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408期2025年4月
所謂「勝彼」不是在對比上面超過它,而是講它的一個本體性。
《金剛經研討》 依法出生分第八
/白雲老禪師
前期:
可是很多心理學家,以及腦科方面的這些專家,認為第八識不是我們講的那樣,它只是一種細胞的組合,細胞組合成為腦,不同的細胞組合起來完成一種系統現象。
不知道大家聽了會有什麼想法?談到人體的細胞,不管是哪一部分,包括腦的細胞,細胞是會新陳代謝的,不是同一個細胞永遠一直存在那裡。第八識──如果它的功能是記憶的話,有這種能力,你說那只是一種腦細胞就有問題,為什麼?腦細胞會不會新陳代謝?那舊的細胞存在這種記憶,當新的細胞產生舊的細胞死亡,怎麼去移交?一個人從生下來,成長到某個年齡,記憶所吸收的知識經驗有多少,用什麼方式新陳代謝,就是腦細胞的新陳代謝,怎麼去交付給新的細胞?
所以佛法中不是用這種方式說,不是談細胞去否定它,而是說記憶只是一種能力的表現,叫它記憶識。阿賴耶識翻成中文呢?肯定說它是一個收藏的資料庫,這個收藏的資料庫是無限的大,不僅僅是現在的、無始以來的過去,都收藏在裡面;像「業」,無始以來所造作的業,也都放在這裡面,無始以來所修行的道也在裡面;貪瞋癡也有、戒定慧也有,都放在裡面。
這種業放在裡面,發出來是按照它的順序,還是要怎麼發它才會顯現?如來藏裡面,藏的這些業沒有排列性,不管是依於業的、道的、種子的力量相應於外面緣境的力量,如果是相同的就出來了,不相同它不會出來。要以腦細胞的方式看第八識,第八識就變成有了。其實第八識的本身什麼都沒有,它只是像一個口袋一樣的,有什麼都往裡面放,放進去的就是造作的,不管是業的、道的,從這個上面可以發現:「成佛了!」就是如來藏裡面,所有業的、道的都空了,什麼東西都不存在了,沒有「有」了,業也沒有了、道也沒有了,完全都清淨了。
常會說清淨像虛空一樣,不是說裡面完全沒有了,在還沒有死之前,還是要面對人與事,還是會有很多的問題發生,也要像虛空一樣,為什麼?風雲雨電、日月星辰顯現,這個虛空也不會產生什麼變化,不會受影響,多了不會擁擠,少了也不會感覺空虛。所以除了有一個阿賴耶識,舉例說明的一個比喻之外,它要像虛空一樣,那樣的修養的能力。
所以「佛」成就的這一種境界是不相同的,如果只是拿物質的布施,精神的、或法的布施,拿這個來作對比,就會造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就等於一個對法。佛法不是相對的法,佛法是從相對中間,認識瞭解而後突破顯現絕對,佛法是絕對的,絕對到什麼程度?我一直講佛法只講圓滿的覺悟,像一個球一樣的圓,一個圓滿的覺悟沒有缺失,不是因為我是一個學佛的,是一個出家人,強調佛法是圓滿的覺悟,世間法沒有圓滿的覺悟。世間法也有圓滿的覺悟,可是它不是一個球形整體的圓滿,或多或少在某一種角度,某一種立場還是有缺失。
講到四句偈順便介紹一下,不只是《金剛經》,所有的經典,原都是用四句、四句,這樣偈的方式寫出來的。如果在梵文上面,尤其是古梵文有些基礎,像《奧義書》、像《四吠陀》,這一些都是四句、四句組合起來。經典也是這樣,用梵文記錄的時候就是四句、四句,像《金剛經》也有兩個地方談到四句偈,有很多人說究竟《金剛經》裡面是哪四句偈?所有經文的排列組合,都是用四句、四句排列組合的,不是只有那兩個四句偈來說四句。這麼說好了,把每一段的經文,某一部分用這種方式來寫成四句,就是那四句,不一定是哪四句。
所以「乃至四句偈」,不單單指受持這一本經,甚至像:「以音聲求我,以色見我…。」那個四句,還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只是講這兩個,凡所有經文裡面組合的四句偈,都在這個四句偈來說。它的意思就是哪怕從這經典裡面,找出經文四句裡的法,還跟人家解說,他的福德真的是很大。這種很大於物質而言,畢竟會有用盡的一天,也就是有枯竭的一天,可是經典裡面談的智慧,連金剛也摧毀不了,不會有枯竭的一天。如果用這種方式說,有財富跟有知識經驗,財富會枯竭,知識經驗會愈來愈多,不會枯竭是這種意思。
還有──「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是講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法,一切佛是依於這樣的成就,都是從此經出。為什麼「此經出」?因為這一部經還是講智慧,其實哪一部經標榜的立場不是講智慧?常常有人強調這一部經無量功德,好處太多!每一部經都是如此,也就因為有個人的自我意識,才會有所謂的十大學派,才會有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這都不是釋迦牟尼佛說出來的,都是後人依照自我意識強調,這一部分什麼最好的,最好的那一部分…。每一個人的根機不同,對佛法相應的那一種密度不同,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病,八萬四千法門等於是八萬四千的藥,有其病而有其藥來治療它。
為什麼講「八萬四千」不是一個肯定的數目字?這是一個概念,講無量、無邊、無上,其實都是個概念,為什麼要用八萬四千,不用四萬八千?要瞭解「八萬四千」在古印度時代,數目字單位是以八、四來說,八是比較大的,四是比較小的;現在說一週七天,可是一般不講一週而講一星期。這都是人為的,尤其這世界很可愛的地方,就是都喜歡「七」的數目字,像人死了,頭七怎麼樣、二七怎麼樣、三七怎麼樣,人們常講「七」是一個巧數,怎麼巧?這關係到一週的問題,它是一個圓滿。八、四還是從七裡再顯現出來的一些數目字,這都是跟古印度的環境有關係。
「七」幾乎是人類世界,可以說最熟悉的一個數目字,講生命「七十古來稀」,好像活七十歲自古以來就已經很少了,現在七十歲不是稀有動物,七十歲的人太多。台灣現在人口老化了,就像最近老人年金要提高變成國民年金,為什麼?年齡層老化了,這都是一些物質與精神上的認識,可是不要把它當物質與精神的比較。常講布施供養,法供養最好,可是有沒有想過,法供養是因為能介紹佛法,可是如果沒有物質條件,維護色身生命,拿什麼去法供養?怎麼去講?怎麼去發揮?這不是一個比較的問題!
我想各位在念書的時候,常常作一些比較;是物質重於精神,還是精神重於物質,各說各話,最後究竟哪一個是最重要?都重要!就好像人的色身、法身,很多人說法身最好、最重要,沒有色身的維護,這個法身放在哪裡?千萬不要用比較的方式,而去選擇。佛法裡常常講,世間法是在相對的情形之下去看,可是佛法要從相對中間,怎麼樣去突破,不是去選擇。所以很多學佛的人,在這一種選擇就有取、有捨──好的,我要,不好的,不要;煩惱與菩提呢?菩提最好,我要菩提,煩惱我不要,煩惱能不要嗎?給誰,誰也不要,還是要自己留著。最好的辦法是什麼?針對煩惱能把煩惱搞清楚,最後把煩惱化解掉,才是真正所謂菩提的境界。
所以佛法不是用相對的方式去成就,而是從相對的中間去認識。這一段的主題還是講物質,七寶的物質問題,及解說佛法於精神的層面,都有其利益,它的福德各有它的重要性,不是誰比誰哪一個高?雖然這邊說了「其福勝彼」,好像是超過;只是說主題在哪裡呢?物質是會枯竭的,精神可以說它會愈來愈增長,這才是要瞭解勝過物質的福德差別性。因為物質不可能花掉多少還有,花掉多少還有而且要增長,必須要以人的條件繼續發展,才能繼續求得更多。
如果以知識經驗而言呢?它是用不完的,所謂「勝彼」不是在對比上面超過它,而是講它的一個本體性。所以講到福德性的問題,「道」也是福德性,因為德是一種修養,要有財產也靠修養而來,要有智慧也是靠修養而來,這裡所謂的福德性,是談它一個成就的那種本體,以及完成本質的效用性,這一點我們要把握,這是這一品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