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潛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78期2022年7月
圓滿的顯現,來自缺失不斷的調理、改善、突破、化解,以至究竟清淨,無有污染之境。唯有「解脫」已是多餘時,才是真正的圓滿,也就是佛、菩薩的圓滿境界。
雲語書摘 有漏無漏法
/潛
「有」是現實中關係動物、植物、礦物等情與無情的眾生,以人為中心,舉凡理和事等一切諸法相。
「漏」是缺失,也就是不圓滿。
「有漏」就是有缺失,人一直生活在缺失裡,因為「業」的作祟,承受善因樂果、惡因苦果的感報;所以,佛法中說「色身」是感報身,又叫做有漏之身。
「無」不是沒有,是從一切諸法相,憑藉個人的知識修養,能於其中突破局限,突破自我意識所形成的計較和執著;覺知感性或理性的分別之心,展現出但具饒益而沒有任何傷害的一種現象。「無」也有不一定的意思。
「無漏」就是圓滿的意思,學佛的人追求圓滿突破有漏,修正行為的缺失;深刻明了「道」的珍貴,無論承受「苦與樂」的感報,都是暫時而不究竟;唯有轉業成道,轉煩惱為菩提,不再承受感報,才是究竟解脫。所以,必須成就法身的圓滿而不再有缺失,也就是佛法說的圓滿報身,又叫做無漏之身。
「法」就是一種道理,一種方法,是釋迦牟佛依於他的知識經驗,在人生體悟中所展現出的智慧。這種智慧可以幫助我們面對人與事,怎麼去認識了解,把不好的轉變為好的,好的還要更好,並且增上,以至放捨、清淨。
「法」於梵語音譯為「達摩」,通於一切語言、文字、事物,有大有小,有形無形,以及真實和虛妄;總括事與理的軌則和任運,皆稱為法。法的構成條件,必須具備因緣和合,「因」是種子,或是一個開頭的起始,「因」必配合時間和空間的緣,二者能和合不起衝突,才可以產生「法」。所謂緣聚而法生,緣散而法滅。例如一把種子要播種,就要有土地、水、陽光、空氣和人為的努力,才會發芽、茁壯、開花、結果,這就是緣聚而法生的現象。
如果有因,而緣不能和合,就是分散的現象,例如種子剛好撒在石頭上,或水份不足,那麼種子的緣不具足,就不會產生法了。
所以,所謂「法」,就是一種規矩法則,依著這些照著做,不要自以為是而認為應該如何…,那麼在依教如法的情形下,所遵行的就是法,或稱「達摩」。
人的生命現象,不完美,有缺失,從生到死,死後又生,每個人都要面對自己無始以來的業,承受業的種種感報,而業的內涵,也是人人不同,天道眾生善業多故享樂,地獄眾生惡業重故受苦。所以,芸芸眾生的輪迴之路各有不同;其中若有相同,就是同在三界六道之內,無論如何也離不開生與死。同在「有漏」之中,如此而已。
佛法以「漏」來形容人的缺失,但是也強調:依教如法去修行,藉修養而改善缺失,可以使傷害越來越輕,甚至達到零缺點的無漏圓滿境界。所以,無漏就是圓滿,是從有漏中不斷面對,調理身口意行為的缺失,以至修養達到零缺點。
人都有缺點,即使古聖先賢也不例外,凡聖之間的差別,只是修養的多或少,缺點的多或少而已。然世俗修養的極至發揮,也只能將缺點盡量減少,卻無法達到零缺點;而佛法的修學,肯定可以幫助我們達到圓滿無漏,這是佛法最為珍貴的地方。
在未達究竟圓滿前,人的表現都是有漏現象,即使出家修行者也不例外。出家人是專業的修行者,在僧伽的歲月中,如果不精勤於修行辦道,就沒有進步的機會,更沒有達到無漏的機會。但在家的學佛者,如果能精勤於自我的修養,雖是在家身份,能達到成就道業的機會,也是指日可待的。
圓滿的顯現,來自缺失不斷的調理、改善、突破、化解,以至究竟清淨,無有污染之境。唯有「解脫」已是多餘時,才是真正的圓滿,也就是佛、菩薩的圓滿境界。它像一個球狀的圓,從任何角度看,都沒有缺失;它來自無數大小不一的平面圓所組合,每個平面圓又來自無數的點與線的完成。雖然平面圓仍有缺失,若能把這些大小不一的平面圓組合起來,就能完成整體無缺的立體圓,達到任何角度都毫無缺失的圓滿。
所以,從有漏到無漏,也就是無數個點與線,以至無數個平面圓,組合成為立體圓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存在著無以計數的缺失,需要藉時間去修養,慢慢修正,以至化解成為圓滿,才是無漏。
如果點是悟的話,那麼悟的境界,包括了有所體會、發現、明了、察覺和感悟;而平面的圓,就是心念起動時,在同一屬性的系統下,綜合許多的悟(即點)組合而成。
總之,修學佛法,必須從人的本質有業與道的差異,於世間的種種道理、事物,都是法的範圍,把握自我發現其中的缺失,並依佛法的道理方法去修行而完成修養,將缺失慢慢減少,直到成就道的果證,也就是圓滿無漏而顯現了價值饒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