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83期2022年12月
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下)
/白雲老禪師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上期登到第六難「忍色忍欲難」,這期接著講第七難「見好不求難」:
第七、見好不求難
這個「好」以五欲來說財、色、名、食、睡都是屬於好的,這種好說美好也可以,或是本身沒有而認為是好的,說不在乎它那是很難。是什麼意思呢?用普通話來講:不要看到別人好,自己沒有,就在那裡怨天尤人、唉聲嘆氣,才是它的意義。
當總統好?現在的某某好不好過?不管權位多高,哪怕是流浪漢、乞丐,我以前常常會行腳;而行腳僧跟流浪漢沒有什麼差別,生活方式,跟乞丐也沒有什麼差別;以前不只是喜歡,而且一定去做;苦不苦?很苦!不要以為行腳參方很輕鬆;以前有位居士,寫一本書叫《空中行腳》,是苦行嗎?空中行腳──坐飛機飛過來飛過去,那要多少錢?不是這種情況!
不要說別的,假使現在,從這裡要到台北,只有錢坐火車買普通票,坐在普通車就會想到:坐快車多好!如果更有錢,就會想到:搭飛機多快!坐在經濟艙就想到商務艙,位置大又舒服,都是自己認為好的。涉及到這方面,實在太複雜;譬如這本書很好,可是要自己認為好才行,別人說好,可能打開一看根本不喜歡,也不叫做好!這好是以自己來說。
所以說這個好,不要只是在好裡面打轉。好的裡面同樣也有負面的存在,為什麼?有的夫妻,一輩子從來沒有吵過架,有一次電視在報導,一對老夫妻已經做祖父祖母了,夫妻連手都沒有拉過;說他們不好,連吵架都沒有吵過;說他們好,卻是一點情趣都沒有。可見只是看好的一面不夠,還要從好的上面去發現問題。真正講,世間法本來就是相對的,佛法說不要只是在「好」裡面打轉。所以,當有的時候要想到沒有的時候,可是人往往都是在沒有的時候,去想如果「有」那多好、那多好!
第八、被辱不瞋難
辱就是毀謗、侮辱這些不實在的言語或行為。這個「瞋」不妨當成討厭、不喜歡,會產生恨的心,就叫做瞋。人常常活在聲色裡,為什麼?聲是言語,色是行為、動作。就在聲色上面討生活;人家講得好聽就很歡喜,如果一句話不順耳,就很不歡喜。
其實人家侮辱你,你要能夠做到心平氣和、無所謂,很不容易。在這裡談面對侮辱不是談忍,所以我說忍波羅蜜不是叫做忍辱波羅蜜。這裡談「辱」,就是毀謗、講不實在的胡說八道,會不發脾氣、不恨他,那才怪!有的有修養,最多了不起嘴不講,可是心裡面很不自在:這裡是說,必須做到嘴不單單不在意,連心裡面都很自在,才是不瞋的現象;否則就是瞋恨之心。
第九、有勢不臨難
這個「勢」是講權勢。這種權勢是一種時機的際會,當擁有權勢就有這種氣勢,對不對?這個「臨」不叫做降臨,是顯現;有權勢要不顯現出來,不表現出來是很難。「臨」有不定時刻的意思,在這裡也可以這麼說:即使在某時刻可以不表現,說不定哪時就冒出來了。
有人戴一個比較名貴的手錶,然後經常在看手錶,那是幹什麼?一種炫耀。所以看文字,的確必須要深入,尤其要去思考;否則看完了,就以自我意識確定,大概就是如此;這得不到好處。
第十、觸事無心難
「觸」就是接觸,這裡是說接觸到什麼事,而不起心動念不容易。現實生活中一接觸,有人就有事,有事就涉及到人,總是不離於人與事的問題。人與人打交道就關係到事,有事發生就是關係到人。如果說有了事,接觸到要心平氣和、心如止水,那很難。可是有,是不是一定就是錯呢?還是要知道它是說明什麼?接觸到什麼事?只是用自我意識去作結論、起分別,這樣是沒有用心的!
因為真正要用心,必須要去思考,還要去分析。所以這時起心,並不是一定錯,尤其這裡講無心,並不是沒有心。人哪裡沒有心的?這個無,不是沒有!我一直強調:無不是沒有,而是說不生起心,不容易;生起心不一定錯,就看認識了多少、瞭解了多少,又能發現什麼?
有時不管是在道場裡,或在什麼地方,眼睛都是看著別人,涉及到什麼事很清楚,心念中對於什麼是對、這樣好不好呢?這些對與錯,簡直是清清楚楚。話又說回來,清清楚楚,並不一定表示是錯。我剛剛說的,清楚了以後怎樣呢?一旦自己接觸到,又是什麼心態?起的又是什麼心呢?
所以,雖然只是說難,並沒有用處,我乾脆什麼事都不要管它,行不行?不可能!只要生存在人的世界,不管都不行,因為一定會接觸,問題是說會接觸,所生起的心念,究竟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對自己、對別人會怎樣?才是最要緊的。
第十一、廣學博究難
「廣學」比較容易瞭解,「博究」的博就是多方面的,究就是探討,把所學的──非常廣泛的知識經驗,要怎麼利用才有價值?就像看電視劇,人家哭你就跟著難過,人家在笑你就跟著笑,可以說,對你一點幫助都沒有。那是不是用這種方式──「假使那個角色我來演,會怎樣?」也錯了!對我們沒有真正的利益。這裡談博究,是多方面的去探討,只選擇一個是不夠的。
譬如談「菩薩」兩個字,菩薩就是菩提薩埵,翻成中文就是「覺有情」;中文、梵文好像都會了,在這方面的知識很廣,可是真正說的是,有因位上的也有果位上的,怎樣是因位上的?又怎樣是果位上的?要去究竟就不容易。所以廣學並不難,要博究就是多方面的去探討,並不容易。
第十二、除滅我慢難
這比較容易瞭解,要消除自我的傲慢,的確不容易。可是究竟說什麼呢?一定要把握,人的我慢會造成傷害,不是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所以人需要謙虛,才是它的重點。
第十三、不輕未學難
不要寫成「末學」。未學,的確是未學,輕是輕視。未學就是沒有學到的,也就是不知道的。一般常常會笑人家,「這個都不懂、那麼笨」,再不然就是「土包子、白癡」,什麼都來了。這就是輕視未學的一種說法。
第十四、心行平等難
要做到平等之心,的確不容易;人總會有親疏的差別,同樣是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彼此之間也有誰跟誰比較要好,還是有差別的。這平等心,要真正做得徹底,的確不容易。
第十五、不說是非難
這個每個人最容易體會,要不談是非,做不做得到呢?雖不談,但是耳朵會聽、眼睛會看、腦袋瓜會想,都會涉及到是非。哪怕是看書或看畫、看人家寫的毛筆字等等,於見聞中要不起分別、沒有親疏,是很不容易的;一定有是,有非。大家有沒有想過,「是」跟「非」究竟要怎麼面對?我常說:「明辨是非,不參與是非」,還是要明辨!可是問題是,不說的確不容易,說出來倒是很容易。
第十六、會善知識難
「會」是見到,或遇見到,以白話說就是遇見到善知識不容易;以文言文來講,就是「會晤」,也就是遇見到不容易。可是要瞭解,什麼叫「善知識」?很多人把善知識,認為是佛教裡面的大師、長老、上人、上師等都是善知識。其實「善知識」,若把重點放在知識兩個字,再去看所得到的結果是好是壞,才能確定是不是善知識。如果只是選擇,這是屬於好的知識,那是不好的知識,這麼去看善知識,就完全得不到好處,為什麼?因為你認為的惡知識,很可能就可以幫助你轉變為善!
第十七、見性學道難
性,就是說人的本質,「見」是顯現,見性就是要顯現出他的本質來。因為人的本質,往往容易隱藏,為什麼這個跟學道有關係呢?是不是我們的本質不好,就不能學道?本質好就能學道?就好像菩提種子厚,就可以學道;沒有菩提種子,就不能學道;不能用這種方式去看。
這裡談本質,是展現你的本質是什麼?從所處的環境、受的教育以及完成今天的這個人格,就可以去看你的本質!為什麼說跟學道有關係呢?我可以肯定告訴各位,如果一個人自認為很不錯,他絕不學道;如果自認為很不好,也不會學道。所以要去展現他的本質來學道,都不可能。這裡面的法義在哪裡?談真性!真性是什麼?學道幹什麼?要瞭解道的本質,不是這個人的本質,這是它的重點。
第十八、隨化度人難
這就是所謂的隨緣化度。刻意度人很容易,可是隨緣化度,的確不容易,為什麼?什麼樣的情況都會發生,可以說隨時有什麼需要幫助的,都要能做得到,的確不容易。不要把度人當作就是度他學佛,「度」的本身,就是有困難拉他一把,幫助他一下,都叫做度;要用這種方式去看。不要忘了,這二十種難是講人。所以,要發願隨緣化度,不是講一講而已;要具備很多的知識經驗、智慧,的確要相當的豐富。
第十九、覩境不動難
這個境,說境界也可以,可是一定是有內涵。
當面對這些,「覩」不是看而已,是深入!如果深入到某些自認為是好的境界,譬如人家有神通,你心不動嗎?我要有神通多好,都會有這種情況。
第二十、善解方便難
「善解」以如來十號而言,可以說是「善逝世間解」,對不對?這種善解,包含了世間、出世間的,為什麼說善解而方便難呢?懂得很多,可是方便,很容易變成隨便。方便是權宜的手段,目的是幫助人能得到利益。「善解」不一定能夠把「方便」做得很好,往往弄巧成拙。
所以,善解並不是太困難,可是要行之於方便,的確不容易。也就可以發現,人這二十種難,其實差不多,人人都會有這些事情發生,這個不是問題。一定要瞭解,每一個「難」,如果當成只是告訴人們難,就會洩氣了,要知道說「這個難」,究竟要怎麼去面對?怎麼去看問題,去顯現出利益來,或顯現出道理來;也就是法在哪裡?該怎麼辦?
如果不能用這種方式去看,只想著人有二十種難,的確完了,人就是這個樣──就會變成消極的心態,面對什麼事情,日子就會完全處在無明煩惱裡面。為什麼?佛陀說了那麼多難,就會把它變成一個理由,來掩飾自己的懈怠、放逸、不在乎。
所以看經文,我一直說不要只是看文字,必須要從裡面去發現:它究竟說什麼?跟我有什麼關係!佛陀為什麼要這麼說?一定有他的道理!一定要深入他的道理,而且要理解它,還要慢慢去做,這樣才叫做學佛。否則就是在學「難」了,「難」是迷惑,而佛是覺悟,我們是學覺悟,不是去學迷惑、學困擾,這就是這章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