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77期2022年6月
「人之初,性本善」,究竟什麼意思?我不知道。可是背下來有沒有好處或害處呢?還是有它的好處!為什麼?一旦真正會背了,當到達某一種年齡,理解力提昇了,再去回想所背的文字,一切都成了很好的資訊.
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七章惡還本身(下)
/白雲老禪師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
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
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
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依於經文,要去探討、慢慢去理解,久而久之,不只是在文字上,而能「哦,我知道了什麼!」甚至遇著什麼情況,還會說:「經典上就是這麼說的!」如果說經典上這麼說的,萬一遇著比你修養高的人反過來問你,目的何在?
這段經文,當人家來罵你,把它當做人家來送禮物給你,你不要這個禮物,就歸還給送禮的人。那人家問:「佛陀說這個究竟什麼意思?」「佛陀這麼說,假使哪天人家來罵你,是送給我禮物,……」就把它當成文字去解,會是什麼後果?我常說看經典,學道理方法,一定要知道「法在哪裡?」一旦知道了「法在哪裡」,就等於已吸收了、消化了,得到了好處;否則,即使會背也沒有用。
像我過去做小沙彌時,沙彌園規定要背《三字經》,在那裡搖頭晃腦,一句一句背。「人之初,性本善」,究竟什麼意思?我不知道。可是背下來有沒有好處或害處呢?還是有它的好處!為什麼?一旦真正會背了,當到達某一種年齡,理解力提昇了,再去回想所背的文字,一切都成了很好的資訊,當然知道了還不夠,還必須要能做得到。
就像人家給你難堪,你承受不了,當然就會反抗;反抗的結果,一定是不好。在前面也講過,當惡人來對付你時,絕不是用惡的方法去回答人家,而是先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曾經有惡的地方?後面的經文又說當你這麼做了,有什麼好處呢?因為喜歡罵人的人,你今天能夠用這種送禮的比喻對他,可是他一旦罵人成了習慣,有一天遇著另外一個沒有修養的人,可能他就倒楣了。為什麼?因為他認為:這個不錯,我一罵人家就不敢吭氣了,久而久之以為是理所當然;好像是大個兒對付矮小的人,可以很粗暴的欺侮他,對方拿你沒有辦法,一旦成了習慣,哪一天遇著一個個兒雖然不大,功夫卻很好的話,你也會倒楣。
像這種情況不外是「諍而後鬥」,如果能夠認識這一點,不諍就鬥不起來。不是有句話:「無諍即是戒」!戒,就是不犯的意思──不犯錯,不造罪,能做到這個,等於也是戒行,是持戒的莊嚴的表現。
佛陀對來問他問題的人,常常用舉例的比喻的方法,如果不能好好地去思考,就得不到好處。也就等於我剛剛舉的例子一樣,老和尚在大聲的講話,「講什麼」沒有聽到,可是那個「大聲音」都聽得清清楚楚,所以你們得不到好處!我記得,過去有些比丘,比丘尼也是如此,總認為:「老和尚,你道理是講得很好,可是我們偶而做錯了你就罵人,難道不能夠用愛的教育嗎?」在座出家比較早一點的都聽我講過一句話:我說「千佛山沒有愛的教育」!
可是他不懂我那句話,忘了自己的身分,他現的是出家相,是人天師範,來到我這裡來學習,學佛、修行辦道,還需要愛的教育嗎?你是殘障者?像是受了燒傷、燙傷……等類型的弱勢人嗎?需要愛的教育?甚至還建議,要我在寺院裡組織心理輔導小組,我聽了真是好笑,我們是出家人呢!出家人還需要心理輔導小組?這表示心理問題相當大,說一句話,這連出家的資格都不夠呢!
他現在在外面,人家說「你們老和尚不錯!你為什麼一定要離開?」他的理由就是:「老和尚口口聲聲說『千佛山沒有愛的教育』,沒有愛的教育,表示是很惡劣的環境。我建議他成立心理輔導小組,是一番好意,他居然笑一笑不理我。」這是為什麼?因為從來不用腦,不去思考。所謂造作這種業因,凡是任何言語、行為、動作,任何的點點滴滴都會造成業的形成,好的、壞的都是如此。
經典上說:娑婆眾生有很多人,小的善不肯去做,小的惡,無所謂;小的善行不肯去做,有大的善的一天嗎?小的惡拼命去做,肯定就會成為大惡。過去我辦大專佛學講座時,就有學生在結業的時候會講:「師父,現在當學生沒有賺錢,等將來畢業了,到社會賺了錢,我會來好好的布施。」
我說:「根本不該講這個話。」他說:「為什麼?」我說:「很可能成為妄語!」他說:「不會,絕不會。」凡是跟我講過這些話的人,從來沒再回來過,為什麼?他在此學佛時,那份道的熱忱、虔誠的信仰非常濃厚;走出大門,接觸另外的環境,這裡的一切早就忘了!
我就提醒他,不要隨便講話,講了做不到就是妄語,而做不到何必講呢?有時候即使不是刻意的,遇到某些環境,想做卻沒有能力,到時候還是做不到,依然是妄語。尤其是學佛的人,妄語是很麻煩的事,何況以社會來講,人要有誠信!如果誠信破產了,什麼都完了。誠信會破產,怎麼形成的?講話不算話,小的慢慢變大的,大的就愈來愈大,最後就變成了滿不在乎!
所以在經典裡佛陀講的某些文字,看起來好像都懂得了佛陀所講的意思,全部都會了;千萬不要一下看過去就認為可以過去了。告訴各位,我在二十多歲時,自己認為很了不起,全大陸的出家人,就我一個正科的大學畢業生,不得了,等於狀元。我那時候看藏經,三兩天可以把一部藏經翻完。自己認為很了不起,可是現在我一打開藏經,有時候看一行都看不下去了;不要想錯了,是不是已經看膩了、起煩惱了?如果這麼想就錯得太遠,是因為愈是深入經藏愈發覺,的確,那個意境是無止境的!
就像講欲望的欲,「不要貪欲,慢慢要少欲,慢慢要淡欲,到最後要無欲」,這聽起來很容易,按部就班做就好了;第一個,面對貪欲就有問題了!什麼標準叫做貪?並不是說今天的菜很好吃,我多吃一碗飯就是貪,貪的標準能不能把握?如果聽我過去講的道理,很容易知道,貪欲是「不會造成彼此的傷害,即使做了,也不是貪」;「會造成自己或是對別人的傷害,即使不是很嚴重,也是貪」!
少欲也是找不出標準的!就可以發現,從貪欲到少欲,再到淡欲最後無欲,這裡面表現的是一種修養。這種修養是按部就班,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可是經常會聽到:「學佛的人不要貪欲,要無欲」,那個少欲、淡欲都不管了,直接就否定了人本來就會有貪,這就是忘了自己也是人!如果能把握要領,即使別人看好像是貪,可是在你,最起碼心安理得;為什麼?我已經盡心了,已經盡力了,將來會更進步。如果不能把握要領,人家說你貪,你就難過,就會造成諍、鬥!
我也跟各位講過,過去有兩個外單,自己認為很不錯,也認為千佛山的教育不錯,到佛學院來念書。他們報到的那天,在三寶殿前就已經見過我了,可是他們始終不知道我是誰。第二天下了課,我以前住在文殊殿後面,門一打開就是個水池,我剛好從那邊走出來,認識我的同學說:「那就是我們的院長。」他們看了我穿汗衫、褲頭,打赤腳,就收拾行李要走,同學就講了:「聽聽院長講課後再決定吧!」「看那樣子就已經知道他有幾斤幾兩了!」結果勉強留了一夜,第二天才走。
我不是說我那個打扮是對或錯,不是在對與錯的上面,意思就是不要從表相上去確定一個人。在座的大家都知道,仁武古嚴寺的住持德華法師,很多長老大師想收她做徒弟,她都不要,他們的常住,她的女婿甚至親戚們都跟她講,要現出家相,她因始終沒有找到希望的師父而擱置;結果做了個夢,她到了山上看見一個出家人,可是又不像出家人,穿汗衫、褲頭坐在那裡跟她說法。她就跟她女婿講:如果台灣真有這種人,我一定拜他做師父。
因為她女婿就是亞洲唱片的總經理,過去在中央大學,讀書時我就認識他,參加過我們的活動。起初也忘了這回事,最後想來想去,大概就是我這個人;就這樣還沒有見面,她就決定要我幫她剃度圓頂。在剃度之前,還沒有跟她見過面,剃度那一天,我穿的滿像回事到古嚴寺,她就在房子前跪在地上迎接我,睜開眼睛一看,她向女兒說:「就是他!」意思就是說,她要找的師父就是這個人,可是那天我是穿得很整齊!不是穿汗衫也不是穿褲頭。她女婿只是跟她講,這個老和尚曾經有這種打扮,如果她有所執著,我那天穿那麼整齊,她如果「唉,不是這個和尚」!這中間,各位可以去思考!還好她沒有執著那個相──就是一定要那個樣子才行。所以有些事,不是表面眼睛看了、耳朵聽了就認為是真的。
以前有部電影,片名叫做「假如我是真的」,他是假扮中共高級幹部的兒子,到處吃香得很,最後發現是假的,出事了;事實上很多人都被騙了,不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嗎?我的意思是說:不管是從正面的或是負面的,都不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了、耳朵聽了的那個自我意識去反應,認定就是如此;一定要多思考,也就是我講的「五蘊間隔」的問題,把想、行之間的間隔加大,空間就大了,「空間大」至少有退一步的餘地,何況還有更多思考的時間。不管別人對你用好的言行或不好的言行,都不要以直覺去判定!
我也不是要告訴各位:好的,是不是有什麼陰謀?或者不好的就是要跟你過不去,不是這個意思。如果是面對面就直接做的話,真正就有點神經病了,表示不正常。人的修養是平常慢慢累積起來的,平常在面對人與事上所發生的問題與現象,應拿來作為自己修行的資料。而修行,絕不是拿著念珠念佛、盤著腿在打坐或念什麼咒語,那不叫做修行。「修行是有內容的,有思考的,可以運用它發揮智慧的!」這樣才能談得上是修行。那麼就知道,佛陀說這經文的意義是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