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看破、放下、自在

    放下,即在自我意識中的許多計較和執著之流弊;發現自我意識的堅持,是可以調整與改進的。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408期2025年4月

雲語書摘 看破、放下、自在
/潛

 

看破,就是看穿、看透的意思。

放下,就是不計較、不執著的意思。

自在,就是做任何事皆無障礙,隨心所欲。

《禪的語絲》110則:

看破,不是失意之後的消極念頭;而是於人與事的世態俗情,歷經慎思審察之後,體會了許多計較和執著的自我意識。

放下,即在自我意識中的許多計較和執著之流弊;發現自我意識的堅持,是可以調整與改進的。

 

《心之路》謂:所謂觀自在菩薩,依十地而言,應該是八地菩薩以上,已經立於不動之境;所知與煩惱的障礙都已調伏,無有生滅。遠離纏縛,無相無住,無有加行,自在一如,諦觀隨緣,威德無礙,諸法勝解,普及眾生,垂救苦厄,饒益功德,無量無邊。

 

《泥沙集》〈色欲障為最〉謂:

色,祇不過是一些物質的組合體。

色欲是自我的意識,禁不住那粉的、氣味的、彩色的誘惑;因此,挑撥起了心念起動滿而產生所謂甜的、柔的、完全感性的迷戀。

 

因此而遐思,發起追逐之想。

因此而衝動,產生佔有之行。

因此而執著,像蠶吐絲自縛。

因此,身、口、意不斷的業作,在不能克制的欲求之下,而脫序、煩惱、紊亂...。

那麼,要如何看破呢?

「看」,重點在觀念。「破」,是不固步自封。

 

人的自我意識是很頑固的,面對人與事,總在順逆中取捨;尤其是「色欲、名利」當前,為了達到目的,甚至可以不擇手段去得到。其次,又因局限於現實的利與害,不以心安理得為道德標準,卻強調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因此,過去的善良風俗,那些難得糊塗,淡泊清淨,早已經是不尚時宜了;佛法中雖然不反對現實,但提示「觀念」,須知凡事有因、有緣、有自然性,不可以固步自封。倘若能夠深觀妙察,就能夠真的看破了!

那如何放下呢?

放是遠離和棄捨的意思。

下是謙恭低姿態的意思。

人們有執著不捨的習氣,加上貢高我慢,便成了所謂人上人;尤其是多少擁有一些的時候,更容易建立起「愛拼,才會贏」的愚魯意念。世法中所說的「看不開」,其實就是執著不捨,不願意放下;那究竟執著不捨的是什麼?為何緊緊抓住不放下?其實,就是主觀意識,死要面子!

 

學佛修行的人,都想得到自在,可是不能把「自在」當成自由自在來解釋,於法義上並不完整。以佛法的理念來說,自在來自解脫了束縛;因人從無始以來至現在,經歷了太多的不同的我,種種不同的我,有造作成業的我和修行為道的我;如果業多的時刻,道就往往被遮蓋了,所以一般看的都是「業相」,少有「道行」。

 

例如「煩惱即菩提」,如果把「菩提」放在重點,那所看到的應是「道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所看到的是煩惱,不是菩提,因為業的煩惱掩蓋了菩提,如何在煩惱中發現菩提呢?就在於認識、了解。

煩惱是身心不安的現象,也可以說是不自在的現象,猶如一個人手腳被綁住了,動彈不得,要自在就先要求得解脫,把那些綁住的東西去除掉,就是一種解脫,解脫了就是一個自在的現象。

 

所以,煩惱生起了,必須面對煩惱,勇敢地去認識、了解它,從煩惱中找出形成的問題,發覺其中的關鍵性;這樣,便能突破煩惱,甚至化解煩惱於無形。煩惱一旦突破了之後,所產生的另一種現象,就是從煩惱中所發覺出來的,佛法中稱作菩提;也就是佛法所說的「煩惱即菩提」。因為煩惱是由無明、迷惑而引起,只要能夠突破無明,化解迷惑;但是,如何突破?如何化解?就必須從煩惱中有所發覺,能不能夠做到?就全在個人於佛法的修養了。

 

古德們說:欲想得大自在,必須看得破,放得下;依這個程序,很容易發現看得破,是問題的認識,放得下是過程的處理;事實上,認識問題不難,處理過程最苦。因為看得破的人不少,而放得下的卻頗少;因此不得自在,而一生中便在煩身惱心中度過。

 

總之,學佛行者,在依教如法的前提之下,若欲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在學佛?必須於現實生活中,面對人或事有所接觸時,平心靜氣的好好想一想:是否看透放下?自在嗎?快樂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即可證明是真正在學佛;倘若是否定,那末。警示自己,趕緊調整修學的方式;不然,自己最多只是一個佛教徒而已。因此,佛陀提示修行者:唯有出離,方得自在。出離之道,不是逃避,不是否定,而是冷靜的面對,深入的認識,獲得突破性的發現,才能入於出離之道,成就解脫之後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