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行(中)

人總認為自己很瞭解自己,很認識自己,如果自己真有那麼好,為什麼一點點不如意無明火就冒三丈?如果瞭解自己,就不會發無明火了。如果瞭解自己,什麼事情都可以心平氣和,為什麼?因為遇到事情他不會用自我意識去看問題!所以常常談自我意識,好像什麼事情都要經過自己去體會,去受苦、受難才會體驗到“這個是不對的,這樣做會吃虧”。一般人難免會如此,甚至還有很多人心存僥倖:「我就不相信剛好會遇到這種事」、「我就不相信會這麼倒霉」的僥倖心理,在現在這種亂的社會環境特別多,這就是為什麼人常常控制不了自己,為什麼喜歡鑽牛角尖?這些大部份是佛教徒,因為真正一個懂得佛法的人,他幾乎時時刻刻都有修行的機會,正面的也好、負面的也好,善也好、惡也好,都會去把握機會,能把握機會的人就是修行的人!

  一般順心的事,人就活得很自在、很歡喜;不順心的事,如果剛好是在廚房煮飯、炒菜,可能連鍋都會砸了。尤其最近這些年有很多人出去,自己搞一個精舍,我真想不通,在常住至少煮飯不是一個人去煮,掃地也不是一個人去掃,要幹什麼都是一組人,難道住精舍可以請一個人來照顧你,什麼都不要做嗎?奇怪的是他心甘情願。想想看,一個人從早晨起來到晚上,把鞋脫了睡覺,這一整天你一個人過日子,跟一個團體過日子,差別有多大?一個人過日子,幾乎沒有多餘的時間,因為一天三頓飯,菜飯不是現成的,這些飯菜還要從哪裡來?就說你有錢,你還要去買!同樣,整理環境、做早晚課,甚至中午打供,行住坐臥,所有的行為都要做,衣服髒了還是得洗,尤其自己住精舍,假使還想種種菜的話,可能一天要洗兩次澡!那叫做出家修行嗎?那個叫做還俗,就是回返到過去世俗人的環境裡,可是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因為自由,沒人管!所謂早課,真的不想起來,還是我睡我的,甚至肚子餓了,就中午煮一頓好了,晚上、還有明天早餐都可以吃,幾年下來腸胃會出問題,甚至營養不夠,什麼問題都來了!還有一個大問題,一個人住精舍必須找塊地,要有一間房子,日常生活誰來供養你?現在凡是住精舍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靠趕經懺的收入維持生活,那是出家嗎?一個人住精舍是修行辦道嗎?就算是修行,那遇到人事時,你拿什麼本錢去面對?假使靠趕經懺收入的話,進到人家家裡念經,一組幾個人就會要求那家人煮什麼給我們吃,準備什麼飲料給我們喝,都是指揮人家怎麼樣,不是人家主動發心供養!所以“觀行”兩個字,不只是用自我意識去分別好壞,自己去確定就可以的,其中有很多問題。

  為什麼過得不快樂?為什麼很歡喜?我以前不是跟各位講過,佛法是“去探討一連串的為什麼”,還要“依教如法去修養”,還要能“化解那一連串的為什麼”,如果有了為什麼不去面對,那是本身能力不夠,即使有能力面對不能化解,修養還是不夠!做個佛教徒很容易,真正做個學佛的人,的確要做到“慈悲喜捨”,慈悲兩個字可以作假,而喜跟捨沒有辦法做假!假慈悲的人很多,可是假喜假捨很難。“喜”是什麼?慈悲是拔苦予樂的心,第一個必須做到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是無量無邊的,而且是歡歡喜喜的去做;可是歡歡喜喜去做,還是會執著功德,所以要“捨”,捨什麼?就是捨自己的那個我!常常動不動說:「菩薩要具足四無量心。」大家都會念,假慈假悲嘴裡也說得很好聽。記得五十年初,我在關子嶺碧雲寺待了一段時間,有時候下山,我會買一袋過去的那種小籠包、菜包的,帶回山上給他們吃,他們頭一句話是什麼?「法師慈悲」,好像給他們小籠包吃就是慈悲?因為他們不知道慈悲是什麼意思!其實佛教中最常犯的一個毛病,學佛的人遇到人家給你一個什麼或做一個什麼,就會說:「阿彌陀佛!」你們用觀行仔細去想想,人家幫你一點什麼或者給你一點什麼,馬上就「阿彌陀佛」這樣對不對?好像學佛的人不能講「謝謝」兩個字?好像阿彌陀佛就是謝謝,就是對不起了!

  從佛教裡面去看佛教界本身出家、在家的,常常到處鬧笑話,觀行是包含了深入的認識,這也只是一個解釋而已。“觀”本身要去“察覺”,不去察覺的話,還是用自我意識,那就不是深入的認識!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兩個人很要好,平常做什麼都彼此照顧,假使哪一天發覺或者對方有什麼缺失,這個人就把他的缺失講出來,另一個人聽了當然就不歡喜,講話的人一定會說:「因為我們是朋友,是同參,我才會跟你講。」甚至還可能講句成語──「好心被雷驚」。真正好心的話,你去講人家的缺點,為什麼不能夠用“好的心”去講,而要用“不好的心”去講?什麼叫做不好的心?你讓人家受不了,人家已經不歡喜了,讓人家生氣這算是好心嗎?其實這叫做不好的心!真正想幫助人家,人家有什麼缺失,為什麼要這麼直捅捅的,好像是一刀給他劃開直到流血為止?佛陀一直強調佛法最難的就是“善巧方便”。什麼叫做“愛語攝”?“四攝法”裡面不是有一個“愛語攝”嗎?愛語,並不是去討好人家,講人家喜歡聽的話去討好人家,而是不會造成傷害的言語,還能幫助人,那才叫做愛語攝。可是通常都這樣,講的人認為我的出發點是好意,聽的人認為:「你是好意,可是你已經傷了我的心,傷了我的自尊了,叫我受不了!」最後成為「好心沒有好報,我把你當朋友?…」,這就是我常說的要想保護自己,可以找出一百個理由來。佛教講“辯才無礙”,其實的確有辯才,不管是強辯也好、亂辯也好,辯才是有,可是障礙重重!要瞭解,真正的辯才是沒有障礙的,會造成傷害就是一種障礙。

  尤其做個出家人真的很難,可是也好混,我們佛教界現在出家的打混的人太多了,很好混,而且他還混得蠻不錯的,因為什麼?只要你把出家衣服穿上,頭上有幾個疤,然後我們講的「長得比較莊嚴」,那就是大法師,如果再出點花樣,那就是大師,如果年紀再大一點,就是長老!我最討厭人家叫我長老,“長老”這個稱呼是什麼意思?我常說,「你叫我長老,是叫我不要在千佛山當這個老和尚了?」所謂“長老”是退休了的老和尚,很多人以為叫“長老”,是我很尊敬你?“長老”是已退居的,住持方丈退居了,就是不做了,可以稱長老!過去的叢林裡有長老寮,可是現在有很多當住持的,年紀比較大一點的,你不稱他長老他還不歡喜,你稱他法師,不加一個大字,他也不歡喜!我在台灣一直推行一種作法,我說你對一般年齡差不多的 叫他“師父”,他如果還沒有成年的叫他“小師父”,那到了中年你叫他“大師父”,像我這種老頭子你就叫“老師父”,這麼多年我一直推銷這種方式。

  一個學佛的人時時刻刻要注意,遇到一些自己不太瞭解的,有懷疑的地方,千萬不要馬上做評論,也不要做結論;要「做深入的認識」,時時刻刻能這麼做,你就是修行人,否則的話那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差別,那就是我講的,「打混」!打混的人最可憐,自己混混,混到老了,老了又怎麼樣?老了等死?我們看看,現在有很多患憂鬱症的人,從資訊上面所得到的,現在台灣做老師的,患憂鬱症的比例有百分之六十五,可能大家不曉得有沒有去做過觀行,做老師應該是去教學生,他怎麼自己會患憂鬱症呢?這就是一個時代環境造成的。這個裡面如果做深入的認識,你就不會覺得奇怪,否則的話,你會奇怪為什麼做老師的會患憂鬱症?我還告訴各位,有一位心理學教授,他不單單患憂鬱,還躁鬱,他本來是教心理學的,他在課堂上面跟學生講課,講心理學頭頭是道,可是回到家裡自己是一塌糊塗;我問他「你為什麼這個樣?」他說「我在學校教學生,我不這麼教,誰還請我當心理教授?」那我就跟他講一句笑話,我說你既然當心理教授,那你回到家裡面,把你的那些憂鬱、躁鬱都擺在面對全家的人,怎行?我說「你太太可以不認你這個丈夫,你爸爸媽媽可以不認你這個兒子,那你的兒女可以不認你這個父親!你在學校教學生,講得頭頭是道,回到家裡面完全兩回事!」這個就是什麼?這個叫做「雙重的這種心性」,這不是人格問題,是心性問題!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通常我們跟一般人是一樣,也是眼耳鼻舌身意,關係到色聲香味觸法,都一樣沒有差別,問題是在哪裡?問題是在那個五蘊的調理,因為五蘊就是那個“我”,就是那個“心”!前面六根、六塵是完全一樣的,絕不是出家後就不一樣了,如果做深入的認識,有修養,那也是因為那個五蘊調理的關係!你是一個世俗人,他也會有五蘊的調理,只是他的那些方法,那種強烈的自我意識不同,因為他少了佛陀的道理方法,為什麼我一直強調,「我們要學佛、不要學人」,學人,就以我這個老和尚來講好了,你們千萬不要學這個人,學這個人沒有用的,我跟你講,你學我這個人,「千佛山的方丈也不會讓你幹」!這是往高處說,要往低處說呢?你學我這個人,「你不可能學得跟我一樣」,就是學得跟我一樣,假使我不成道,那你就跟著倒霉了!而學佛也不是學悉達多太子,是學釋迦牟尼佛,可是我們太多人學佛,就好像什麼?「動不動就八相成道」!往往遇著這種人,我就會說:「你就趕快自殺,死了以後,去找一個做國王的做他的兒子,你先要成為太子」!「而你如果真有這個能耐,你也已經成道了,你根本什麼都不要學了」!我還看到有很多寺院裡,掛著那個“八相成道”,還叫人家都去看,頭一個,「我沒有機會成太子,對不對」?一看到那個,就不可能嘛,你即是總統的兒子,也不是太子!即使是太子,他有沒有機會去接觸佛法?所以“八相成道”,那不是看一看就可以照著做就完成的。我以前常說的一句話,現在我們學佛的人都比釋迦牟尼佛聰明,為什麼?看一部經或者修一個什麼法門就成道了,多聰明?釋迦牟尼佛真的很笨?你看他做悉達多太子的時候,他的父親為了教育他,請二十七位家教,不同的專業來教他,那出家以後呢?參訪多少善知識?蒐集了多少的知識經驗?可是最後還在雪山苦行六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