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如來藏的認識

    如來藏既不是覺悟的果實,也不是迷惑的因由;如果要說明,姑且以唯識學中的阿賴耶識名之,或以般若學中的空性,或是法華學中的真如,或是華嚴學中的法界,或是禪那學中的自性,似乎都可以作為肯定的答案。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403期2024年10月

雲語書摘 如來藏的認識
/潛

 

  如來藏在唯識學裡稱為阿賴耶識,阿賴耶的本義就是無盡;而阿賴耶識,也稱為第八識。

 

  如來的梵語音譯為多陀阿伽陀,意思是乘真如之道,從因來到果位,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境地。說明修行者,在生死過程中的意義,緣為善生善死,遠諸罪惡,以顯示覺悟的修行者,無住於生死之流。也就是如此的來(利他),如此的去(自利),來來去去,無住生死;有好去好來之意。

 

  藏,就是收藏的意思。無盡藏是不管多少東西都可以收藏其中,猶如無限大的容器或資料庫。因此,無始以來,經歷了多少百千萬劫,造作了多少業與道的種子,都收藏在阿賴耶識裡,所以叫做無盡藏,一般也有稱為如來藏;因為如來的本意,就是過去所造作的業和道的種子,藏在阿賴耶識裡,叫做「來」,而「如」包含了有來有去,因為種子,不管是業的種子和道的種子,只要相應於外面的緣境,就會引發出來,所以有來有去。

 

  阿賴耶識就像倉庫,一個空間,存放了各式各樣的東西,動的、靜的,好的、壞的,善的、惡的,以庫房的「空」而言有限,而阿賴耶識的空間是無盡藏;所以說阿賴耶識就是空識,像虛空一樣,也有說「如來藏」的意義來自虛空藏,虛空藏識就像太虛一樣,有「風雲雨電、日月星辰」,但有時什麼都沒有。

 

  事實上,於空來說的確什麼都沒有,是依於因果報應關係的問題,因緣法則變化作用的問題,才有虛空中顯現風雲雨電、日月星辰。所以,於理而言阿賴耶識,是說第八識,是無盡藏或如來藏,或是像太虛一樣的空識。

 

  談阿賴耶識,是談其中的種子性,叫做如來藏;因為如來藏的本身就是談種子性,也就是種子存在的性質是善的?還是惡的?是業還是道?如果以業性、道性,善性、惡性來看種子性,必須要相應外面的緣,來引發如來藏裡的種子性。如果外面的緣是善,引發的種子就是善的種子;如果外緣是惡,引發的就是惡的種子;外緣是道,當然引發的是菩提種子。

 

  事實上,阿賴耶識存在的種子,肯定就是兩種,一是業的,一是道的。於相上而言,它叫阿賴耶識,或叫無盡藏,或如來藏,或像空相、太虛一樣,這只是談理論而已。真正裡面藏有什麼?就關係到「要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就會涉及法義的問題。

  例如談人,人的第八識裡有業的種子,所以現在成為人;但是,有人的種子難道就沒有畜生的種子、天道的種子?為什麼一定成為人的種子?就涉及到法義了。為什麼會形成?就不只是因與果的關係,還涉及到因緣的法則,也就是外緣是什麼?引發的種子就是什麼!就看人所處的環境,包含父母、兄弟、姊妹等親人或是整個家族的狀況。可見只了解「人」的問題不夠,還要了解是在什麼樣的時間和環境,所牽涉的種種緣,要因緣和合才能產生法,緣是善引發的是善,是惡引發的就是惡,這是以業來說的;也就是外緣是業,引發的就是業種子,如果是道緣,引發的就是道的種子了。

 

  如來藏的涵義,具有所攝、隱覆、能攝三種功德藏。過去已經所收藏的,稱為所攝。隱覆就是收藏之後,本身沒有篩揀的能力,也沒有拿出來的能力,但有隱藏的能力;必須是心意識再造作,它有所攝的能力,經過外緣相應於如來藏裡的種子,就有能攝的能力。可見,所攝的種子是熟悉的,能攝的是陌生的,就表示種子裡沒有,但可以學習,去熟悉它,這是能攝的道理,所以是屬於陌生的。(《大乘起信論法義》412頁)

 

  所謂「種子生現行」,指現在的行為表現出來,是相應於外緣,表示如來藏裡有此種子;雖然有色塵緣境的外緣生起,而無動於衷,表示如來藏裡沒有此種子,但並不表示就結束了,可以把陌生的轉變為熟悉的,必須經過心意識再去造作,那就是「現行熏種子」。

 

  如來藏裡已有的種子,究竟是業的,還是道的種子?而業的種子有善、惡、無記的,又怎樣顯現的?談因果報應,有過去所作因,才會承受現在的果,它是憑什麼?必須知道有因與果的關係,和因緣的法則,如果少了因緣法則,只有因不可能顯現果。所謂外緣的力量很強,就會引發如來藏裡的種子,很容易相應,不一定是好的或是不好的,也不一定就是業的或是道的。所以,過去已經有的,可以表現於現在造作的行為,而現在造作的行為,也可以成為未來的種子;這其中就關係到「緣」的問題,不只是因與果的關係。

 

  如來藏裡有業的種子,也有菩提種子,這菩提種子不一定叫做善根;如果只是善根,可能偏於業的善成份,通常相應於外緣還是業的。如果是菩提的種子,這是修行形成的種子,相應於外面的緣,一定是法緣。所以,以業的種子有善、惡、無記,如果以善而言,最多是功德福報;如果善行是道的行為,就是功德而不是福報,是一個道的結果形成。可知,功德不只是限於財施、法施,還包含了修行辦道所形成的菩提種子;法施可以形成菩提種子,而財施最多是業裡善的行為。

 

  總之,法的種子,即道的種子,就涉及到佛陀說的道理方法,曾經是否熏習過?熏習就叫做修行,有了修行還要完成為修養;因為修行會起變化的,完成修養才能成為菩提種子,故知修行要成熟,必須達到修養的境界,才能完成菩提種子。

 

  如來藏既不是覺悟的果實,也不是迷惑的因由;如果要說明,姑且以唯識學中的阿賴耶識名之,或以般若學中的空性,或是法華學中的真如,或是華嚴學中的法界,或是禪那學中的自性,似乎都可以作為肯定的答案。(《參考大乘起信論概念》、《大乘起信論法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