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408期2025年4月
人在學佛的道路上,最恐懼的,就是自我意識。如果經過修行,慢慢去體會自我,原來這個自我是依習氣而表現的,經過修行呢?慢慢有了修養,所表現的自我,就是擁有知識經驗,有智慧,也就是所謂的「道我」。
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下)
/白雲老禪師
這就是我過去在書裡寫的──不要以自己的自我意識,去要求別人;要用自己的修養,去影響別人。這兩句話把握了多少?要把握自我意識的要求,怎樣去發現它?究竟人家能得到什麼利益?如果有修養,我告訴你,不要講出來,人家都會來親近你、跟你學;如果自己什麼都沒有,只是說別的不好。以宗教而言,站在佛教徒的立場說基督教不好、伊斯蘭教不好、道教不好,什麼都不好,佛教最好。請問,好在哪裡?最多能夠說出一句──「慢慢接觸你就會知道好」;還要人家慢慢接觸才知道?自己是不是說得出來?能不能表現給人家看?如果能把好的一面表現出來,不用講,人家都會認為好!只是一味地排斥、否定,那有什麼用?能排斥得了嗎?能否定得了嗎?說那是邪魔外道,能夠拿烏茲衝鋒槍統統給他打掉嗎?叫他不要生存,有這個本事嗎?即使有,以學佛的人來講,戒、定、慧三無漏學,沒有一樣容許這麼做,何況還沒有這種本事。
要說人家不好,最明顯的就是「你好在哪裡?」不是用自我意識過日子!人在學佛的道路上,最恐懼的,就是自我意識。如果經過修行,慢慢去體會自我,原來這個自我是依習氣而表現的,經過修行呢?慢慢有了修養,所表現的自我,就是擁有知識經驗,有智慧,也就是所謂的「道我」。
從來不經歷這種過程,只說世間法都不好,眾生都是病,你是好的嗎?你沒有病嗎?那叫做排斥、否定。像所謂佛教界學佛的人,提到學佛就是做功德、懺悔,認為做功德可以抵消業,懺悔可以把業交給釋迦牟尼佛去處理,自己可以不管了;這是佛法嗎?業肯定是要受報的!
口口聲聲談因果,所謂的業就是在因果上面一個個累積起來而完成的。我們不能說這是什麼因果,最多只能說「這是一種業相」;沒有辦法說出這是什麼因,而得現在這種果,所以才叫做「業」。
因果不是說,假使我被人家打傷了,就把因果搬出來:大概前一世我打傷了別人,所以現在人家來打傷我。這叫做佛法嗎?這叫做因果嗎?如果真正知道,我告訴你,過去打傷了人家,你這一生絕不會被打傷。為什麼?學佛有修行,具備了修養,可以大事化小,小可以變得很輕微。真知道過去曾經欠了人家什麼,這生會心甘情願去還。在受果報時,為什麼會因為受果報而再造業?就因為不知道果的前因是什麼,所以才會隨著果報再造業。如果知道了這個果報過去是什麼因,就不會再造業了!
這憑什麼?憑修養!如果只是用自我意識,即使講的都是經文,好像都是佛說的,在介紹佛法上面呢?就變成謗佛、謗法。為什麼?因為佛陀從來沒有講因果是這種現象。目前不都是這樣嗎?現在受什麼果,「唉,這都是過去造的因!」如果問他:「我過去造什麼因而受這種果?」還是有很多打著佛教旗號,騙財騙色的人,甚至講:「前一世跟我是夫妻關係,我們的因緣還沒有了!」就變成騙色了。
什麼是騙財?「學佛就是要供養,才有功德、才能消災。」這個不是很普及嗎?到處都可以看得到。有個信徒,跟我談一個問題:「師父我看什麼大師、長老都很有錢,怎麼你那麼窮,沒有錢?」我說:「那些人也並不是有錢,我也並不是沒有錢。」他回:「這話怎麼說?」我說:「那些人如果真正有錢,銀行就要負責任了。」他回:「怎麼說?」「你一定知道他銀行裡面有多少存款,所以你並不知道。你說我沒有錢,我的廟蓋得還是不小咧!道場也不少!所以看你用什麼角度去看,說這個人有沒有錢?」以出家人而言,個人有錢幹什麼?個人有財富,還談什麼財色名食睡是五欲,那就不叫做五欲了。
所以有時面對一些人提出來的問題,自己怎麼去化解問題,都要有本錢。否則,不是計較就是執著,因為是用自我意識去起分別心。我最近常常為一句話也是在計較執著!為什麼?法界衛視播了《大般若經要解》,回響蠻多的,很多看了電視才來找我,見到我還會講一句話:「老和尚,你講得那麼好,怎麼沒有名氣?」我問他:「學佛多久了?」他回:「十好幾年了!」我說:「我學佛的時候,你還不曉得在哪裡!我有名氣時,也不知道你在哪裡!」為什麼這麼回答?我也執著他講我沒有名氣,我還強調,過去我是很有名氣,也是一種執著呢!所以在這個道理上看執著、計較,是來自人的分別心;如果有分別心,不管面對的是正面的、負面的,都要能從裡面顯現它的道,那麼計較執著就可以由業轉變為道了;否則隨著業在轉,就沒有機會見道了!要想做到「無著」,的確必須要有這些過程。
很多人講:學佛修行,「一開悟」什麼問題都沒有了,可能嗎?我看衛星頻道佛教的節目,幾乎每次看了都很難過。現在談到佛法,我在這裡說一句,也可以說是杞人憂天的話。曾有位法師在講,臨終的時候該怎麼辦?可是他不是談主題,他說從出家到現在,最反對「愛語攝」。
四攝法裡有愛語攝,這是佛說的!他憑什麼反對?可是他有反對的理由,因為他把愛語攝當成討好人家、講好聽的話。後面的「攝」字,他根本就不管,只講愛語。他在講時,我在心裡告訴他:「你應該加一個字,叫愛媚語,不叫做愛語。」
明明佛陀講四種方法怎麼去攝受眾生,愛語就是講好聽的話,討好人家?這就叫愛語?連我們門下,過去也有人跟我建議:「師父,我們現在什麼都有,就缺少心理輔導小組。」好像門下都是神經病,要設立心理輔導小組。我問他:「憑什麼感想而產生這個建議?」他說:「輔導小組講的都是愛語!」出家了還需要成立心理輔導小組,會不會叫人家笑掉大牙?我剛剛講從分別心去掌控,從業有所計較執著中去轉為道,其實轉變為道,還是有所計較執著,從理論上可以發現,什麼叫做「無著」?「無不是沒有!是從有的突破,怎麼顯現另一種境界。」如果原來計較執著的會產生障礙,現在轉變為使計較執著的障礙消除,這種現象就叫做無著。
所以「無著」並不是沒有計較、執著,而是原來如果是傷害的,轉變為利益的;原來是不好的,轉變為好的;這是修行必然的過程。無著不是高境界,我可以這麼說,無著沒有什麼了不起;問題是認識了多少?瞭解了多少?真正能把握的又有多少?就可以考驗自己,平常在修行的道路上下過多少工夫?如果年年月月都還是自我意識,我說你從來沒有修過行!
什麼叫從「業我」慢慢轉為「道我」?什麼叫做從「色身」慢慢轉變為「法身」?會唸沒有用的!有沒有真正做到?做到了多少?如果不瞭解這些道理,永遠用自己的方式,好像我就是修行,結果呢?盡在修理別人,從來不修理自己;盡在那裡要求別人,都是要別人是佛菩薩,自己永遠做眾生;比方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不都是要求人家應該是佛菩薩嗎?
為什麼不是自己從修行上面,慢慢形成菩薩的修養、甚至佛的修養呢?我以前說過:「要大慈大悲,就必須要受苦受難。」本身不能受苦受難,就不可能達到大慈大悲的目的。佛教不是喊口號,要實實在在,腳踏實地的去做!如果不是如實修行,口講得再好也沒有用,解跟行要同時去進行,只解不行,那只是一種知見,最多是妄想雜念;如果只行不解,就是一種空亡,因為沒有內容。佛法談「道理」,可以說就是知見;談「方法」,教人們照著去做,就是修行。
什麼叫道理方法?什麼叫做佛法?佛法是能夠幫助人達到覺悟的道理方法!剛開始學佛,以無著而言,先把必定少不了的執著,怎麼慢慢、一步一步去突破,使執著慢慢愈來愈少。雖然每次顯現「無」的成分不是很好,那倒不是要緊,問題是有沒有去做!
所以突破那些「有」,也不是一下可以做得到的,而且這一次做到了,下一次也不一定同樣做得到。為什麼要談精進波羅蜜?不要一下說,色身不好、臭皮囊不好、業不好,認為可以把它擺脫掉、清淨掉,那是不可能的。可是至少是不是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都在不斷地提昇呢?如果老是在原地踏步,叫做浪費生命。
「無著」不是沒有執著,先要從業上面的執著,怎樣轉變為道的執著,這過程是必然會經過的。如果談到連無著都捨了,就必須要做到什麼樣?沒有執著了!凡所有的執著都不存在了、不會發生了!無著也就不需要,因為沒有什麼好突破的了!
這段的重點是講:從原來不好的──「有」的執著,怎樣轉變為好的;這是突破性的執著,並不是沒有執著;可以說是從業的執著,到法的執著,這是必然的。千萬不要想一步登天,哦!一下做到「無著」,我就見真如了,就成道了,沒有那回事。(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