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71期2012年10月刊
不管是十大學派也好,甚至於談到學術理論,法的學習或者熏習,都是基本條件,這基本概念如果能夠把握好,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很容易理解。
不管是十大學派也好,甚至於談到學術理論,法的學習或者熏習,都是基本條件,這基本概念如果能夠把握好,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很容易理解。我們先看“色塵”,通常說“色塵”是談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我們都說“五根”、“五塵”,為什麼不說“六根、六塵”?因為色塵形成之後,要“意”與“法”才完成“法塵”!這麼說很不容易理解,剛說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聞到、舌頭嚐到、身體接觸到…這都叫色塵;色塵之後,我們曉得,第六根是“意根”,這個“色聲香味觸”後面有一個塵、就是“法”,這兩者加起來才能叫法塵;這五個相對、叫做色塵;意加入才能完成法塵。色塵法塵怎麼去認識?舉一個例子,這枝筆,我們眼睛看到的是個物質,這叫色塵,涉及到法塵呢?這枝筆有它的作用,也就是能夠表現出一些什麼作用?用它寫字或者畫圖,能表現這些東西,表現出來的叫做法,這個法是依於我們的意念而起,為什麼是依意念而起?也就是我們的意根,當拿起筆想要寫什麼字,一定是我們的意念先生起,意念不生起,還是色塵,即使你知道它是一枝筆,還是一個筆它不能產生作用,一定要能產生作用了,表現出來了,才能叫它法塵。
為什麼它還是在“塵”的範圍之內?因為這都是物質體,“塵”就是講物質,加上一個“法”,就是我們的意根所起轉變為法塵,雖然是在物質的範圍之內,可是有它的精神作用!精神作用是什麼?這筆能寫字能畫畫,能幹什麼…,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精神作用,它就已經突破了色塵,也就是說,利用色塵而完成法塵!舉一個例子,我們吃飯的時候,肚子餓是一種現象,桌子上的飯菜,都是一些色塵,如果桌子上有飯有菜,你不能使它發生作用的話,它還是色塵.要怎樣發生作用?你要吃下去,把你原來餓的現象化解掉!我們通常說飽跟餓的差別是在哪裡?不是我吃了就飽了,消化了就餓了,它的重點是在“色法”!這個“色法”是什麼?這個“色法”就是營養!我們看,從色塵是飯菜,飯菜拿來可以止餓,把它吃下去,吃下去只是餓的現象化解了,是不是你的營養具足了,就關係到色法.當然,營養不具足也是色法,但不是一個完整的色法,也就是它還有缺失,不是圓滿的。
我們再看,色法怎麼樣轉變為心法?那就必須在我們的五蘊上生起變化產生作用;肚子餓了,我們以色蘊來說,那是一個相,什麼相呢?餓的現象。餓了你會有感受,不好受,那該怎麼辦?當然就有行為,我要怎麼辦才能夠化解餓?所以由色法轉變為心法,一定要經過五蘊的變化,完成作用,才能形成心法,這是心法、色法、法塵、色塵的幾個關鍵條件.
再看“色”與“空”的關係,“色”是一種相,“空”還是一種相,這種相,不是一種現象,是一種表相;現象有物質的有精神的,表相就只有物質的,假設以虛空這個空間來說,都是一個物質體,所以談的是表相,不是談現象,這一點要瞭解;如果完成了現象的話,就經歷了從色塵到法塵到色法,經過五蘊變化作用。
再看心法要怎麼說呢?《心經》有一句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色”與“空”的關係,它的法義就涉及到心法的問題,心法還是依於五蘊來談它的理論。首先我們要知道,“色”與“空”是一個相,那麼“即是”該怎麼講?千萬不要把它當成「就是」,因為“即”,本身有“合”的意思,什麼“合”?就好像水跟牛奶可以混合、可以融合不會排斥,那水跟油呢?就會產生排斥,會分開得很清楚!所以“色”與“空”談“即”,若不知道是“合”的關係的話,那就變成我們一般人說,「唉,一切都是空的啦」、「心經上不是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嗎」?那叫做廢話,等於什麼都沒有講!“合”與“即”的認識,分成有本體、有相、有作用、最後還有境界,有四大原則,我們舉一個例子(老和尚在白板寫不同顏色的「色」字),以字來說都是「色」,也就是表相都是「色」,如果要從“合”的理論來講,有黑顏色的色、有紅顏色的色、有藍顏色的色,就有差別,字是相同,為什麼要這麼說?關係到“空”;先要瞭解,“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如果講一句白話,「我餓了、肚子空了」,肚子空了,肚子真的空了嗎?如果肚子空了,那連肚子都不存在了!你說肚子空了,那只是說肚子裡的食物空了,不是肚子空了.我們吃完飯以後,至少在某一個時段之內,並不感覺餓,它是一個飽相,這個飽相,是「化解了餓的現象,顯現飽的現象」,真正的關鍵,則是我剛剛說的營養的問題。營養,我們如果以肉眼來看,除非你具備營養方面的知識經驗,說什麼食物有什麼營養,可是,在你的肚子裡面有什麼營養?你吃了一些什麼?是不是你吃的剛好都是你身體所需要的營養?我們曉得有的營養,身體可能已經不需要,有的則是缺乏、需要,有的是不夠…你就可以發現,為什麼寫「色」要寫不同的顏色了!那就等於說營養,這是進入到“心法”的說法,不是 “色塵、法塵”上面的事。營養有不同的營養,可是我們統統都叫做營養,假設
這個「色」字是營養的話,不同顏色的「色」字就如不同的營養,這樣就比較容易去把握,營養我們看不見,不像這個用表相把它表現出來,因為在你身體上面,已經有的營養,吃下去的營養,現在消耗分佈的營養,你並不清楚!所以我們常常說吃飯、吃菜,營養夠不夠?其實這是個很難去說明的事!
因為是這種關係,所以涉及到四個原則,剛剛我說到“即”跟“合”的問題,因為“合、不合”,也就是你的營養是不是恰到好處?就涉及到“體、用、相、境”的分別認識,如果這四個不能完整,那都是有缺失。我們談“色空”的關係,剛剛舉營養問題來說明,營養,是我們身體所需要的,那我們如果吃營養,可能不會完成飽相,可能都是一種餓相,這話怎麼說?因為在人的感受上,譬如你盡吃一些什麼營養,有營養成份的健康食品之類的,那你還不如去吃一碗飯、吃一碗麵,你就會「喔!原來餓了我就感覺飽了」!那你如果只吃一些所謂營養價值的東西,你是不會感覺飽的,而事實上你營養已經吃了,這裡面就涉及到“色”與“空”的關係;你們先想想我剛剛講的這關鍵性的理論,人身體需要營養,已經吃了不同的營養,需要的我都吃了,可是為什麼原來餓的現象不能顯現飽?那就是“色”與“空”的關係!這種關係理不理解?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