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78期2022年7月
初禪五支:覺、觀、喜、樂、一心。 二禪四支:內淨、喜、樂、一心。 三禪五支:捨、念、慧、樂、一心。 四禪四支:不苦不樂、捨、念、一心。
378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白雲老禪師
經 文
菩薩分身無量億 供養一切諸如來
神通變現勝無比 佛所行處皆能住
無量佛所皆讚仰 所有法藏悉耽味
見佛聞法勤修行 如飲甘露心歡喜
已獲如來勝三昧 善入諸法智增長
信心不動如須彌 普作群生功德藏
慈心廣大徧眾生 悉願疾成一切智
而恒無著無依處 離諸煩惱得自在
釋 疑
云何是佛所行處?
世尊住世,所行一切處,舉凡言教與身教,以及一切歷經之事。
云何功德藏?
猶言功德聚,謂世尊法藏甚深微妙;復以慈心廣大,今使法智增長,饒益群生,離煩惱,得自在故。
經 文
哀愍眾生廣大智 普攝一切同於己
知空無相無真實 而行其心不懈退
菩薩發心功德量 億劫稱揚不可盡
以出一切諸如來 獨覺聲聞安樂故
十方國土諸眾生 皆悉施安無量劫
勸持五戒及十善 四禪四等諸定處
復於多劫施安樂 令斷諸惑成羅漢
彼諸福聚雖無量 不與發心功德比
又教億眾成緣覺 獲無諍行微妙道
以彼而校菩提心 算數譬喻無能及
釋 疑
五戒:不殺、不盜、不婬、不妄、不酒。
十善: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違逆者,即謂之十惡行。
四禪:又名四靜慮,以十八支分別。
初禪五支:覺、觀、喜、樂、一心。
二禪四支:內淨、喜、樂、一心。
三禪五支:捨、念、慧、樂、一心。
四禪四支:不苦不樂、捨、念、一心。
四等:慈、悲、喜、捨等四無量心。
無諍行:安住空理,與他無諍;是阿羅漢之禪定境。
經 文
一念能過塵數剎 如是經於無量劫
此諸剎數尚可量 發心功德不可知
過去未來及現在 所有劫數無邊量
此諸劫數猶可知 發心功德無能測
以菩提心徧十方 所有分別靡不知
一念三世悉明達 利益無量眾生故
十方世界諸眾生 欲解方便意所行
及以虛空際可測 發心功德難知量
菩薩志願等十方 慈心普洽諸群生
悉使修成佛功德 是故其力無邊際
釋 疑
云何發心功德?
發起菩提心,成就無上道;也就是體取生老病死之苦,發起覺悟心念,願求解脫之道。如是發心,功德無量,譬如世事,尚可等量,成就眾生,悉使修成如來功德,故說其功德力,無邊無際。
經 文
眾生欲解心所樂 諸根方便行各別
於一念中悉了知 一切智智心同等
一切眾生諸惑業 三有相續無暫斷
此諸邊際尚可知 發心功德難思議
發心能離業煩惱 供養一切諸如來
業惑既離相續斷 普於三世得解脫
一念供養無邊佛 亦供無數諸眾生
悉以香花及妙鬘 寶幢旛蓋上衣服
美食珍座經行處 種種宮殿悉嚴好
毘盧遮那妙寶珠 如意摩尼發光耀
念念如是持供養 經無量劫不可說
其人福聚雖復多 不及發心功德大
釋 疑
福聚,眾生所樂。
功德聚,智者所樂。
何以故?眾生為業所惑,不知三界欲有,是輪迴相續之原動力;為知苦出苦,貪圖福樂故。發心行者,願在生死解脫,故崇尚菩提,不以善行聚福。雖然,二者同樣具足供養之心,但所具功德之力用,關係三有相續或斷所行之別。
經 文
所說種種眾譬喻 無有能及菩提心
以諸三世人中尊 皆從發心而得生
發心無礙無齊限 欲求其量不可得
一切智智誓必成 所有眾生皆永度
發心廣大等虛空 生諸功德同法界
所行普徧如無異 永離眾著佛平等
一切法門無不入 一切國土悉能往
一切智境咸通達 一切功德皆成就
一切能捨恒相續 淨諸戒品無所著
具足無上大功德 常勤精進不退轉
入深禪定恒思惟 廣大智慧共相應
此是菩薩最勝地 出生一切普賢道
釋 疑
云何普賢道?
梵語、三曼多跋陀羅,譯作普賢、或徧吉;主一切諸佛之理德、定境、行持,以及文殊菩薩之大智。是菩薩、最勝者為十願:
1.禮敬諸佛。
2.稱讚如來。
3.廣修供養。
4.懺悔業障。
5.隨喜功德。
6.請轉法輪。
7.請佛住世。
8.常隨佛學。
9.恒順眾生。
10.普皆迴向。
如是十願,乃普賢菩薩代表一切菩薩之行願,故稱大行普賢菩薩;是菩薩,於《大日經》中有所謂的三種普賢:
1.實相普賢──理體。
2.究竟普賢──法身。
3.賢現普賢──威德。
綜上所舉,相對文殊之智慧門,立普賢三昧門,悉皆助理佛陀,教化眾生之一雙法門;二菩薩於是經中,乃毘盧遮那(大日)佛之二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