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研讀之七十七 - 千經萬論只為明心(一)

    「千經萬論只為明心」!這是禪門祖師大德說的話,因為禪宗的宗旨即在指點行人明心見性;心如何明?!性如何見?!

  • 文:若知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8期2007年 9月刊

「千經萬論只為明心」!這是禪門祖師大德說的話,因為禪宗的宗旨即在指點行人明心見性;心如何明?!性如何見?!《金剛經》既是宗門要典,如何達到此一目標呢?
我們先看《金剛經》如何教我們認識心?有關心的經文列舉如下: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為什麼要離相發心?佛陀說:
〝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取法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至於什麼是心呢?經中說: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心既不可得,這麼不可捉摸,又當如何用心呢?佛陀教我們: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惠能大師說:〝此一卷經,眾生性中本有,不自見者,但讀誦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經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諸佛,從此經出。〞又說:〝何名為經?經者,徑也,是成佛之道路也!凡人欲臻斯路,當內修般若行,以至究竟;如或但能誦說,心不依行,則無經;實見實行,自心則有經,故此經如來號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我們再看前引之經文,教如何行修菩薩摩訶薩法?首先就是要發追求覺悟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僅自己要朝正覺的方向去努力,同時還要發菩提大道心,救度三界之內、四生九有的眾生,都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四生九有是後來衍生的名詞,也是一種簡省而總賅的說法,在經文是: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四生(卵、胎、濕、化),是指眾生受生的環境,老禪師在《金剛經廣論》裡面提到:
〝卵為茫然,胎是習氣,濕屬隨緣,化乃見取,諸般業識分別眾生,如是之業得如是之果,可見業識的牽引掌握著生命之所趨。〞
基於這一認識,這也正是修行人為什麼要調整自我的原因,因為造作是業,隨業就要受報。

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是指三界內眾生的受報現象;有的眾生身具形色,但有質礙;質礙就是物質體存在於空間所造成的障礙,好比我們的身體即是,一把椅子被你坐了,別人就無法坐,這就是質礙之故。天道的眾生雖有形色,但是他沒有質礙,和我們人不同,我們一般人的肉眼也看不到他。佛陀在人間成道,所以佛法是對我們人道眾生說的。凡看得見形色樣子的,就謂之〝有色〞,若無色的〝無〞,千萬別作沒有解,比方顯微鏡底下的微生物,它有形色,但是我們肉眼看不見,這就是一種無色,所以〝無〞不能說沒有。另外在無色界的眾生,雖然他不具色身,但是他意識的活動是存在著的,所以不能用否定去看無。另外色界天和欲界六天,以及非人、鬼類的眾生,他們也都有形色,只不過我們人道看不見,一般說來,凡〝看不見〞對我們而言,也可說是無色,所以無不作沒有解。

〝若有想若無想〞,還是以我們人為對象來作解釋;〝若有想〞,是指我們人有思想,可以互相溝通,〝若無想〞,是不能溝通,無不是沒有,只是於我們而言,我們無法跟牠溝通;好比昆蟲禽魚走獸,牠對我們人類而言,好像是無想,事實上有沒有呢?於牠的同類而言,牠是有想。
我們再看〝若非有想非無想〞,這個〝非〞與〝無〞,若依雲老禪師的說法就比較容易懂;非是〝不同於原有〞,無〝不是沒有〞。
比方我們看畜生道,動物本來對我們人而言,〝若無想〞,牠不是沒有思想,於牠同類而言,牠們可以溝通,是有想,對人類而言像是〝若無想〞,可是有的在經過訓練之後,牠可以藉著什麼指令或訊號,來完成與人的溝通,這就不同於原來的無想,所以是〝若非無想〞。

再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的時候很和諧,有的時候常會起爭執,也都是因為有想,因為每個人都執著那個〝我〞;我們一旦學佛了,聽聞了道理方法,懂得調適自己的五蘊,在想、行兩個蘊之間建立起間隔,使原來的〝想〞轉變成〝非想〞──不同於原來的想,這就是〝非有想〞,所以〝非有想、非無想〞,可以說它是要經過調適後而改變的;於動物而言,從不能溝通到能溝通,便是一種提昇的層次。

比方禪定進入到〝無所有處定〞以後的〝非想非非想處定〞,也就是我們曾經提到過的三界中的無色界,無色界的第四個定的範圍,那就是非有想非無想的境界(即非想非非想處定),但是即使進入到禪定的第八定,如果不能掌握佛法中正覺修行的道理和方法,從自心根本去著手,能夠明心見性,發菩提心,那麼禪定工夫再高,它還是生死輪迴種因;要不就會像外道鬱頭藍弗,他會起無明惑,生瞋恚心,雖然禪定功夫到達了第八定,一念無明故,照樣投入飛貍身受報;或者貪著於放光神通,不得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