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126) 陰陽應象大論(續二)

    情志失調會直接傷到五臟的精氣,而外來的寒邪、暑邪等,則容易傷到人的形體 (由皮毛、絡脈、經脈逐步深入)。一時的暴怒,可立即傷到肝 (肝為陰臟);而一時的驚喜,則會傷到心 (心為陽臟)。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77期2022年6月

氣血、經絡、與健康(126) 陰陽應象大論(續二)
/詹天賜

 

  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

 

寒氣容易傷到身體,例如受寒會導致感冒,而熱氣容易傷到氣血,例如中暑導致氣血不足而頭暈。若氣血為邪氣所傷,會有不通則痛的現象,而身體受外傷,會有紅腫現象。因此若先痛而腫的,是先為邪氣所傷,再造成腫象。例如很多人在手背或腳踝附近常有腫的現象,但又沒有受傷,這應是附近經絡不通造成的,只是多半不記得是否先痛過再腫了。而先腫再痛的,是先傷到身體,再導致經絡不通,這是外傷常見的現象,馬上紅腫,接著就痛起來了。

 

  風寒濕燥熱為五氣,若五氣過盛,就可能轉為五邪。風邪若盛,會引發顫動或抖動等,例如人受風寒時,可能會有發抖的現象。熱邪若盛,會引發膚紅腫,乃至出現疔瘡癰腫等病証,這可能是人感受到熱毒的現象。燥邪若盛,會引發津液不足、口乾舌燥等現象,若再加上熱邪,燥熱現象就容易出現了。寒邪若盛,會使人陽氣不足,脾陽運化水濕能力較弱,容易產生浮腫、脹肚等現象。濕邪若盛,容易困脾,會使人產生腹瀉、排便粘濁的現象。以上都是陰陽失調,五氣過勝造成的種種病狀。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陰陽、五行與氣血都是中醫的核心思想,由陰陽來看四季,春夏陽氣盛,秋冬陽氣衰,故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循環,如此周而復始,年復一年。由五行看氣血,有風、寒、濕、燥、暑等五氣,春風、夏暑、長夏濕、秋燥、冬寒等五氣交替,人依四季由肺吸入五氣,使內部氣血能與自然界相應,而因應了季節的變化。

 

  由五行來看人的身心結構,則有肝心脾肺腎等五臟,而五臟藏五神--心藏心神,脾藏意神、腎藏志神、肝藏魂、肺藏魄。人的情志變化,也和五臟精氣有關,心能化生喜氣,肝能化生怒氣,肺能化生悲氣,脾能化生憂思之氣,腎則能化生恐懼之氣。也就是說,不論神志或情志產生變化,對應的五臟精氣就會產生變化,這種心動、氣即動的概念,是中醫對身心關係的一種獨有的見解。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情志失調會直接傷到五臟的精氣,而外來的寒邪、暑邪等,則容易傷到人的形體 (由皮毛、絡脈、經脈逐步深入)。一時的暴怒,可立即傷到肝 (肝為陰臟);而一時的驚喜,則會傷到心 (心為陽臟)。人大怒時,肝所產生的怒氣會經由肝經逆衝而上,使得肝脈充滿邪逆之氣,這會使人一時失魂;而暴喜則會使人的心氣一時渙散,導致失神。因此,人若無法掌控情志,或不能妥善因應嚴寒酷暑之氣,就無法確保身心健康。其實,人有喜怒哀樂等情緒,適度的情志反應是正常的,並沒有傷害性;但若是情志失調,失控時就容易傷害到身心健康。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春夏秋冬四季變化,顯示了寒重春生,暑重秋至的循環變化之理。也就是說,一個能周而復始的系統,陰到極致必生陽,陽到極致必生陰。冬天北半球離太陽較遠,而夏天則較近,在地球繞日運行中,四季的變化依於地球相對於太陽的距離,有遠日點、有近日點,循環往復,故有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的現象。但對於一個即將衰敗的系統,重陰必陽可能就成了陰盛格陽的現象了。

 

  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

  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冬天若傷於寒邪,到了春天陽氣升發時,就會有溫熱之病証。春天若傷於風邪,到了夏天陽氣盛時,就會有泄瀉的病証。夏天若傷於暑氣,到了秋天陽氣不足時,就會有時冷時熱的瘧疾病証。秋天若傷於濕氣,到了冬天寒氣重時,就會有咳嗽的病証。以上這些都可以看成是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