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402期2024年09月
雲語書摘 五蘊的內涵與修養 (中)
那有修養沒修養怎麼看?就是決定於五蘊的受、想。感受如果不好,通常想、行、識一剎那間完成,立刻就形成一個結果;也就是說,你沒有思考的空間,你會身不由己地用一句話或者是一個動作反射回去.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401期2024年08月
雲語書摘 五蘊的內涵與修養 (上)
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99期2024年06月
以佛法的理念認識「心」(下)--從心的運作與能所關係看輪迴出離之要
世間的人與事,涉及到應該與不應該的時候,最主要的關鍵是有所計較和執著了;像是「煩惱」,如果不計較,不執著,煩惱便不會發生,則「煩惱」便成「空」相,心念常住清明,生命的時空裡,那會有不自在的道理。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98期2024年05月
以佛法的理念認識「心」(上)--從心的運作與能所關係看輪迴出離之要
「也就是說,『我』的運作,源於心的力量,意的效率,識的成果,而肯定不同的價值,說明相互的關係,完成次第的功德。這樣,便是所謂的心。」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97期2024年04月
雲語書摘 【讀佛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下)
復有四業,能令眾生得無色天報:一者過一切色想,滅有對想等,入於空處定。二者過一切空處定,入識處定。三者過一切識處定,入無所有處定。四者過無所有處定,入非想非非想定。以是四業,得無色天報。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96期2024年03月
雲語書摘 【讀佛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上)
眾生被自己造作的業綑綁住了,繫屬於業,依於業的性質去輪迴受報,必須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依其造作的業,隨業性流轉,可分上、中、下三等差別。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95期2024年1、2月合刊
雲語書摘 禪宗千佛山宗風特色
清淨、莊嚴、淡泊是千佛山叢林的道風標的。
謙虛、禮讓、共識是千佛山行者的實踐內涵。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94期2023年12月
雲語書摘 尋心與究心(下)
「禪,運用思想而通達理論上的經驗;發揮智慧而完成事實上的篤行;是一種從心性上著手的上乘功夫,它可以使行者脫胎換骨。」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93期2023年11月
雲語書摘 尋心與究心(上)
「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92期2023年10月
雲語書摘 〈禪行者〉的教育與成就
「道上的隨和容易做到,生活上的隨和則不容易做到。」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91期2023年09月
雲語書摘 捕風捉影尋禪
*禪行者不是別人,更不是偶像,而是一個道地的、可靠的、可信的……自己!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90期2023年08月
佛經研讀 《大乘三聚懺悔經》(下)
大乘菩薩行者最重視功德之迴向,通常是所有修行之末,功德要迴向;如普賢菩薩十大願最後一願即是「普皆迴向」.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89期2023年07月
佛經研讀 《大乘三聚懺悔經》(中下)
所謂隨喜功德,是要隨順他人的善行、成就和功德,心生歡喜並稱揚讚歎;當我們和別人的善心、善行相應時,撓場感應,為此也是在成就自己的善心善行.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88期2023年06月
佛經研讀 《大乘三聚懺悔經》(中)
乘是乘載之意,指一人乘載與乘載多人之別,不是比較之詞,切莫起心分別,誰大誰小,就成了謗佛、謗法、謗僧之念,非正信正念。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87期2023年05月
佛經研讀 《大乘三聚懺悔經》(上)
所謂大乘三聚,即大乘三聚淨戒的內涵;威儀的行持,涵蓋攝善法戒、攝律儀戒及饒益有情戒三者的精神,有謂「一戒三聚」者是。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86期2023年04月
雲語書摘 聞法,溫故而知新
老禪師解個公案:有位禪師在看經,有人問他:「您是位禪師,已經灑脫自在了,為什麼還需要看經呢?」禪師回答他:「我不是在看經,我是在遮眼。」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85期2023年03月
雲語書摘 雲公上人《大般若經要解》摘錄 安忍而住於道說
安忍而住於道,「安」是穩當,「忍」是指六波羅蜜所談的忍波羅蜜;「住於道」是談如何將身口意行為定位於道之上,不作業、不造業,這就是「安忍而住於道」的意思。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84期2023年1、2月合刊
雲語書摘 禪,覺觀的條件
靜慮進入到某一程度時,會產生各類現象,有的見光、有的聞聲、有的見影,都以為自己修持有功,佛菩薩來給自己灌頂了;此屬有所得之心,基本上意念是不清淨的,也與《般若經》究竟空義的旨趣相違。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83期2022年12月
雲語書摘 佛門清規認知(四)
第二部是《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本經收藏於《龍藏》中,是部不可思議的經典,得閱者要有莫大的因緣,佛陀特令羅睺羅受持守護。末世能受持者,亦為諸佛菩薩之所護念。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82期2022年11月
雲語書摘 佛門清規認知(三)
彼佛滅後,有諸比丘於山澤中修行佛法,具阿練若十二頭陀,堅持禁戒如人護眼;因是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