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法相學 - 百法-心所有法(二)

繼續談唯識法相,現在談的是百法五大類中的心所有法,心所有法裡有六大部分。上一節介紹的是“遍行位”,就是一般人普遍性的行為,都是依於這五種方式而發生。前面講的,可能還不太能夠深入,在此不妨再作一些比較深入的探討。佛法如果舉例說明,較實際且易於下手,是最好的方法;不外談煩惱、談菩提,用這些方式來舉例、說明,在修行上比較容易掌控。

我們談煩惱,或說煩惱裡有菩提,事實上,依普遍的行為來認識,同樣是來自「作意」、「觸」、「受」、「想」、「思」這五個;所以這五個基本理論,一定要把握!前面四個可說是依於自我意識的一種直覺反應,必須要進入到「思」,才可以深入的探討;畢竟我們談的是佛法,而佛法又以世間法為基礎。所以在此處,我們以煩惱中有菩提作例子,來認識普遍的行為是如何從煩惱中顯現菩提的?

首先看「作意」,一定是煩惱已經生起了。煩惱生起了,我們的意念開始發起作用。當然這種發起作用是來自我們的根與塵接觸之後,由於“意”生起作用而有的。所以談「觸」,是根與塵的關係,當接觸之後,必然會有感受;這種感受,不一定是感性的、理性的或是自我意識分別的。當然,有感受就會有所想法,也就是說,會產生自己的一種想法;這種想法表現在什麼地方呢?表現在第一個「作意」。我們曉得,煩惱以作意而言都是煩身惱心。如果依於自我的「作意」,到「觸」、到「受」、到「想」,一個煩惱起來僅止於「想」的話,就沒有機會從煩惱中去顯現菩提;必須要進入「思」,才有這種機會。當然講煩惱是個概念,必須要把握所說的煩惱──究竟煩惱什麼?如果不把握“煩惱什麼”,只是說“煩惱就煩惱,你管他煩惱什麼”,這可說是一種無明現象,如果不去把握因為什麼使你身心不安?結果就只是無明,那不可能明了。所以,如果我們因別人的言語而使自己不安,產生煩惱的話,就直接把自己的煩惱反應在別人的身上。這直接反應在別人的身上,就叫做「作意」,就是一個意念表現的作為。

煩惱反應在對方的身上,當然其中就因為自己跟對方有所接觸了。這個接觸是什麼?如果對方是用言語,你的耳就跟聲音接觸,會引發你的感受、引發你的想法,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所以,任何人的煩惱,幾乎都是這個樣子。只能說,在煩惱中發現對方講了什麼話,而此時產生感受之後會想到什麼?直接想到我該怎麼辦。想到“怎麼辦”並不一定有行為,可是直接反應,則一開始就已經有了。有什麼呢?如果對方的言語就是誘因的話,你的作意就是因為那誘因而起,例如:眼睛看到對方、或者耳朵聽到對方的聲音這種誘因。因為接觸之後,這種煩惱的形成,從接觸到感受以至到產生想法,是完成於一剎那,並不是像我們講道理一樣,一步一步來。煩惱形成,假使是來自對方的言語;這言語對你來說認為有所傷害、或者認為受了委屈,可是如果一味的在這裡面打轉,就得不到好處,就只是煩惱而已。最多了不起是,怎麼來對付對方,最後自己的煩惱還是存在。所以雖然是一種所謂普遍的行為表現,但同樣也可進入到修養,這種修養就必須要進入到思考了。思考什麼?不要只是用你的作意經過想了以後,把作意成為一種行動,這時只是煩惱;若能以學佛者的修養來思考,你的作意就會獲得調整。

作意怎麼調整呢?還是從原來接觸的這個聲音去作思考;從聲音上作思考之後,當然也就再一次進入到原來你感受的這種分別;從感受的分別再作認識之後,此時所謂的「想」就會有所改變;因為這是經過,由原來那種粗的現象進入到細的,由原來淺的認識進入到深刻的認識;這時就會發現,對方的一些言語引起你生煩惱,那「想」一定是不好受,確定他是在傷害我,或者誤會我、毀謗我。可是經過思考之後呢?這裡面就會起變化,為什麼?原來你的作意,是針對對方的言語而發起,經過思考以後,至少原來的「觸」、「受」、「想」就即刻停止,即刻就反應到自身上面了,自己的什麼?就是「思」,思什麼?原來這聲音所呈現的內容,所完成的現象,經過客觀的、冷靜的,或者修養的思考,都可以在其中表現你已具的知識經驗,表現你已經具備的智慧;這時候就可以從煩惱中去發現一些什麼?他的言語,究竟是──的確你有這樣的情況,而對方來告訴你;或者對方講這些話究竟是善意還是惡意,皆可在思考當中顯現出來,這是一個部份。那還有一個部份呢?與言語、聲音的接觸,使你產生這種想法、感受,可是在接觸上,又有另一種關鍵性的問題,是什麼?你接觸的對象。譬如:同樣是耳朵聽到言語的聲音,說話者,假使是你的父母親、兄弟姐妹,或者同事、朋友,任何一個接觸的對象所產生的,進入到你的思考,都不一樣!絕不會說,都是一個聲音、是相同的內容。其實沒有錯,即使同樣的言語、同樣的內容,可是因為對象不同,你的感受會不同,當然想法也就不同!這時候就需要進入到思考:為什麼有這種差別?不是同樣一個言語、同樣一個聲音嗎?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問題就在乎接觸的對象有所分別。這是我們看到,同樣的問題都會引起煩惱,可能有的會繼續煩惱下去,可是經過思考也會化解,為什麼?你會從中去體會一些什麼、理解一些什麼。如果接觸的對象是自己的親人,甚至是父親、母親,你的感受、想法,那是截然不同!就是說,接觸的對象會影響你的想法不同,當然你進入到思考也就不同。

可見你的作意在接觸的時候,第一部分是你自己的耳根,聽到對方的聲音是相同的,言語的內容也是相同的;可是另外一個接觸呢?對象不同。所以根塵的接觸,此中還有一個“境”。“境”,就是環境,或是境界的內涵,就是指接觸的對象。所以在遍行位上,我們看,同樣是一種作意,因為接觸的差別,感受、想法不同,當然思考的也就不同。如果對象是陌生人,你會產生更多不同的現象。為什麼?一個陌生人,你對他完全不瞭解,如果因為他講話傷害你,你感覺受了委屈,從接觸上你還會產生什麼樣的差別?首先,如果你在作意上要表現強硬的態度,還會看看對方的個頭是不是比你大?是不是看他的氣勢,感覺自己比不上人家?如果對方是女性而你是男性的話,就會產生兩種現象:一個,就是尊重女性的一種心理,再一個,有句話說,好男不跟女鬥;這都是從接觸上,產生的分別。所以同樣一個接觸,往往可以確定,你的感受、想法,都會有所不同;只不過不管你表現什麼,它的名字都叫做作意,但要從中展現出道理來,顯現出法的話,就必須要進入到「思」。

所以“遍行位” 的五個基本理論,看起來非常活潑,我在上一節特別強調,如果說「作意」,「觸」、「受」以及「想」,可說是定位於世間的一切法,包括人的、事的;「思」,就憑藉個人的修養了!譬如說:具備的知識經驗多,那思考的內涵,可以說顯現的成分,價值就不相同。我們不能說前面的作意、觸、受、想是世間法,再把思當出世間法,那就錯了!不可以這麼說!要經過「思」,若能突破原來世間的這些,能改變自己的作意,也就是從煩惱能顯現菩提的話,能這樣完成了,才叫出世間法!什麼叫出世間法?也就是突破了世間的,不是從相對的分別,而是從相對中突破,顯現出絕對!如果用白話來講,從原有很多缺點,轉變為缺點愈來愈少,甚至於到圓滿;所以「思」只是依於已具備的,已經擁有的知識經驗,擁有的智慧,來確定作意。因此作意所顯現的內涵會有差別,就在乎接觸的問題、感受的問題、想法的問題。可是無論如何這五個,前面四個從任何一個都可以開始發生,而進入思考;可是絕不可以從思考開始,再進入前四個。為什麼呢?思考是已經有了人或事的問題,才能夠著手,不可能憑空而去思考什麼。所以,如果搞錯了,就很容易造成一種空、或是亡、或者空亡都可以,甚至造成所謂的不正知、不正見、不正行!因為遍行位的這五個,不是一個次第的流程,而是依於前面的四個從任一個都可發起去著手。可是絕不能以「思」來發起,那是不可能的!談遍行位,剛剛談到煩惱中要顯現菩提的話,是依於思考;可是思考,必須要具備條件,就是你的知識經驗、智慧或修養,而顯現你本身這一個作意究竟表現的是什麼。所以「思」的本身,是在乎你的修養,才能改變你的作意。假使你的作意是煩惱,經過接觸、感受、想法,而你的思,本身的知識經驗很豐富、智慧很高,而且曾經在這方面非常有經驗的話,你的作意就很容易顯現菩提。有一句話說「化煩惱而成菩提」,其實就是在「思」上面著手,原有的作意是煩惱的話,就可以化煩惱而轉變成菩提。為什麼?因為原來的煩惱,使你身心不安、不自在,如果經過思的修養表現,當然煩惱就可以化解!這個煩惱化解憑什麼呢?就在乎你從中認識了一些什麼、瞭解了一些什麼、發現了一些什麼,甚至於說從中能突破,這種突破,就不只是顯現菩提了,幾乎是一種道的現象的完成。不是“道的成就”完成,而是一種“道的現象”的完成!為什麼要這麼講呢?它是道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種類,不是全部!所以遍行位,理論上看起來很容易,可是在修行運作上,我們曉得,唯識學裡有五重唯識觀法,如果不知道遍行位的形成,幾乎沒有辦法進入到觀法,因為這是個基本原理。所以心所有法的本身,包含了一般的人、有修養的人、以至成為賢聖的人、甚至於到達了聲聞、緣覺、菩薩的某一些境界修養的人,他所表現的是依於思的修養,完成於作意的表現。這個思的修養,完成於作意的表現,就是在乎接觸的研究、分析、認識,感受的研究、分析、認識,以及想的研究、分析、認識。在這三方面,有本錢,才有這種智慧去面對,而不是以自我意識,不管是感性的,或者理性的。因為感性的還是自我意識,理性的也還是自我意識,不是一種智慧的修養。所以思的本身,建立在智慧的修養。

在遍行位上,我再次的強調,如果想把發起的作意加以調整,使原有的缺失愈來愈少,甚至於到達零缺點的話,要從思上面、智慧上面的修養著手;那剛好,思的智慧的修養,又來自接觸上的差異、感受上的差異、想上面的差異,所以唯識學以法相做為基礎,為什麼呢?因為作意的本身,就是依於法相而引發的。作意依於法相引發,此時就會產生“識”,也就是唯識的識。可是,我們不能唯而識,一開始我就強調,要識而唯,否則的話,你的思是主觀意識。“唯”就是先肯定而後去認識,那是自我意識;必須要從認識,的確搞清楚了,也就是了別了,然後去做肯定,那作意才的確會起變化,否則的話,你的思還是自我意識。我可以這麼說,你還只是停在那個想法上,連「思」都沒有進入。為什麼?「想」是一個粗相,「思」是一個細相,也就是從淺的要進入到深的,這樣才能夠改變你的作意,所以遍行位,的確,看起來是很簡單的幾個字,如果不能好好的真正把握,那的確得不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