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之道第十集(下)

    其實大家不要把「淨土」當成一個國度,一個地方,你只要看這句話──「心淨即佛土淨」,就可了解,究竟淨土是在那裡?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70期2012年9月刊

我們看《阿彌陀經》裡,描寫得很清楚嘛,它已經是夠莊嚴,你才會希望到那裡,如果還要你做功德回向去莊嚴,你又何必費那麼多事呢!你在這娑婆世界,就可以自己做了。所以,就有人談人間淨土的問題。其實大家不要把「淨土」當成一個國度,一個地方,你只要看這句話──「心淨即佛土淨」,就可了解,究竟淨土是在那裡?淨土在你的心裡!所以說修行辦道,就是要修心養性;心是誰?是自己那個「我」,要修養的是自我。你的自我清淨,你心中的淨土就清淨,你的自我不清淨,你心中的不是淨土,是業,是污垢;這是第一種觀念,先要把握的。還有一種觀念,所謂的「莊嚴」,譬如說寺院要金碧輝煌,所有的一切,不管是法器也好,設施也好,都要很莊嚴;大家有沒有想過?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他的殿堂,他說法的地方,他每一次法會的場地,是什麼樣?莊嚴是以清淨為基礎!若不清淨,即使是黃金鋪地,七寶所成,都不是莊嚴。舉個例子:譬如你有錢,我們知道錢很好用,假使你是守本份,將本求利,憑自己付出的精神、勞力而賺得的,這錢是很莊嚴。如果你是偷來的,搶來的,或是騙來的,這錢就叫骯髒錢,就是不莊嚴。從中就可發現,什麼叫做「清淨」!不是鈔票清不清淨,真正要講鈔票,如果是經過一段時間流通的鈔票,在每個人的手上轉來轉去,若用顯微鏡一看,那鈔票是夠髒的!不是鈔票本身髒不髒,也不是它的價值、存在的問題,而是鈔票的意義是如何?你鈔票怎麼來的?你擁有這些,來源是不是莊嚴?來源是清淨的,當然就莊嚴,來源是骯髒的就不莊嚴;這就很容易發現,什麼叫做清淨、骯髒。不是那張鈔票骯不骯髒,清不清淨。

為什麼要談這些?就是涉及「如幻」的問題,因為若不了解一些現實上虛妄的、自我的意念、想法的話,幾乎都是像幻覺一樣、幻夢一樣的不實在。這種不實在並不表示說,不實在就不一定會發生,那倒不是,而是說你本身具備的條件實不實在。譬如一個發明家,或者創造家,他本身要有某些條件,他才能發明、才能創造,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就不可能發明,也不可能創造;如果你偏要說「人家能,我也能」,那可能就是一種如幻,就是一種妄想。所謂的具備條件,就以買股票為例:買股票,究竟要具備什麼條件?世俗人有兩種條件,一是懂得股票玩股票,一是靠運氣來玩股票。其實不管用那種方式,都是一種妄想!為什麼?你具備的條件能掌控股票嗎?要能夠掌控股票,具備這種條件,你才能夠說,不是一種妄想,即使你具備了專業知識,譬如:學財經的、學金融的,有科系上的這種條件。我們看這些年來,幾乎真正賠錢的都是那些學財經、學金融的,反而那些不懂的人,他每天在股票市場裡進進出出,還多少可以賺到一點錢,為什麼?擺在眼前,他看到了。至少曉得,欸!這個很便宜,而且本來有這種機會,他就很可能抓住這種機會,其實這都還是一種妄想!為什麼?你還是不能掌控它。所以具備的條件,還要能掌控才不是妄想。於事實,本身就是不實在的,即使具備條件也是妄想。

我們談命運,譬如說這個人的財運怎麼樣,這個人的命理怎麼樣,都是妄想,不管你用什麼方式,如果具備的條件不是真正可以掌控的話,的確,都是妄想。就以一個小問題來說:人於飲食上有不同的喜好,好比吃辣椒,人家吃辣椒吃得很好,吃得很快樂,你本身根本不能夠接受辣椒的辣味,你就感覺,唉!那個人簡直在活受罪。那是因為你本身沒有具備這種條件,若你具備了這種條件,認為吃辣椒很過癮,是不是就很過癮?什麼叫做過癮?吃得滿頭大汗,甚至於吃得舌頭發燙,你究竟掌控了什麼?得到了什麼?真正的實際效益性在那裡?假使說:胃口不好不太想吃飯,也不一定非吃辣椒不可,只要能夠幫助開胃,能夠引起食欲的方法都是對的。倘若人家說什麼好,你就跟著做,結果自己具備的條件不夠,於事實又沒有幫助,當然都是妄想,我們常常在所謂幻境上,最容易引發迷惑的是什麼?幾乎就是財色名食睡!

很多人認為,年紀大的人晚上睡得很少;我很不贊成這種說法,為什麼呢?老年人往往退休沒工作了,幾乎每天有太多的空閒,那怕是看電視也好,看書也好,幹什麼也好,如果不從事某種職業性的工作,就會有太多的空間,就很容易昏沈、打瞌睡。許多老年人白天常打瞌睡,當然晚上就睡不多,可是很多人說,人老了晚上都睡不多,他如果白天不打瞌睡,不老是昏沈,他晚上一樣睡得很多。這都是一些人自己的認為:的確晚上我都是睡得不多,睡一、兩個小時就醒來了,睡個把小時就醒來了。那是因為你身體的疲勞早就消除了,白天老是在打瞌睡,不就是休息嗎?休息就是消除疲勞最好的方法啊!你休息夠了,晚上還需要休息嗎?這都是所謂的錯覺、幻境。事實上,本身沒有深入的去認識,所以產生的就變成妄想。有很多人失眠,晚上睡不著,據我蒐集的資料,這些失眠者白天很少用腦子,為什麼?他或是忙於遊樂,或忙於休閒,很少用腦。很少用腦,當然疲勞的機會不是很大,到了晚上,是愈想愈睡不著,愈睡不著,就愈要想,不想都不行,那個腦袋瓜子幾乎完全不能休息,不斷的在那裡想,怎麼會不失眠呢?可見這種想,就是一種妄想。為什麼?在那裡想:「我不要想,我要好好睡」,你要好好睡,你就睡,結果還是在想哪!究竟想什麼?你想的不是要好好睡哩!你想的只是一種妄想:好好睡。事實上你想的內容都不是睡,因為睡不需要想。還有想,怎麼能睡著?我們常常說翻來覆去,那是心裡有事在想問題,所以睡不好。真正說,睡眠是一種休息,只要能夠達到休息的目的,打瞌睡也好,靠著椅子也好,什麼也好,都是休息嘛!那我們大都認為躺在床舖上,才叫做睡覺!其實,只要你在那裡休息,沒有用腦、沒有工作,那就是休息、就是睡覺。所以,佛法中談睡跟眠,其實睡是一種姿態,眠才是一種休息。

很多人有失眠的困擾,大部份失眠的人有腦神經衰弱,為什麼?用腦過度,妄想雜念太多,因為妄想雜念太多,使腦沒有休息的時間。當然還可能涉及營養的問題,因為人每天所吸收的營養,腦需要的最多,如果以百分比來講,每天吸收一百分的營養,腦就占去百分之七十五,其它的百分之二十五,才是五臟所需要的,這是在正常的運作腦的情況下,如果增加妄想雜念,想得更多,那腦需要的營養就更多,如果腦的營養不夠,腦神經當然就會起變化,會變衰弱。所以說妄想雜念多的人,睡不好,其實是腦神經衰弱。腦神經衰弱是因為,妄想雜念而消耗的營養太多,也因為這樣,很可能就引發我們的五臟而產生病。為什麼?腦的營養不夠,第一個就是找肝,肝的營養不夠找腎臟,本來五臟所需的營養只占了百分之二十五,腦的營養不夠,還要找它們瓜分,營養不夠了當然就生病。

從上面這些例子就可發現,為什麼要談如幻的問題?因為如幻的形成,是關係到妄想的問題。這種妄想是自我造成的,並沒有別人叫你妄想,為什麼?自己去看、自己去聽,而產生很多的意念,然後就產生很多的想法,其實這種過程,並沒有對與錯,而是說它的結果是什麼?如果它的結果是不好,就不應該這麼做,如果它結果是好,我們就可以去做。像我每天用腦的時間是最多,幾十年的經驗,我可以肯定的說,如果用腦,是在正當的情形之下,不是妄想、不是雜念的話,不會消耗太大的營養,因為它是一種正常的運作,而妄想雜念是不正常,會產生營養的需求就更大!不要看我八十幾歲了,其實我還沒有腦神經衰弱到或者肝不好、腎不好或者是失眠啊!其實,我偶爾也會發生這些事情,譬如說心裡有事,很可能也會睡不太好,可是我睡不好,不會跟一般人一樣,我會離開床舖去做別的事,為什麼呢?不要使自己的腦袋瓜,再增加更多的妄想雜念,我會去轉移想法,轉變到正當的思想行為上。如果久而久之的去調理「想」的問題,我們曉得,正念其實就是一種,心念在正當的情形之下去行為,就叫正念。若要問──什麼叫做正、什麼叫做不正的話,其實世間法無所謂正不正,世間人才會認定有所謂的正與不正。譬如一把刀,若拿來切水果的,好比切西瓜、切什麼水果,這刀是很好的一個工具。我們看看現在犯罪殺人,動不動就拿水果刀殺人,有沒有想過?水果刀沒有罪,是運用這把刀的人想幹什麼,那個「想幹什麼」才是一個差別。所以我們常常不從自己的想上面去認識自己,往往在一些物質上、一些物體上去埋怨,尤其關係到人,那就更麻煩了。

佛法中強調要「提起正念」,為什麼要提起正念?妄想雜念多,所造成的都是幻境,就是所謂的如幻。提起正念,也並不是說「我趕快唸佛」就是正念,你如果唸佛能夠唸到身口合一的話,那只是沒有雜念,不一定是正念。為什麼?如果你現在正在工作,是上班時間,在職務上應該做什麼,你不去做,反而在那裡唸佛,那不叫提起正念,那還是雜念,為什麼?你的工作、你的職務是做什麼?就把你的精神、思想,擺在工作上,就是正念。所以不要拿佛教裡的一些什麼方法,就認為是正念。還得看,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什麼樣的環境,你如果已經下班了,本來就沒有什麼事,而你老是容易胡思亂想,你這時候:「欸!我該好好唸唸佛,我該好好誦誦經、看看經。」這就是提起正念。如果在本身的工作範圍之內,應該工作時,你去做這些事情,反而這些事情變成雜念。畢竟,那是虛妄不實的。

所以調理這些想的問題,事實上四禪八定裡就談到,這八定裡就是想、非想,一直到非想非非想。為什麼有這種修養呢?其實就是平常怎麼樣去把我們思想的行為,去調理、去修正。所謂八定中,不管任何一個定,都是依於行為而去修養,沒有行為,就不可能有什麼好去修的,也就可以肯定,人在這種不實在、虛妄的意念中,不管你做什麼,都是一種幻境,就是所謂的如幻。如果你在任何的時間、空間中把握住,該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話,那都是正當的,就不是一種如幻,因為那是一個事實,你正在該做什麼?因為用虛妄的方式,不可能。好比明珠被污垢遮掩,不去清洗它,是不可能乾淨的,明珠也顯現不出來,佛性就是如此!無始以來的業太多,把它掩蓋住,你如果不能夠歡歡喜喜去承受它,一樣一樣的,每一個因都把每一個果顯現出來,不管是好的、壞的,而且在顯現時,還可以做到不再造作的話,那你的業,總有一天就會乾乾淨淨,佛性就可以顯現出來,這才是我們談如幻的主要問題,也是必須著手,實實在在怎麼去做的一個問題。這段經文的概念是如此,這一段就講到這裡。(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