、執著,「哎呀!這個洗澡的」;有沒有想過?如果要以無染淨真如看洗臉、洗澡的毛巾,要怎麼樣才能發現它的真如境界?洗臉的歸洗臉、洗澡的歸洗澡,這是有染、有淨的分別,如果剛好洗澡的毛巾沒有了,只有一條洗臉的,拿來洗澡很自在;如果洗臉的毛巾沒有了,只有一條洗澡的,要不要拿來洗臉?染淨還是有。
可是有個問題,因為分別、計較、執著這一條毛巾是洗澡的而現在拿來洗臉,難道就不可以用肥皂、清潔劑,把這一條毛巾洗乾淨,然後再拿來洗臉,雖然還是有染、有淨,可是可以突破那種執著與染淨,並不是拿洗臉的就洗臉、洗澡的就洗澡,就是對與錯,這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當這種計較,剛好發生在不能計較、怎麼辦的時刻,如同煩惱、菩提,假使煩惱是染,菩提是淨,相同的道理,洗澡的要拿來洗臉,因為有所執著了,如果說,我怎麼樣把這個洗澡的,我的那種執著給它去掉,怎麼去掉?用肥皂、用清潔劑,把它洗乾淨;真正說來講,洗澡的毛巾就不乾淨,是心理上的一種染與淨的差別,並不是毛巾本身,哪一條洗臉的就是乾淨的,洗澡的就是不乾淨的。也就可以發現,原來染與淨,是自心計較、執著而起的,煩惱菩提其實也是如此;怎樣從煩惱中,去發現菩提?就像洗澡的毛巾要拿來洗臉,只要拿肥皂、清潔劑把它清洗一下,還是可以除去心裡的計較、執著,煩惱不就不存在了嗎?這顯現的不就是淨嗎?不就是菩提嗎?所以突破有染、有淨的計較、執著,而顯現它的一個境界,就叫做「無染淨真如」。
(7)法無別真如──其實應作「法無分別真如」,少掉「分」字容易誤會,少掉容易誤會。前面談「無分別真如」,是談一般性的,這裡談「法無分別真如」,肯定是談知識、談經驗,包括釋迦牟尼佛的知識經驗在內,或談智慧都可以,當然涉及到法就有相對法,相對法是什麼?惡的不好、善的是好。
同樣是智慧的表現,一個是使人得到利益,使自己得到利益;可是也有的只自己得到利益,使別人受到傷害,甚至彼此都受到傷害,這就是於法上面所分別認識的;能把握「法是什麼」?就是依事而說理,以理而去辨別事,從這上面建立起法的觀念,怎樣從有分別上去突破,就可以達到法無分別真如。瞭解前面的無分別真如,只要把法把握了,就比較容易瞭解。
(8)不增減真如──「不增減真如」就是「虛空真如」。怎麼講?因為「虛空」是談它的本體、本質;虛空之相就涉及到風雲雨電、日月星辰。在虛空中間如果說風雲雨電、日月星辰顯現的時候,好像增加了什麼?消失的時候,好像減少了什麼?以虛空本身而言,它並沒有增減,這裡面說什麼?真如的面目是什麼?所謂的業與道、煩惱與菩提,是不是煩惱轉為菩提,煩惱就減少了?菩提就增加了?不是這麼講,不增減是什麼?只要是人,還活著總會有煩惱,然而在煩惱中能顯現菩提,這個煩惱是消失了,並不表示不會再造業,又形成別的煩惱。
所以不增減要到達什麼?於增與減,增也不會有了,當然減就不存在了。這是一個什麼?虛空性,也就是說「空性真如」,為什麼要講「虛空性真如」比較好?因為空性真如,太多人容易誤會空的問題,不增減就是一個本來面目。所以說阿賴耶識,或者眾生皆有佛性就是一個「不增減真如」。
(9)智自在所依真如 (10)業自在等所依真如──這兩個名詞可以一起看,智跟業,事實上就是一體兩面,把兩個放在一起來看就比較容易瞭解。智是知識經驗,為什麼談自在?因為知識經驗的表現,不一定同樣的事用同樣的方法,要談所依,所依什麼?依於那個對象而表現不同,一個流行感冒,假使都是B型感冒,是不是都用相同的一個藥去治流行感冒?以「智自在」而言,藥本身是應病予藥,可是所依是什麼?要看這一個人,關係他的身體,先天、後天、營養、生活、運動,涉及的所依很多,不能捨棄了所依,如此以智而表現的這一種,才叫做「智自在」,否則就是一加一等於二,把所依就捨棄了。為什麼?因為所依的情況不同。
同樣「業自在等所依真如」,是說什麼?業肯定過去所作善的、惡的這些為什麼業自在?面對,所謂的善人、惡人,不能分別他是個善人、惡人;我常說釋迦牟尼佛從來不把眾生分別,這是善人、這是惡人,只是說業有善、有惡,也就是業的成分,因為業的成分而把他分別為善人、惡人,就不自在了。為什麼?要看他所依的關係,所依的緣境。有時候一個媽媽,對孩子教育有的是完全的愛,所謂溺愛,有的會管教得很嚴,有的家庭幾個兄弟姊妹,總認為爸爸媽媽有分別心,對哪一個好、對哪一個不好。其實要瞭解,真正做爸爸媽媽的對兒女都是一樣,只是依於業的自在,所依的情況不同,因為每一個人的根基、智
慧、業力都不相同,表現出來時也不相同。如果表現是相同的話,你們都是我的孩子,用同樣的一個方法去教孩子,最後每個都教不好。
談業自在是依於業的本質,不能只分別、計較、執著,這是善、這是惡。有些孩子太過於頑劣,如果不嚴格一點很容易越軌,大人也是如此,有的人吃軟、不吃硬,有的人專門撿軟的吃,有的對那些比他強勢的害怕,對那些善良的他反而會欺負,這都是一個業跟所依的關係。能不能自在?是在運作的時刻,運作好就顯現真如,運作的不好,就是世間的行為。
從「智自在」可以發現,原來業自在還是要有智自在,才能去處理問題,因為佛法是對人說的,不能把所依的對象是人,而只是強調法怎麼說?所以「法無分別真如」,就是說這個道理。
這十個真如的現象,其實說起來,九、十幾乎把前面的八個都包含在內了,為什麼?知識經驗要運用自在,就在乎所依的對象。人,不同的人;事,不同的事,剛好人又關係到業,所以有業自在所依,而前面的八個,不管用什麼方式去談,把第九跟第十搞清楚了,真如的境界就很容易顯現,尤其不要誤會這業自在,是說人都有業,怎樣不因業而造成障礙,反而能夠自在地去運作,關係到所依,這種所依是對象,而智慧形成要去面對的也是人,還是對象。這就是唯識學上怎麼從認識到了別而最後肯定;那個肯定就是真如,認識、了別就是一些道理方法,這就是談唯識方面的真如的法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