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93期2023年11月
雲語書摘 尋心與究心(上)
「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92期2023年10月
雲語書摘 〈禪行者〉的教育與成就
「道上的隨和容易做到,生活上的隨和則不容易做到。」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91期2023年09月
雲語書摘 捕風捉影尋禪
*禪行者不是別人,更不是偶像,而是一個道地的、可靠的、可信的……自己!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90期2023年08月
佛經研讀 《大乘三聚懺悔經》(下)
大乘菩薩行者最重視功德之迴向,通常是所有修行之末,功德要迴向;如普賢菩薩十大願最後一願即是「普皆迴向」.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89期2023年07月
佛經研讀 《大乘三聚懺悔經》(中下)
所謂隨喜功德,是要隨順他人的善行、成就和功德,心生歡喜並稱揚讚歎;當我們和別人的善心、善行相應時,撓場感應,為此也是在成就自己的善心善行.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88期2023年06月
佛經研讀 《大乘三聚懺悔經》(中)
乘是乘載之意,指一人乘載與乘載多人之別,不是比較之詞,切莫起心分別,誰大誰小,就成了謗佛、謗法、謗僧之念,非正信正念。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87期2023年05月
佛經研讀 《大乘三聚懺悔經》(上)
所謂大乘三聚,即大乘三聚淨戒的內涵;威儀的行持,涵蓋攝善法戒、攝律儀戒及饒益有情戒三者的精神,有謂「一戒三聚」者是。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86期2023年04月
雲語書摘 聞法,溫故而知新
老禪師解個公案:有位禪師在看經,有人問他:「您是位禪師,已經灑脫自在了,為什麼還需要看經呢?」禪師回答他:「我不是在看經,我是在遮眼。」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85期2023年03月
雲語書摘 雲公上人《大般若經要解》摘錄 安忍而住於道說
安忍而住於道,「安」是穩當,「忍」是指六波羅蜜所談的忍波羅蜜;「住於道」是談如何將身口意行為定位於道之上,不作業、不造業,這就是「安忍而住於道」的意思。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84期2023年1、2月合刊
雲語書摘 禪,覺觀的條件
靜慮進入到某一程度時,會產生各類現象,有的見光、有的聞聲、有的見影,都以為自己修持有功,佛菩薩來給自己灌頂了;此屬有所得之心,基本上意念是不清淨的,也與《般若經》究竟空義的旨趣相違。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83期2022年12月
雲語書摘 佛門清規認知(四)
第二部是《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本經收藏於《龍藏》中,是部不可思議的經典,得閱者要有莫大的因緣,佛陀特令羅睺羅受持守護。末世能受持者,亦為諸佛菩薩之所護念。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82期2022年11月
雲語書摘 佛門清規認知(三)
彼佛滅後,有諸比丘於山澤中修行佛法,具阿練若十二頭陀,堅持禁戒如人護眼;因是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81期2022年10月
雲語書摘 佛門清規認知(二)
以菩薩法的戒律來說,比方《梵網經》提到的十重四十八輕戒,所謂十重除了基本的五戒之外,還有不得說四眾過戒、自贊毀他戒、慳惜加毀戒、瞋心不受悔戒、謗三寶戒等可以看到大乘佛法的精神和中心思想所在。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80期2022年9月
雲語書摘 佛門清規認知(一)
佛門清淨,本無事僧,後因有越逾失當者,佛乃制戒;戒,梵名尸羅,有防非止惡之作用,亦有清涼的意涵,免為三業炎火所焚燒。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79期2022年8月
雲語書摘 安忍而住於道說
人們常說「看開點、看淡些」,這些話任誰都會說,但事情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果真能做到,那才是真正達到「無生」的境界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78期2022年7月
雲語書摘 何謂禪修?
從修行的先決條件“棄惡”開始,說明本體的重要;修行
方法是“思惟修”,說明了其“用”的性質;“靜慮”雖也是種方
法,但以其呈現「外靜內動」的現象來說,就是一種“相”;而“功德叢林”呢?正是「禪修」完成的結果──也就是「境」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77期2022年6月
雲語書摘 再談〈五蘊的調理〉
《文殊佛刹經》云:謙下獲四種功德:1.遠離惡趣,不受駝驢牛馬諸傍生身。2.不被輕毀。3.惡友怨敵不能凌突。4.常為人天恭敬。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76期2022年5月
雲語書摘 建立大乘觀行正確之知見
《心地觀經》云: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75期2022年4月
雲語書摘 禪觀前之認知
因為「禪定是二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何謂二法?二法即相對法,因人而異,無法解脫。所以禪定即使進入九次第定,未到滅盡定,還不能解脫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74期2022年3月
雲語書摘 五蘊的調理
老禪師當時介紹說:「本法門乃是輔助運用思想,發揮智慧的一種方法,適合於任何的宗派,任何的行門。舉凡學佛行者,甚至教外人士,有意修心養性的任何仁者,只要依之修持,詳加揣摩,必能獲取深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