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六道的認識

欲界、色界、無界合稱為三界。

欲界有六道眾生,欲,希求的意思;界,是範圍。生活在欲界的眾生,具有情欲、色欲、食欲、婬欲等情感的需求,充滿了欲望,自地獄、鬼、畜生、阿修羅、人以至六欲天,男女相參在一起,多諸樂欲,是貪欲熾盛的世界,故稱欲界。

色界有四禪諸天,是有形色的物質環境,和可見可聞的體相世界;位於欲界的上面,已離食和婬的貪欲,無有女形,亦無欲染,悉皆化生之眾生。但於情識分別,仍屬有情眾生,具有身體、宮殿等物質的實有,唯係精緻美妙之類;住在色界的眾生,多以禪定修養的深淺粗細而分,依四禪十六天或十八天為境界的差異,故稱色界。

無色界有四無色的世界,乃無形無色,無身體,亦無宮殿等物質,但以心識(指思想、意念、智慧等)住於禪定之境。於此無有質礙的世界,其方所無固定之相,唯依果報的勝義,僅取功德福樂,故處於色界之上,自空處天以至非非想處天,但有受、想、行、識之心,而無形質之相,故稱無色界。

三界六道的眾生世界,流轉遷化,回復交替;業力是動力,癡迷而生染著,沉淪生死海。六道輪迴,上三處是天、阿修羅、人,下三道處是畜生、鬼、地獄;上三處從善業而輪迴,下三處從惡業而交替;喜作樂受,惡作苦受,隨業受報,無分高下,業因受果,依業力的強弱而有先後。茲分別述說六道的現象:

天道,包括欲界六欲天,以及色界、無色界的諸天。天的依附處,一分在須彌山,一分在蒼穹虛空。天道眾生,身有光明,果報殊勝,清淨安樂,無為自在,乃關係根本和熏習的差異,而有層級的不同:如清淨天,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行者,斷無明惑,除煩惱障,清淨無垢,已入預流果以上者所住的地方。如第一義天,是三乘聖果,常住不變之處所,亦為諸佛如來未立願世界者,所證涅槃之境地,具無生、無病、不老、不死之特性。(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二)

欲界天的特徵是有飲食、名利、婬欲、睡眠等實際行為,業習所至,多計較,常執著,依無始以來所形成的根器,表現智愚差異的自我意識行為者。欲界有六欲天:

1、四天王天,為帝釋天王的外將,位於須彌山腰,山有四頭,四天王各居一處,各護持一天下,為六欲天第一天處。東方為持國天王,南方為增長天王,西方為廣目天王,北方為多聞天王。

2、忉利天,位於須彌山頂,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因此,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為六欲天第二天處。須彌山頂,四方有大山,各方分別有一洲天下: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

3、夜摩天,意為時分或善分,為善知時故,受五欲之樂而及時稱意,為六欲天第三天處。

4、兜率天,意為知足、妙足、喜足等,有內、外院之分;內院為彌勒菩薩的淨土,常住補處菩薩,尤以弘願生生世世,來去娑界世間的七眾佛弟子,證得七地以上果位者,悉為釋迦如來所安立的最後住處。外院天處,為佛弟子但修福德,以及持戒莊嚴者,是樂受福報之處;此天依空而居,人間四百年為是處的一晝夜,天眾壽命為四千歲。

5、樂變化天,於五欲之念,以通力自在,化作妙樂而樂,亦即所謂愛樂變化男女之意;隨緣隨境,自得其樂,無分別、不計量、不固執、任性自在。

6、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天之主,乃欲界違害正法之魔王,是四魔中的天魔;是釋迦牟尼佛成道之時,化現來試,使之障礙成道,即是此天魔所作為。

欲界、色界、無色界等天,於心識作用是有其層次的;雖然,其心與識,同樣不出籌量和了別的範疇,但仍依於「業、轉化、現實、修養、功德」的不同,而有差異。如:欲界天多以人的本體性,加上後天的色塵緣境,影響所至;由是於貪瞋癡等不同的欲念,而發起強烈的分別心,執著於自我成為利樂的欲求,而且是必須得到實質的滿足。而色界天基於欲界既成的習氣,雖然心識作用提昇,仍然存在於形色的求得滿足;因此,於貪瞋癡等的心識作用,往往在意講求身形、住處、物質等精妙美好;是以,形色的欲求,計著於感官的滿足。然無色界天的心識作用,在乎意念的滿足,亦即意念所及:於方所不定,無有形色,不刻意,但隨緣而且自在,        更不會造成染著之事。(參閱白雲老禪師著《生命的最後》63至65頁)

總之,天道眾生,依福德因緣而受果報,也就是未生天道之前,積福功德太多,故能得此天道福樂的享報。不過,享受福樂是有限的,如果福報已盡,則仍須隨其他未報之業,前往各類承受果報。所以福報之時,切勿放逸,尤其不可得意而忘了業識中其他尚存之業。

人道眾生,其自我強烈分別、固執計量。以具五戒十善之因,修善道,行下品身語妙行者,當趣生人道。人的特質,依業性來說,善性受樂果,惡性受苦果,善惡不辨者有苦有樂;依此,而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律法。人道眾生的差別,涉及貪、瞋、癡、慢、見等的欲念,分別欲處、色處、無色處境地的高低;又因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順逆情識所引發的作用差別,相斷生起業作因的效力亦有不同,而形成業作果受的憑藉,是人道眾生的相和用的緣力現象。

《業報差別經》說:人身難得,正法難聞,今人身已得,復聞正法;不聞正法。便纏世見,寧知三世,六趣輪迴。人,因無始以來所作諸業,於今世中從業的因,而受苦、樂、不苦不樂的果;同時,無始以來,亦具所修菩提道,於今世中從道的因,住欲界,修少欲而淡欲,藉佛法的修養而離欲;以至從欲界散地,提升至色界、無色界之定地,甚至超脫三界,入達聲聞、緣覺、菩薩、佛陀等聖果位。所以,人道是修行佛法最好的世界;但因貪欲所至,追求無度,因而諸苦叢生,所謂欲為苦本,愛為欲根,人迷惑於色塵緣境,以至造業障道而不得出離。

 阿修羅道,梵語阿修羅,其義有:1、無端,指容貌醜陋,相不端正。2、無酒,受果報之時,無酒可飲。3、非天,乃八部眾類,似天非天。阿修羅由於前世持戒,好勝布施;於下品十善業所感報,故心念多諂慢,少了忍波羅蜜的行法。又因持戒與布施功德,故能於非天境地,享有七寶所成的宮殿;但不修忍法,故感報相醜、意惡,心慢、好勝之果。《起世經》謂:「具十種業,得阿修羅報:一、身行微惡。二、口行微惡。三、意行微惡。四、起於憍慢。五、起於我慢。六、增上慢。七、起於大慢。八、起於邪慢。九、起於慢慢。十、迴諸善根向阿修羅趣。」

鬼道,梵語薜荔多,譯作餽鬼,為不得飲食,苦於飢餓故。鬼有無財、少財、多財之分,具福德者,多屬山林、坟塚、廟堂供居者。下劣者,多居不淨處,常受三塗刀杖之苦者。趣向鬼道的眾生,幾乎都是惡行所造成,畢生沉淪於慳貪、謀利、陰險等增上行為;於身、於語、於意,表裡全然不同,毫無利他之心,終日無有些許善意,全然利己損他,視良心如糞物,棄道德如垃圾。又仇恨心不息,憎惡心不止,貪欲慳悋,死後多趣鬼道。後次,貪著酒肉,偏好五辛,遇事乞求惡人,仰賴邪異外道師者,死後往生鬼道,承受諸事求不得的憂悲苦惱。 

畜生道,凡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以及空中飛翔,水裡浮游、陸地行走等類,或畜養,或傍生,皆屬畜生道眾生。畜生種類,循其業因,所受果報不同,有貴賤,有醜好。如龍驥麟鳳、孔雀鸚鵡、鴙鵍畫眉等,及諸為人豢養的寵物,皆屬貴為好的。如豺狼虎豹、猿猴蚖隼、蛇蝎毒蟲等,及諸令人恐懼怖畏之類,皆屬賤為醜的。畜生遍滿人間,以惡臭污穢環境居多;有的活躍於山野林間,有的藏身水域崖穴,或群居,或雜處。一生中,為食鬥爭,弱肉強食,兇殘懼疑,難有安寧日。

《辯意經》說:有五事投畜生道。1、犯戒私竊:盜僧伽物,凡資財不予而取得者。2、負債不還:背負債務,貪圖供養而不守份者。3、殺傷他命:殘殺傷害,不論禽獸蟲蟻等生物。4、不受經法:毀佛謗法,邪知邪見邪行任性者。5、齋供不淨:藉佛法緣,不當不淨有損功德者。

地獄道,梵語捺洛迦,指地下之獄,意謂不樂、可厭、苦處、極苦之地。乃惡業罪重的眾生,所趣之道,是輪迴六道中最苦之一途。是極苦輪流,諸刑罰加身,尤以阿鼻地獄,苦受無間,如火如荼,煎逼熬鍊,非文字語言所能形容於萬一。如殺父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從不懺悔者,於阿鼻地獄受極苦之報。凡酷毒無慈悲心,不孝父母,謗佛毀法,欺誑僧伽,侮辱六親,輕慢師長者,以惡口詛咒,兩舌是非,妄言陰詐,綺語誘惑而造成嚴重傷害者,當受地獄之苦。而凡身口意及心念所起貪瞋癡等行為,或諂曲,或嫉妒,或瞞騙,或邪命,或強求,造成滿足自己,傷害他人而成怨結者,亦當受地獄之苦。

所以三界遷流,業是動力;貪瞋癡行,欲是根本。因此,學習佛法,可以幫助我們轉迷為覺,轉業為道,離苦得樂,無論過去、現在、未來所得利益,遠超越父母與親族;所謂常隨佛學,佛亦常隨,相互不捨,必然饒益無窮。但是,佛法是以世法為基礎,當問題來時,不是尋找答案,而是藉佛陀的道理和方法,化解問題,直到問題消失,才是出離(突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