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76期2022年5月
因為參禪的本義是什麼?是「運用思想,去思考所看到、所聽到的;而後從中去認識什麼、去了解什麼!而又能夠發現什麼!」
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七章惡還本身(上)
/白雲老禪師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
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
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惡還本身」,看文字應該很容易瞭解,事情是這樣開始;有人提出來說「他能守本份,也知道怎麼去做,可是他反而被人家罵」。當然一個人被人家罵,心裡總是不舒服,事情經過後,就去問佛陀:他應該怎麼辦?佛陀告訴他:「假使有人送禮物給你,而這個禮物你又不願意接受,該怎麼辦?」這個人回答說:「當然就還給人家,由送禮物的人拿回去。」
這說明什麼呢?如果人家在罵你,而事實上,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對。以一般人的做法,要就是跟他解釋清楚;要不就是,認為受了冤枉跟他對罵。佛陀認為這並不是理想的做法,所以才舉例:這等於人家送禮給你,你不願意接受這禮物,當然禮物必須交還給原來送禮物的人。由此發現:如果真是送禮物,還的確很容易去拒絕;可是人家當面罵你,是不是容易接受?
這就說明人的修養的問題。講六波羅蜜裡的忍波羅蜜,忍什麼?因為人畢竟是人,如果是很有修養的人,當然這種事情不會發生,為什麼呢?真正有修養的人,所表現的,不管是言語、行為以及想法,應該都做得很好。以學佛的人來說,特別強調:不要傷害別人,自己也不要受到傷害。如果具備了這種修養,人家也沒有機會來罵你。
可是有很多人,尤其是在家對出家,往往要求會比較多。假使出家人在什麼樣的環境,行為或言語表現的不是很理想的話,可能有的會當面指責,有的是在後面議論。我過去在各種場合,跟人家談到這些也會提醒:我說出家人,並不是一出家就具有修養了;只是改變了一種身分、環境,剛開始修行辦道,他並不是已經有相當好的修養。
所以不能因他有一些不太理想的言語、行為,甚至不如法的言語、行為,就妄加批評;既然自己也是學佛,應該不要去說別人。當然站在出家人的立場,也不可以因為「我只是剛出家,還在學習,怎麼對我那麼要求、挑剔。」這種想法也不對。
學佛的目的,就是因為人有太多的問題,有關言語、行為的表現。即使出家了,也並不是那麼理想。所以人與人之間,不管在家對出家,出家對在家;或在家對在家,出家對出家,不要只以眼睛去看別人、耳朵去聽別人,盡在看人家做得不好,或者做得好。
其實看、聽並沒有錯,問題是看人家表現得不好,應該反過來想一想自己,如果自己處在這種情況之下,是不是會表現得好,或是還不如他呢?看到別人好的一面,只是稱讚,也不是很好的作為,為什麼?看別人表現得很好就稱讚,卻不去作深入的認識;須知他好有他的因緣,因為有他個人的環境、身分、地位的不同;如果反觀自己呢?看到別人表現得那麼好,有沒有問問自己表現得怎樣?這經文所提的重點,雖然是比喻,事實上修養才是最要緊的。
我常說:「學佛就是學智慧!」人很多時候,言語、行為、意念表現得不好,不管是對人、對事,處理的不理想,都是因為智慧不夠。如果只看別人的智慧不夠,不去看看自己的智慧夠不夠?或一直強調人家言語行為表現的不好,這並不表示你的智慧就高。
因為人,常常會被自己的眼睛、耳朵欺騙了!若說「我親眼看到,我親耳聽到,還會錯嗎?」其實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往往可能就是自己誤會了。因為它的前因、後果,還有中間漫長的過程,你是不是都很清楚?就像我在千佛山的信徒中,絕大多數都知道:老和尚脾氣不好,會罵人。可是為什麼還有人並不以為我是在那裡罵人呢?只因為看到好像我在罵人,因為人用耳朵聽,認為這個人聲音大,就是在罵人。所以我曾經對一位警察談過這件事,他說他常常會被人家冤枉,我說為什麼?他說:「明明我是化解問題,是幫助人家,可是人家就認為我不對。」
我說:「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不對?」他說:「我感覺做的都是對的!沒有什麼不對。」因為他在我面前講話,嗓門大,我這時提醒他:「你的問題出在嗓門太大了。因為別人都只聽到你的聲音,沒有聽到別人的聲音,大聲的人好像就是在罵人,或覺得這個人很厲害。」而有的人講話輕聲輕語,雖然很生氣,但外表還是很平和,這種人在第三者眼中就比較佔便宜。為什麼?因為人都是憑眼睛耳朵去看、去聽的。一個聲音小,一個聲音大,第三者的感受就會是:那個人那麼老實,連大聲講話都不敢,這人明明是欺負他!就會不管他們為什麼如此?之間有什麼問題?這就是人普遍的現象,一種錯誤的習氣。
我在寺院裡常說:「你們只聽到我吼,聲音很大,我在吼什麼?卻不去仔細聽!在場有那麼多人,難道我要把話講給自己聽嗎?聲音當然就很大。再說,課堂上經常會談到很多事、很多的人。當然涉及到人、涉及到事,就有是非,就會分別對或錯。可是一下課呢?就有人私底下在講:老和尚口口聲聲說不要講是非,剛剛老和尚在課堂,盡是是非,這麼說他好像是對的,也不會仔細想:「老和尚關起門來講人與事目的是為什麼?」
有沒有想過老和尚平常面對外面的人時,是不是也這個樣?如果我講一句不好聽的話,他忘了我是教育大家的人,他是學生;也就是我在教學生,如果不用人與事舉例來說明這些道理,你能理解嗎?何況每逢上課,當提到的人與事有是非、對錯分別時,我都特別提醒各位,這是關起門來跟大家講這些事,而不是在談論是非,分別對錯!這就是什麼?「自我意識!」以自我意識去看問題、想問題,以自我意識去用眼睛、耳朵,用自己的想法。
我記得有位比丘尼,現在不在道場,每次都會埋怨,埋怨什麼呢?如果有某個人做錯了事,我就把大家叫來,好好的訓一頓;她很不服氣:「我又沒有做錯,為什麼要跟著一起來挨罵。」猛一聽好像有道理,在講事情的時候,我也特別提醒:「雖然我今天提的事,是極少數人的錯,可是不要忘了,現在是少數的人錯,將來會不會輪到自己,犯同樣的錯?與其以後犯同樣的錯,還不如先知道人家錯在哪裡。」各位在我身邊,有的待最久的,已三十幾年,有的二十幾年、十幾年了,為什麼會有這種反應?也就是自己的智慧不夠!其實很多事只要多想一想,問題都不會發生。
就像我教大家「五蘊」──想、行兩蘊之間要建立起間隔是一樣的道理。因為想怎麼做,還沒有做之前,多給自己一些空間思考,以及相關的因果、因緣的問題,就會想得比較周到,不會憑著感情用事莽撞行事,人家怎麼不好,馬上就回覆人家怎樣不好,是相同的道理。談修養,不是嘴講一講就是修養,或是會講經說法就有修養;而是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別人的言語、行為、個人的想法時,很容易看出來有多少修養。我常說很多人不喜歡聽的話,好比「盤著腿子在打坐,認為就是在修行,其實並不一定!」為什麼呢?自己盤著腿,坐著安安穩穩、無牽無掛、無煩無惱,好像有修行,一旦腿子放開站起來,面對人或事的時刻,還可不可以像盤著腿子,一個人在用功時的相同表現呢?
我常說的笑話:「有位老太太,手上拿著念珠,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念,可能旁邊的小孫子不聽話,說不定跑過去,一巴掌就打下去了。」大家想:拿著念珠在好好念佛,看了小孫子有了問題,過去就是一巴掌,或是臭罵一頓,那叫做念佛嗎?有則公案:過去有位老禪師,在他的房間裡看經,來了一位禪師,就笑他說:「你是位老禪師,怎麼還看經呢?」老禪師回:「我不是看經,我是遮眼。」
大家想想,他是什麼意思?他不是在看經,只是遮眼,把自己的眼睛遮住。從這中間分析一下,老和尚有沒有修行?問的人有沒有修行?如果,他真正是老禪師,他說他不是看經,是遮眼的話,必須要有相同的境界,你才能去理解他。否則會說:「喔!原來老禪師,居然還怕自己的眼睛看外面做不了主,拿經典來遮眼?」就會這麼去想!問的人的動機在哪裡?以為禪師就不應該去看經、念佛,不應該做這些佛事?其實真正的問題,還是修行的問題。
禪門中有句話:「十字街頭好參禪」;在城市裡的十字路口,車來車往、人來人往,是多亂的環境!禪門卻說在那種環境之下最好參禪!不過大家要注意:我講的是「參禪」!因為參禪的本義是什麼?是「運用思想,去思考所看到、所聽到的;而後從中去認識什麼、去了解什麼!而又能夠發現什麼!」絕不是站在十字路旁去閉著眼睛、盤著腿……。我告訴你,假使哪個駕駛技術不好,你一定是成為輪下之鬼!也有很多人說要好好念佛,不管什麼時候,一心念佛就好了,只要念到一心不亂,就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可是我很反對這種說法,為什麼呢?在廚房裡煮飯、煮菜,說不定飯會燒焦、菜會忘了放鹽,或把鹽當糖放都不一定,如果是洗好菜要切菜,說不定就切到手指頭,為什麼?一心不亂在念佛,還能做事嗎?
有人問禪師:「我應該怎麼用功?」禪師回:「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該拉屎的時候拉屎。」這話聽起來很平常呢!如果用這種話,一般人反而容易接受,為什麼?該做什麼的時候就做什麼,不要混在一起。如果在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還要去做別的事,是不可能的。
社會上也有這種話:「工作的時候認真地工作,休息的時候好好地休息」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佛陀有時提出一些比喻,不要只是在文字上去解釋它的意義,只看文字,就等於人家跑來罵你,你就說:「你送這個禮給我,我還給你。」那人家會說:「神經病!」這裡面強調的重點,是在修養!必須要能夠思考,他說這個究竟為什麼?我常說:佛陀說法,一定要知道他的法在哪裡?如果不知道法在哪裡?就是依文解字,三世佛冤,照著文字去解釋,沒有意義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