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中)

十多年以前,台灣很多年輕男女有一股出家潮,我所知道的,有的原來參加聯考考大學,一定要國立大學,要完成第一志願,因為出家潮成為一種誘因,他才唸了一兩年,結果不唸了,就來出家。在那時什麼歌星、小明星哪,只要在社會上小有名氣,在學校成績很好,這些少男少女就去出家了,所以那時在台灣鬧得天翻地覆。有的家長非常痛恨,恨什麼?他的兒女盲從地出家!就是那一個時候的出家潮,那種風氣。可是這些人呢?過了不久的時間,慢慢一個一個都還俗了,作父母的為什麼很痛心?他的孩子當初考大學、要考第一志願、要考國立大學,那一份熱忱到哪裡去了?為什麼到寺院參加一些什麼活動,就願意放棄一切而出家?他想不通…難道你從小學到國中到高中,準備參加大學,進入到大學,「這麼長的時間不如你到寺院裡去參加一些活動,就改變了你原來所有的想法?」在那時就有很多年輕人盲從的出家,所以那一段時間,每一年出家的也多,而還俗的也多,就是因為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出家!認不清楚出家幹什麼!其實有時候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如果你想出家,必須要建立你的願,什麼願?「為什麼要出家?我出家以後幹什麼?我將來在出家的道路上想做什麼?」如果沒有一份願心,只是說「出了家再說」,那最後呢?一旦走進這個門啊,後悔莫及!

     我那時寫了篇文章,就是出家風潮最厲害的時候,因為我蒐集一些資料,那時那麼多人出家,在別的道場,出家以後八百塊錢的單錢,當第一次發給他八百塊錢單錢,沒有發這單錢之前,他沒想到「我出家了還需要用錢」,一旦出家了發給他八百塊單錢的時候,他就在想「這八百塊能幹什麼」?「我連寫信,買信封、信紙、郵票都不夠」?第一個就考驗他!我們的道場,常住每一個人的日用品,可以說牙膏、牙刷、毛巾、肥皂、洗潔精都有,包括衛生紙;其它道場有的不是這麼做,八百塊錢去處理你自己的問題。那過去,尤其過慣了少爺小姐生活的人,拿了這八百塊,他只有流眼淚了,最後只有打電話找家裡寄錢,這是頭一個反應;第二個反應呢?開頭出家了,參加早課,天還沒亮就起來,蠻有新鮮感,參加晚課還可以普度眾生,跟那些非人結緣,「喔!功德無量」;結果不要很久,天天都要那麼早起來,天天都是唸那些、唱那些,經過一段時間就煩了;自問「出家就是做這些嗎」?第三個階段受戒,受戒完了回寺,寺院裡都要做佛事,收的錢個人不可能擁有,都是交給寺院,有很多人出家以後,把它當職業的想法,「喔!出家趕經懺,很好賺」,我聽說一個出家的在外面趕經懺,一個月可以拿到八萬到十萬塊,就把它當成出家後一種職業的生活方式。那時這些年輕人出家了,要去趕經懺,如果只是在寺院裡做經懺還好,要出去面對棺材、死屍,就恐怖了,「我出家搞這些幹什麼」?第四個現象,出家以後,原來自認「我可以苦行啊、我可以閉關啊、我可以閱藏啊」,好像可以照自己的意思來修行辦道,「反正我在寺院裡面,煮飯有人煮,到時候打板我吃飯,什麼工作我都不要做,我就專門修行辦道」?這都是他們的理想,最後都是失望!

     我那時寫了有十幾條,都是出家之前他們沒有想到的,所以出家快、還俗也很快,因為他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要出家?出家幹什麼?在這漫長的歲月應該怎麼過日子?尤其成為常住,幾乎都是為佛寺在那裡忙,想得到不管是道理方法、知識經驗的蒐集,以及修行辦道的一種精進,好像都沒有機會?所以也有的出家了不好意思還俗,就找一個所謂的同參道友,到大樓裡買一個套房,兩個人就在那個地方,說的不好聽一點,出家做為宅男或宅女,沒有收入怎麼辦?他住的地方有一部電話,跟專門趕經懺的聯絡,一個電話來,背著香袋就出門了,生活不愁;那平常沒有事呢?我可以告訴各位:「很悲哀」,平常晚上衣服一換,就化妝成一個普通人,一樣的逛百貨公司,上餐館,去看電影,一樣的去幹什麼…,現在台灣這種人很多!他若不是因為一時衝動而出家的話,他在社會上還可以達到某一些理想志業,譬如做一個老師、醫生或從事某一個行業,都可發揮自己的事業;結果因為一時感情用事出家了,想還俗又不好意思,對父母不好交代,對同學朋友又沒有臉見他們,最後就變成僧伽團體裡的一個異類!

     我談這一些,重點是在我們人的生死問題!生,是生命的這一期生死,什麼叫做「一期生死」?從你生下來到死之前,這幾十年加起來叫做一期生死。一期生死中間,究竟你能活多久?沒有把握!如果不去學習一些佛陀的道理方法,你就沒有辦法瞭解,人是帶著業來的、會受各種苦報,我們看看,在家學佛的,每一天唸佛啊、誦經啊、做功德啊,只要自己身體不好,或者常遇到一些不好的事,就想「我這麼發心學佛,為什麼還有這些問題」?如果自己有兒女,譬如他的兒女非常乖巧非常好,一旦死了一個,他就更認為「這個佛幹什麼?都不保佑我,我這麼發心這麼認真,我那麼好的兒女還會死掉?!」就會變成埋怨了。

    談慈悲喜捨,千萬不要把慈悲喜捨放在自己身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付出,不是擁有,付出必須要有修養功德。慈、是要拔除別人的痛苦,悲、是要給予別人利樂,喜、可以說是心甘情願的做,捨、就是以慈悲為基礎,要歡歡喜喜心甘情願的去付出,才叫慈悲喜捨,把握這個重點。還有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還有“無量慈悲喜捨”,要知道這些階段,尤其到達什麼樣的境界?你能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就關係到修養功德!這些重點要把握,只是解釋名詞沒有用。

  剛剛談的是一些道理方法,真正一個學佛的人,要想慈悲喜捨,從修養上能成就功德,究竟要怎麼著手?我曾經用這種方式說過,「要想為眾生行大慈大悲,就必須自己要先受苦受難」!為什麼要為別人付出,以大慈大悲這一份心,自己要先去承受這些痛苦?這就是告訴我們,修養中如果自己不曾體會到那些悲苦的話,就不知道眾生的苦究竟怎麼樣!常常很多在家居士來問我,問我一些什麼?其實都不是佛法,都是生病啊、身體都不好啊、家裡面運氣不好啊…都是一些切身問題,就有一些學佛的人會提醒我說,「老師父啊,你是一位老師父,你應該弘法啊,講經說法,你盡跟人家搞這些個人的問題」…聽他說好像蠻有道理對不對?我就跟他下了一個評語,我說「你錯了!拔苦,拔什麼苦?先從切身的苦,慢慢擴散到跟人與事關係的苦,你如果都沒體會過,你怎能幫人家化解?那要慈什麼?又怎能完成大慈?說不定你被人家騙了,還認為自己在做善事!我們看媒體播報最近有什麼毒奶粉,一些詐騙集團就打電話給這些麵包店,關係到什麼奶粉、奶精的這些產品:「我現在要檢舉你,你們用什麼毒奶粉、毒奶精」,就找人家敲詐十萬二十萬,那真有人心甘情願拿出十萬二十萬去給人家,如果你的產品真正有問題,你算一算帳,被人家敲詐十萬二十萬,這一些產品所得到的利潤,有沒有這麼多?因為他敲詐的都是一些麵包店,你的利潤有多少?你就乾脆公開,「這些我全部毀掉,我重新做」,那是因為不知道內情而被人家勒索。真的你要想大慈大悲付出,一定要受苦受難,自己沒有體會過,根本沒有辦法達到大慈大悲。你們看觀音菩薩的這個十九個字裡面,「大慈大悲」後面說什麼?要大慈大悲就要能「救苦救難」,要救苦救難就必須要體會“苦”跟“難”,如果本身不能體會什麼是“苦”、什麼是“難”,就好像一般在家居士找我,個人問題、家庭問題,甚至還有人埋怨「你是老法師,不應該做這些事」,「應該去講經說法」…想一想,個人的切身問題就是苦,幫他化解苦不就是“慈”嗎?

  我們常常對釋迦牟尼佛很陌生、誤解,甚至造成毀謗,自己還不知道,譬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了」,我敢說你們都會有這種想法,「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了、成佛了,對不對」?我再說一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了,也就是成佛了」,贊成的舉手?不贊成的舉手?你們這叫做鄉愿!究竟成佛了沒有?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頓然大悟,並不就是完成了無上正等正覺,那時候只是說他已經徹悟了,並沒有完成他的佛的果位,也就是說在覺悟的道上,他已經真的發現了什麼;可是很多人認為「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就成佛了」!我通常回答這些人,我說「他不是在菩提樹下成佛了」,我說「他本來就是佛」,這些話人家聽得進去,如果我說「他根本沒有成佛」,我告訴你們「人家會把我打死」!為什麼?「你簡直是謗佛」!什麼叫「成羅漢、成菩薩、成佛」?要證得果位!什麼是“證得果位”啊?要般涅槃,而且是無餘涅槃!還有這個臭皮囊在,肚子餓了還是要吃,衣食住行還是離不開,都不是「你是佛了」!可是,有“等覺”的這一種修養,就是等於佛菩薩的修養,不能說他就證得了佛菩薩的果位;這種觀念要建立,否則自己講一些,人家懂得的人在笑你,你還不知道為什麼。

        釋迦牟尼佛教化的道理方法,從聲聞乘到菩薩乘,都是過程,慢慢慢慢由小而大,由低而高,由淺而深,在說法四十九年中間,他也是在不斷的修養提昇,就好像我這個老和尚,被外面說:「那個老和尚什麼修養?脾氣還是那麼大?動不動就罵人」!甚至於還有弟子們在外面去受戒,經過很多戒壇,那些得戒和尚那些……「你跟你們師父受得了嗎 ?來我這裡!」…甚至於還開出條件,「你來,我讓你當什麼」、「我還買一部車給你代步」、「我一個月給你多少單錢」…,那我們就可以去想像,所謂的「老和尚」究竟做了什麼?他真正自己對生死有多少把握?在他的生命過程中間,有多少修養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