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信解出處:佛法看故事期數:395期2024年1、2月合刊
轉業我為道我,道我也要清淨;也就是突破生死,諸業清淨,次第解脫,以至究竟解脫,最後入涅槃。
佛法看故事 弓和箭
/信解
有個人自誇他的弓說:「我的弓嘛!沒有比這更好的,用不著什麼箭的!也有個人自誇他的箭說:「我的箭嘛!沒有比這更好的,用不著什麼弓的!」
這時恰好有一個會射箭的人,從他們身邊走過,聽到他們所講的話,就告訴他們說:「你們兩人的話,都是不對的。沒有弓,發不出箭;沒有箭,怎樣能射中目標?」
那個會射箭的人,教他們把弓和箭都拿出來,然後射箭給他們看。
他們這才知道弓不能離箭,箭也是離不開弓的。 《韓非子》
這故事說明在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中,只強調某方面的作用,將一事無成,必須互相協調配合,才能充分發揮其特長。也就是如果我們不能發現事物相互的聯繫,而只是強調某一面,就很難使它發揮出真正的優勢來。
在佛法說到「我」,有物質的我,和精神的我,說明如下:
物質的我,一般是指色身,據科學家說人體的組成,為七十六種元素,而佛陀謂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四大不僅是組成人體色身的基本要素,更是任何物質體的組成元素;可以說任何物質體的形成,皆離不開「地水火風」四大條件。
- 地大,性堅,支持萬物,如筋骨、皮肉、齒爪、毛髮等固體。
- 水大,性濕,收攝萬物,如血汗、淚涕、津液、大小便等分泌物。
- 火大,性煖,調和萬物,如體溫。
- 風大,性動,助長萬物,如呼吸、脈動等運轉動態。
「地水火風」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元素,組成人的色身,也組成所有的物質體。以人的色身來說,唯有這四大元素具足時,才能擁有健康的色身,如果四大元素中的任何一個發生了問題,如太過或不足,那麼色身就會生病;一旦少了其中一種元素,人就會死亡。所以說四大不調和成病,四大缺少任何一個時,生命也將隨之結束,這就是色身與四大相互之間的形成、變化、作用及其利害關係。
精神的我,就是所謂的法身的我。「法」涉及事與理,及種種知識經驗的範疇,例如為人師表者,具備教育他人的豐富知識經驗;所以凡能發揮智慧之我,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法我」。故知,人人都具備色身的我,也具備知識經驗的我(法身的我),兩者都是「我」,是一體的。
法身的我是由五蘊組成生命的活躍,在佛法中謂之「五蘊即我」,蘊是陰覆、積聚的意思,也就是深藏、覆蓋、隱藏於內,是從表面上看不見的部份。例如書中的文字是看得見的,文字所表達的語意,一般大致也能理解;但是,文字間所深藏的含意,如果仔細深究,則可以得到更深廣而不可知的意境,更超越了所能理解的範圍,因此對人產生不可思議的影響,這種隱藏於內,尚未顯現出來的現象,就是「蘊」的現象。
以人的五蘊來說,就是色、受、想、行、識,依此五蘊可以發現「我」的內涵是業我或道我,是有修養的我或沒有修養的我。五蘊的啟動如下:
- 色蘊:緣起於色塵,五根五塵相應,識顯現形成法塵;由是心識分別(即人我的分別),而有色法,心色相應而色蘊起動。
- 受蘊:色蘊起動,首先引發感受;如善惡、愛恨、苦樂等情識作用;因此分別,發起計較和執著的力源。
- 想蘊:力源現前而引發思慮,於分別的情識作用下,計較得失、利害等種種相對現象;由是隨業而生執著,於內在以自我為意識,完成思慮之餘一些不肯定正負的決斷。
- 行蘊:所謂想後而行,於不肯定正負的決斷,故而所「行」之事,往往缺失多過利樂,甚至偏離而造成傷害,包括自他。
- 識蘊:行為之餘,必有明顯的結果;是類結果,乃「想、行」所決斷而完成;通常是隨業而轉,或緣境促成,含蓋人與事影響所及。
由是五蘊的流程,色心相應,受是力源,因想作用,運行成熟,了別結果;可見五蘊理法,力在感受,並非色心相應而肯定,而是密在想行之間;也就是利用「想、行」之間的關係,藉禪定的修養,於中建立起間隔的緩衝,作想與行的調適;也就是說,當自我的「想」尚不成熟之前,先莫發動「行」,以定的工夫加大空間,使「想」的思緒有篩選的機會。
如果五蘊不能調適,去作自我意識修養的話;那麼,從業我來說,無始的造作,以至現前的現象,則為非善即惡,或不正即邪;緣是過程,聚積時久而流轉六道,應業因而受報,或苦或樂,或但苦不樂,或苦樂同時,猶若船行水域,載浮載沉。如是,流轉六道,因業果受,隨業再造作,永遠在六道中輪迴。
故知,業我的處境,總在生死死生,生生死死的輪迴中交替著;因此,佛法中提示了「轉業我為道我」的道理方法,唯有修學佛法,從事了生脫死的修養,方能進入涅槃境界,也就是寂滅清淨的境界。
轉業我為道我,道我也要清淨;也就是突破生死,諸業清淨,次第解脫,以至究竟解脫,最後入涅槃。然涅槃境界,必須具備了生脫死的修養,完成出離生死,以及諸業清淨之後,方能達到的境界;因為涅槃的意思是寂滅、無生、不生滅、寂靜無為等涵義。(《禪的妙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