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五蘊的內涵與修養 (上)

雲語書摘 五蘊的內涵與修養 (上) 
/若知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唯識歸之心所有法,在經、論中有的稱五陰、五聚、五眾,名稱不同,指的都是同一個內容。這五蘊是我們人意念運作的一個流程,從心、色相應,色蘊形成,受蘊發起,想蘊運作,行蘊決定,識蘊結果,無時無刻不在伺機而動,除非人在極靜態的睡眠中,否則即使作夢,五蘊的想、行仍然會作用,唯識學上稱之為獨頭意識,因為夢境不需要根塵能所相應,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即是。所以,五蘊作用就是我們的心念,也可以說,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心、意、識的內涵。心、意、識三者,其實是一個整體,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我」,或者說,就是每一個人的「心」。所以佛法中說「五蘊即我」,或者說「五蘊即心」。為什麼又分別說心、意、識呢?這是就心含有各種功能作用而說的。心具有集起的功能,在梵文中,心分別依梵文名稱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比方:汗栗陀是說自性清淨心,質多是慮知心,毘若底是種分別心,末那是集起心。

  心為什麼是一種集起的現象?心的本體原是清淨的,集起是基於執著污染而來,曾經執著污染過的都會留下痕跡,這些痕跡唯識學中把它稱之為「種子」,種子儲存在第八識(如來藏、種子識)中,第八識只有儲存能力,沒有作用能力,作用能力表現在第七識,以第七識的作用能力來講,約分為心、意、識三種,其實這三者是一而三,三而一不可分的,為了深入瞭解,暫時以這種分析的方式去做認識。

  老禪師在《心之路》中介紹說:「心以集起而生本體,以緣慮而起作用,以了別而顯現象;也就是說,『我』的運作,源於心的力量,意的效率,識的成果,而肯定不同的價值,說明相互的關係,完成次第的功德。」心意識就是「心」的整體運作,當根與塵打交道時,色塵轉為法塵,「我」進一步參與,心色相應,法塵轉為色法,心法也就同時完成,這心法的內容,就是五蘊的色、受、想、行、識,五蘊的作用非常快,而修行人便是在五蘊的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若間隔愈大,修養也將愈好。

  佛陀在《金剛經》裡面告訴我們,修行菩薩法,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度化一切四生九有的眾生,但是心念裡面,要無一眾生可滅度者。行菩薩法布施的時候,要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並且佛陀用勸勉的方式說:「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就像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的虛空一樣,福德無邊無際;後面佛陀並且加了一句說:「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說明了學菩薩法的人,應該如何降伏這一顆遷流不息、念念不住的心。下面先以圖表的方式,介紹一下「心的內涵」;因為這個心念,是一切萬法的根本。

  佛陀在經裡面曾說:「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而成體」,又說:「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又說:「眾生為相縛,及為麤重縛」,又說:「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為識其端倪,且以圖解的方式來瞭解一下,我們那個心跟外面打交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請先看圖表一:

 

 

  這是根、塵——能、所相應作用解析圖表,「根」具作用之能力,「所」是指「根」相應之塵境;根的下面分別有眼、耳、鼻、舌、身五根及意根,意根相連於其他五根,因為意根有意識(第六識),意根加入,才具眼見、耳聽、鼻嗅、舌嚐、身觸之能,能明辨眼、耳、鼻、舌、身所對之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之內容,如果意根不加入,那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都不能成為法塵,此時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不覺,嚐而無味,觸而無感;所以意根要具足,五根方具足。意根是浮游根也是變化根,不論一根、多根或五根同時作用,它都清清楚楚,不會混淆,這種作用現象,就是「根塵相應」,或叫「能所相應」。

  意識下方,標出心法,法塵的下方,標出色法。心法、色法之間有雙箭頭線相連,這表示根與塵相應後,「心法」動了,法塵就成了色法,這叫「心色相應」,而且具回互迭生作用。

  舉個例子:眼前所見之物都是色塵,比方有書報、雜誌、經書、椅子、水、電話、電燈、電扇等等所見之物——皆法塵,叫得出它們的名字、知道它們的用途,所以都是法塵;如果現前電話響起(色法),聽到後知道要接聽(心法),接著有動作,此「心色相應」之後,接著便是回互迭生起作用──如對話。 

再看圖二:

  根塵相應之後,只要識心相應於法塵(心色相應),法塵即成色法(緣境),色蘊生起,受、想、行、識隨之而動,五蘊一氣呵成。請看圖二最下排:

  心法五蘊──色、受、想、行、識與心(我)之間是等號相連,表示這三者實是同一物。

  色受想行識五個流程作用非常迅速,成於刹那之刹那,《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中說:「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個生滅」。

  雲公老禪師在《心之路》〈心經廣論〉提到:「五蘊的一次變化過程,即是一個意念的生滅現象。」所以五蘊的調理是掌握生死輪迴及轉業成道的關鍵所在!

  再舉生活中一小例子說明:比方有人在叫你,而你此時正處在鬧彆扭、身心失調的狀態上,箭拔弩張,蓄勢待發,這時候,你的五蘊也許就會產生這種反應——別人不叫你還好,一叫你反而觸到你的霉頭,你的一腔怒火頓時找到了出口,一股腦就把氣發洩到對方的身上,讓無辜者成為你的出氣筒,而這,就是標準的業作行為。所以佛法教我們面對自己,先要認識:什麼是業?什麼是無明?有所謂:「諸業隨緣了,切莫造新殃」;與人不結惡緣,否則沒完沒了;此外,即使善緣也要適可而止,否則也是沒完沒了。而且即使行善,也要像《金剛經》教我們的,要做到「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佛陀對須菩提說:「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夠清淨。

  舉個例子來說:當你聽到有人在叫你,這是耳根對聲塵,耳識在分辨,而你一聽到聲音,你就知道叫你的人是誰,為什麼?因為意根加入,意識分辨,聲塵成為了法塵,八識田裡有種子,是熟識,接著呢?你會回應,因為心色相應。而心法的反應就是五蘊變化的結果,所以圖中以等號相連。從色蘊進來到感受、到想、到行(取捨)、到識(分別、結果),通常是一氣呵成的。比方你聽到某人在叫你,在正常的情形下,你會立刻反應,回答他,並且問他有什麼事?這就是色、受、想、行、識的一氣呵成。所以圖表(一)中,五蘊下面註明著「五蘊完成,即心即我」。這是用最簡單的圖解來說明我們心的作用與內涵。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