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探秘

十二分教

    佛經藏中有所謂的十二部經教,這個是知識,我們讀經不可不知,先要瞭解什麼是十二部經?在佛教裡面,常說到「十二經教」、「十二分教」、「十二部經」,都是同一所指,並不是十二本獨立的經,而是指佛陀講的道理方法,經佛陀弟子及後人結集之後,依經的形式、經的內容及經的體裁來整理,可歸納為十二大類,稱十二大部;後人編了一個口訣很好記:「長行重頌兼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議論共成十二部」。下面我們就依口訣的順序,參照本經或以佛經為例證,認識一下佛陀法寶的十二經教。

    第一類是“修多羅”,修多羅是梵文,意思是“長行”,它是直說法相,依照義理的長短,不論字數,其實就是一種直述,平鋪直敘的方式,佛經中除了詩句偈語的形式外,一般的體裁可以說都是修多羅;今舉兩則為代表,如: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若諸比丘,心如直絃,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以上皆本經《楞嚴經》之經文。(下面行文,凡言本經者即指《楞嚴經》)

   “修多羅”的譯義是「契經」,指“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是契合佛陀教義之經,不過它還有貫串等的原意在裡面,如以線串花成縵之舉,故以文串連佛意以成經文,謂之“契經”;“修多羅”有時候也直接出現在經題中,像《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即是。

    第二類“祇夜”,譯為“重頌”,是緊接於長行經文之後,以詩句而重宣其義;通常以五字或七字為準,也有四字或六字的,重宣長行之文義,謂之“重頌”,像《大乘妙法蓮華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等都是每卷修多羅之後即附有重頌的經典。好比:

「佛陀復以偈言: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眾幻滅處無,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這是《圓覺經》首篇文殊師利菩薩問品中的重頌。

    本經中也有重頌出現的體裁,如卷五:

「『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摩,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明,歎未曾有!

    修多羅之後接著就是重頌,這段經文也是《楞嚴經》中相當重要的法要,經中分明說是“祇夜伽陀”;所謂“祇夜伽陀”,即雖是祇夜卻有伽陀的妙用,所謂「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摩,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可見其法義真乃解脫的法寶。(伽陀之釋義在文後四)

  三是“和伽羅那”,譯義是“授記”,是佛為三乘六趣九道之眾生,預為未來成佛之授記,或是像《思益梵天經》中燃燈佛為釋迦牟尼佛(前身)、《妙法蓮華經》中佛陀為眾弟子授記等之文字;《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中記載佛陀對虛空藏菩薩的授記及對學方廣大乘佛法者的授記如下:

「爾時佛告虛空藏菩薩言:善男子!汝與如來同解法相,一切境界無障無礙。善男子!未來有劫,名曰清淨,國名快樂;彼國悉以諸大菩薩論議大乘,初不聞二乘之名,況餘惡道。汝於此劫,當得作佛,號曰清淨莊嚴佛,如來應供正徧知。他方大方,皆往詣彼,聽受大乘大通方廣。是故一切眾生,若聞虛空藏菩薩名者,禮拜供養,皆得生彼快樂世界。若有眾生,求於大乘,未得無生,受持是經。當知是人,不過十佛,便得授記。」

「若有持此大乘經典,一字一句乃至一偈,永脫諸苦難,終不墮惡道,得到安樂處。於後惡世時,若得是經者,我皆與授記,究竟成佛道。」

    本經中敘述授記的因緣事例並不全,有一則觀世音菩薩的自述如下: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為第一。世尊!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徧十方界。」

  四是“伽陀”,譯義為“孤起”,有別於“重頌”附於經文後重頌之偈句,大多為四句一偈,不過也不一定,這類偈語多含解脫的法要,《華嚴經》云「譬如伽陀藥,消滅一切毒」,是以含有解脫法要的偈句即可謂之“妙伽陀”。我們這一世代學佛人很有福報,“伽陀”普遍含藏於經文之中,幾乎開卷就有,得來容易,《金剛經》裡就有好多,如果幸運遇到一句適合自己的,受用無盡。像佛陀在因地修行時,就曾為「諸法無常,是生滅法」,捨身肉骨血於羅剎,才求得「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下半偈。本經中的伽陀形式雖不多,但類似伽陀的警策法語卻多不勝舉,好比:

1.     令汝流轉,心目為咎。

2.     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3.     如來之身,名正徧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

4.     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5.     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6.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7.     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

     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8.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9.     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

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10.    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11.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

     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12.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

13.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

14.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15.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16.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   

17.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

18.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

19.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

20.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五是“優陀那”,意思是“無問而自說”;無問而自說於經之內容是佛陀以大智慧觀察眾生的根機,應機需要,不問而主動宣說的。根據經典告訴我們,佛陀從不主動說法,佛陀說法皆依因緣而起,以免外道謗佛,以為佛陀愛表現,修養不夠圓滿;可是為什麼佛陀有無問而自說的經典傳世?原來佛陀是特別為救度娑婆界五濁惡世苦難的眾生而說的,其實屬於“優陀那”的經很少,其中一部普為大眾所熟悉的《佛說阿彌陀經》即是。《佛說阿彌陀經》裡面佛陀給我們介紹了一個純淨優越、美好至極、無以比擬的佛國淨土,娑婆世界苦難的眾生若是嚮往該土,只要依教如法修行都可以承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極樂世界。事實上佛說此經有其因緣,乃是應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的妻子韋提希夫人的請求而說的,韋提希正逢人生最苦難的關卡,遭逢劇變,親生兒欲弒父篡位,囚父於死牢,為防母營救,亦囚母於囹圄,韋提希是虔誠的三寶弟子,乃禱於佛陀,透過這一因緣,佛陀將西方極樂世界介紹給了娑婆世界的苦難眾生。佛陀應機說法,於成佛之路介紹了八萬四千法門,往生西方淨土法門是其一,但是必依四十八願而修;自宋朝永明延壽禪師以來,尤其現代,許多大德都提倡“禪淨雙修”,其實永明延壽法師最後的選擇是棄禪而修淨,並沒弘揚傳承的法眼宗,更沒提倡過禪淨雙修,他只是說「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那是一個通達悟道成就者的境界,然而今世人誤解,來個不明其妙的“禪淨雙修”,唯獨先師雲公老禪師看出蹊蹺,為挽禪宗狂瀾於既倒,提出「禪淨絕對不能雙修」,告誡禪、淨法門的宗旨迥異,豈能雙修?因為禪宗接引上機,倡絕對之「無」──般若空義,「無智亦無得」,是一種唯心淨土;淨宗則倡絕對之「有」,承佛願力,三根普被,往生極樂,何能混同並修?因為禪是講究明心見性的,既已明究心地──心淨即佛土淨,把持得住了,那是自由自在身,想去哪就去哪,任何佛國都無礙了,何勞彌陀來接引?倡禪淨雙修,於法理要旨上是相矛盾衝突的,說得難聽一點,還有點帶投機取巧的嫌疑,難道認為「打坐兼念佛」就是禪淨雙修嗎?這想必是先賢所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