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125) 陰陽應象大論(續一)

    人體亦然,食物、水入人體,水谷精華蒸發而上,匯入五臟,形成經絡之氣以滋養耳目;重濁的營養物質則下入胃腸,經消化吸收後,糟粕經二便排出。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76期2022年5月

氣血、經絡、與健康(125) 陰陽應象大論(續一)
/詹天賜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

  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清氣、陽氣積聚形成天,重濁之氣、陰氣積聚形成地。天地之氣互動而有雲雨,水經陽光蒸發,化為水氣上騰為雲,雲在上空集聚遇冷,水氣再度凝結為水,形成水氣在天地的循環。故雨來自水,水經陽光蒸發化為水氣,水氣聚集而成雲。人體亦然,食物、水入人體,水谷精華蒸發而上,匯入五臟,形成經絡之氣以滋養耳目;重濁的營養物質則下入胃腸,經消化吸收後,糟粕經二便排出。營衛之氣亦然,衛氣剽悍滑利,能充實皮表腠理,營氣則為營養物質,經十二經脈入於五臟。經絡之氣充實手足四肢,營養物質歸胃腸吸收後,糟粕則由二便排出。

 

  陰陽是相對的概念,例如水為陰,水氣則為陽,清氣為陽,重濁之氣則為陰,此處重濁為低沈粗重之意。天之陽氣出於太陽,而人的陽氣則主要來自心陽與腎陽,心陽是心臟不斷搏動產生的,而腎陽則為元陽,是人與生俱來的先天陽氣。動能生陽,多運動、多活動,能增長陽氣,適度的曬曬太陽,也能增陽氣。此外,透過溫補藥食,灸法、摩法、擦法等,也能增長陽氣。人體內要有足夠陽氣,才能使脾陽運化水谷精華,衛陽滋養皮毛腠理,營氣滋養五臟,經絡之氣運行全身。

 

  人體是一個小天地,水為地氣,水來自環境,飲食、飲水、飲料都含水分,食物、水入胃,使人體富含水份,此為地氣。水經人體陽氣蒸發後,水氣上騰至上竅,至上竅後,凝結為水,故有眼淚、津液 (口水) 等。例如肝開竅於眼,肝陽將水蒸騰至眼,以滋潤眼睛,起情志時,或悲或喜,可流出淚來。又如心開竅於舌,心陽將水蒸騰至口,以滋潤口腔,這也是清陽出上竅的現象。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

  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水重濁為陰,火輕燥為陽,飲食入胃,有清陽成份,也有濁陰部份,脾陽運化的水谷精華為陽,重濁之氣則依五味入五臟。“陰之所生,本在五味”,濁陰在五臟依五味形成五臟之精氣,故味歸形;清陽發腠理、實四肢,故形歸氣。五臟精氣與五臟之精能相互轉化,因此說氣歸精,精歸化。接下來的一句,與上句是相對的,“精食氣”對應的是“精歸化”,“形食味”對應的是“味歸形”,“化生精”對應的是“氣歸精”,“氣生形”對應的是“形歸氣”,其意理是相通的。

 

  若是飲食講究厚味,就會有味傷形的後果,例如“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酸入肝,酸味食物可滋養肝的精氣,但過酸對脾的精氣是有傷害的。食物也有寒熱溫涼之性,食用過多熱性食物對精氣也是會有所傷害的,會有所謂“壯火食氣”的現象。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重濁的營養物質入胃腸,經消化吸收後,糟粕由二便排出,輕清的水谷精華則蒸發而上滋養耳目。以陰陽而論,味道重的食物為陰,味淡的則為陰中之陽。熱性的食物為陽,溫性的則為陽中之陰。吃太多肥甘厚味的食物,不易消化,容易拉肚子,而食用淡味的食物,則腸胃較為通暢。吃過熱的食物,如麻辣火鍋等,容易使人發熱出大汗,而吃點熱性的薑,則可溫熱出點汗。食用過多熱性的食物,會使人氣血衰弱,因為壯火會使氣血消散,而食用溫性食物,則可增加陽氣,故可運化較多的氣血。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五味中辣味、甜味的屬陽,具有發散功用,而酸苦屬陰,具有泄下的作用。多吃酸苦的食物,會使陽氣不足,運化水谷精華、消化吸收的功能變差。例如常吃苦瓜,苦瓜為寒涼食物,吃久了體內陽氣不足,四肢容易冰冷,消化吸收不好,容易拉肚子。而多吃辛辣食物,會造成陰氣不足,傷到津液,身體容易燥熱。陽氣旺盛,身體會出現熱象,而陰氣旺盛,則會有寒象。但若是寒氣過盛,反而會有熱象,而熱氣過盛,反而會有寒象。例如寒氣過盛時,體內出現陰陽極不平衡的現象,而導致虛陽外越,身體反而呈現的是熱象,這是一種物極必反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