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5期2020年7月
般若經中提出四無礙智的必備條件,於佛法的「解、說」,確實達到「得度」的饒益功德。
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白雲老禪師
無礙辯才
無礙,具足圓融通達之義。
辯才,具足辯論駁斥才能。
涅槃經中說:
無礙辯,或謂無礙智,亦謂無礙解,是為諸菩薩「說法」之智辯;約於意業(造作)者為解,或為智;約於口業(造作)者為辯。
基於說法,導引眾生,必須契合正理,也就是佛陀的本意,發起無滯的言說;舉凡疑難、困惑等事理,悉能論說、表達,而至圓融通達的境界。
學佛行者,以出家桑蒙姿態,荷擔如來家業,為的是「自度、度他」;當然,欲能得度,先須「覺悟」,具足「度脫」的本錢。
因此,般若經中提出四無礙智的必備條件,於佛法的「解、說」,確實達到「得度」的饒益功德。經中說:
法無礙--以名、句、文等為能詮之教法,使教法無礙。
義無礙--深知教法的義理,所詮之真諦無礙。
辭無礙--舉凡諸方語言和詞意,運用於言說無礙。
樂說無礙--依於前述三種無礙智能,為眾生樂說無礙。
其實,以言說而表現辯才,化導眾生,遠迷成覺,主旨在於「佛光普利群命」;顯然,於桑蒙行者而言,必須弘說的是經典的法義,也就是佛陀的本意,絕不是個己的自我意識。
因此,欲想演說辯才無礙,肯定不違佛意,就必須具足四無礙智,而行「解、說」教法之事。
學行善巧
學是熏習,即知識經驗的攝取。
行是修養,即知識經驗的調適。
桑蒙接引眾生,首先要瞭解眾生;眾生身處世間,所面對的是世間的人與事,也就是世間法。當然,瞭解眾生,不能不識世間的人與事;換句話說,佛法的旨趣,原本就是幫助眾生不為世間的人與事而迷惑,如何使得遠諸迷惑而成覺悟,務期出離世間,不為世間法而陷於煩惱、苦痛、無奈。
因此,佛陀告誡眾生,學佛的流程,是:
使不善的轉變為善。
使善的提昇得更好。
然後,遠諸善不善。
臻於湛然清淨境界。
準此旨趣,攝取、調適,是以世間法為基礎,以眾生為對象,以出離世間為目標。
如是,學行善巧,便成為桑蒙必須精進的修養工夫。
什麼是善巧呢?華嚴經中說:
了達佛法甚深。
出生廣大佛法。
宣說種種佛法。
證入平等佛法。
明了差別佛法。
悟解無差別法。
深入莊嚴佛法。
一方便入佛法。
無量方便得入。
知佛法無礙入。
從來,佛法無定法,皆以「善良、巧妙」以至「權宜」而達「得度」之功;即使不一定「相契、相應」,祇少使能種下菩提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