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83期2022年12月
淨諸波羅蜜行,於事深觀,於理深思,於治勤習,是菩薩能淨波羅蜜之要領;因此,事觀,理思,勤習,能消滅一切煩惱,成就菩薩修因,而得無上菩提殊勝之果。
383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明法品第十八
/白雲老禪師
經 文
菩薩如是,為諸眾生、而演說法;則自修習,增長義利,不捨諸度,具足莊嚴波羅蜜道。是時菩薩為令眾生、心滿足故,內外悉捨、而無所著,是則能淨檀波羅蜜。具持眾戒、而無所著,永離我慢,是則能淨尸波羅蜜。悉能忍受一切諸惡,於諸眾生,其心平等,無有動搖,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則能淨忍波羅蜜。普發眾業,常修靡懈,諸有所作,恒不退轉,勇猛勢力,無能制伏,於諸功德,不取不捨,而能滿足一切智門,是則能淨精進波羅蜜。於五欲境,無所貪著;諸次第定,悉能成就;常正思惟,不住不出,而能消滅一切煩惱,出生無量三昧門,成就無邊大神通力,逆順次第入諸三昧;於一三昧門,入無邊三昧門,悉知一切三昧境界,與一切三昧、三摩鉢底,智印不相違背,能速入於一切智地,是則能淨禪波羅蜜。於諸佛所,聞法受持;近善知識,承事不倦;常樂聞法,心無厭足,隨所聽受,如理思惟,入真三昧;離諸僻見,善觀諸法,得實相印,了知如來無功用道;乘普門慧,入於一切智智之門,永得休息,是則能淨般若波羅蜜。
釋 疑
淨諸波羅蜜行,於事深觀,於理深思,於治勤習,是菩薩能淨波羅蜜之要領;因此,事觀,理思,勤習,能消滅一切煩惱,成就菩薩修因,而得無上菩提殊勝之果。
經 文
示現一切世間作業,教化眾生而不厭倦;隨其心樂而為現身,一切所行皆無染著。或現凡夫,或現聖人,所行之行,或現生死,或現涅槃,善能觀察一切所作,示現一切諸莊嚴事而不貪著;徧入諸趣,度脫眾生,是則能淨方便波羅蜜。盡成就一切眾生,盡莊嚴一切世界,盡供養一切諸佛,盡通達無障礙法,盡修行徧法界行,身恒住盡未來劫,智盡知一切心念,盡覺悟流轉還滅,盡示現一切國土,盡證得如來智慧,是則能淨願波羅蜜。
釋 疑
示現:佛菩薩大慈悲度眾生,平等一如,故以種種身,相應機緣而示現。譬如觀世音菩薩之三十二應化身。
盡:竭窮義。於時立願,盡現在,盡未來際等;所謂眾生有盡,我願無窮,是菩薩行道,無量大行之弘願。
經 文
具深心力,無有雜染故。具深信力,無能摧伏故。具大悲力,不生疲厭故。具大慈力,所行平等故。具總持力,能以方便、持一切義故。具辯才力,令一切眾生歡喜滿足故。具波羅蜜力,莊嚴大乘故。具大願力、永不斷絕故。具神通力,出生無量故。具加持力,令信解領受故。是則能淨力波羅蜜。
釋 疑
具:具足,於因修則果力用。學佛行人,當知菩薩度眾,已具必備條件;如是具力,於心、於信、於大悲、於大慈、於總持、於辯才、於波羅蜜法、於大願、於神通、於加持等十具之德養,必須具足而發起力用,方能清淨,以至功德莊嚴。
經 文
知貪欲行者。知瞋恚行者。知愚癡行者。知等分行者。知修學地行者。一念中知無邊眾生行。知無邊眾生心。知一切法真實。知一切如來力。普覺悟法界門。是則能淨智波羅蜜。佛子!菩薩如是清淨波羅蜜時,圓滿諸波羅蜜時,不捨諸波羅蜜時;住大莊嚴菩薩乘中,隨其所念,一切眾生、皆為說法,令增淨業而得度脫。墮惡道者,教使發心。在難中者,令勤精進。多貪眾生,示無貪法。多瞋眾生,令行平等。著見眾生,為說緣起。欲界眾生,教離欲恚,惡不善法。色界眾生,為其宣說毗鉢舍那。無色界眾生,為其宣說微妙智慧。二乘之人,教寂靜行。樂大乘者,為說十力,廣大莊嚴,如其往昔,初發心時。見無量眾生墮諸惡道,大師子吼,作如是言:我當以種種法門,隨其所應而度脫之。菩薩具足如是智慧,廣能度脫一切眾生。
釋 疑
具足智慧,是度諸眾生之資才,是行菩薩道之德養;唯有如是,即知眾生,覺施教法。隨眾生心,應眾生樂,淨彼無明業惑,出離生死輪迴;故說菩薩,應如是了知,如是覺悟,唯具足智慧,莊嚴德養,隨其所應,度脫一切眾生。
經 文
佛子!菩薩具足如是智慧,令三寶種,永不斷絕,所以者何?菩薩摩訶薩,教諸眾生發菩提心,是故能令佛種不斷。常為眾生開闡法藏,是故能令法種不斷。善持教法,無所乖違,是故能令僧種不斷。復次,悉能稱讚一切大願,是故能令佛種不斷。分別演說因緣之門,是故能令法種不斷。常勤修習六和敬法,是故能令僧種不斷。復次,於眾生田中,下佛種子,是故能令佛種不斷。護持正法,不惜身命,是故能令法種不斷。統理大眾,無有疲倦,是故能令僧種不斷。復次,於去來今佛、所說之法,所制之戒,悉皆奉持,心不捨離,是故能令佛法僧種,永不斷絕。
釋 疑
具足智慧,令佛法僧三寶,永不斷絕。
於佛種:教諸眾生,發菩提心,稱讚一切大願,於眾生田中,下佛種子。
於法種:為眾生開闡法藏,分別演說因緣之門,護持正法,不惜身命。
於僧種:善持教法,無所乖違,常勤修習六和敬法,統理大眾,無有疲倦。
綜言之,於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捨離,即能令佛法僧種,永不斷絕。
云何六和敬法?即所謂:
1.身和敬──禮拜,懺悔等。
2.口和敬──讚頌,讀誦等。
3.意和敬──起信,尊重等。
4.戒和敬──授戒,持戒等。
5.見和敬──實相,性空等。
6.利和敬──供養,共修等。
經 文
菩薩如是紹隆三寶,一切所行,無有過失;隨有所作,皆以迴向一切智門,是故三業皆無瑕玷。無瑕玷故,所作眾善,所行諸行,教化眾生,隨應說法,乃至一念,無有錯謬,皆與方便智慧相應,悉以向於一切智智,無空過者。菩薩如是修習善法,念念具足十種莊嚴。何者為十?所謂身莊嚴:隨諸眾生,所應調伏而示現故。語莊嚴:斷一切疑,皆令歡喜故。心莊嚴:於一念中,入諸三昧故。佛剎莊嚴:一切清淨,離諸煩惱故。光明莊嚴:放無邊光,普照眾生故。眾會莊嚴:普攝眾會,皆令歡喜故。神通莊嚴:隨眾生心,自在示現故。正教莊嚴:能攝一切聰慧人故。涅槃地莊嚴:於一處成道,周徧十方,悉無餘故。巧說莊嚴:隨處隨時,隨其根器,為說法故。菩薩成就如是莊嚴,於念念中,身語意業,皆無空過,悉以迴向一切智門;若有眾生,見此菩薩,當知亦復無空過者,以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若聞名,若供養,若同住,若憶念,若隨出家,若聞說法,若隨喜善根,若遙生欽敬,乃至稱揚,讚歎名字,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 疑
莊嚴:善美姣飾為莊,德智涵養為嚴。
莊嚴於經論中,不外四類:一者、戒德莊嚴。二者、三昧莊嚴。三者、智慧莊嚴。四者、演法莊嚴。
迴向:迴即轉化,向即趣向;具一切利樂、饒益功德,己已獲得,與眾分享義。亦即所謂迴小向大,而不獨享;復為聲聞行人,受摩訶衍(大法)感動,立願發起菩薩心行,趣入菩薩道,是亦謂之迴小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