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之道第二十六集(下)

    一個菩薩在修行的道路上,從事物能夠知道什麼、發現什麼,那必須要有“理”;而這些“理”是不是完整的?是不是能夠化解問題?這就關係到修養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2期2015年8月

 既然人離不開事物,當然就離不開煩惱,離不開煩惱就會產生很多的障礙,這些障礙是病態的、缺失的,但是也不要動不動就把這些障礙說是障道因緣,只能說它是一種缺失、傷害,要想了解這些事物,去化解煩惱的話,就必須要有道理,道理就是指知識經驗的形成,在理上經典叫它“所知”,就是你所知道的什麼知識經驗,可是也會成為障礙,為什麼?因為依於世間的理都是相對的,比方講善與惡的關係,於道理而言,會造成傷害的是惡的行為,使人得到利益的就是善的行為,這就是理。

 

  這種理是依你自己所知而去判斷或者認定的,那究竟什麼樣是善?這善裡面有沒有惡?又什麼樣是惡呢?惡裡面有沒有善呢?那就是依於個人的所知而去界定,這中間往往也會成為障礙,為什麼?譬如以理而言,我們用文字寫成文章,但是這文章是屬於那一類型的呢?可能涉及到歷史的、文學的、地理的、化學的、物理的種種不同的文字,可是不要忘了它可能寫成一些按現在的說法叫做黃色的,這些淫逸的也是一種文字,就可以發現不管正面的、負面的,都會成為障礙。

  因為你的所知有限才會成為障礙,如果所知是圓滿,到達無限的話,就不會有障礙。譬如你懂得物理,並不一定懂得物理就懂得電學、電子學。現在的無線電、有線電,都跟物理有關係,但是並不表示懂得物理就什麼都懂,因為你的所知有限,而關係到物理的問題太多了!譬如化學裡面有不同的化學,我們看看有的化學用於製造藥品,有的化學製造的是有殺傷力的或是有毒性的東西,凡是這一類的,你的所知是不是有缺陷或是偏差或不夠呢?

  因為人畢竟於理不能夠完全搞得清清楚楚,原來理的形成來自所知,這些知識經驗也不是完整無缺,所以才說於事會造成“煩惱障”,於理會造成“所知障”,這兩大障礙剛好在佛法中是兩個重點,為什麼?人活在人世間必然會跟事物打交道,涉及到事物當然就會產生問題。有了問題,如果於理而言你所知的不夠,就會變成煩惱,如果你所知的夠就能化解煩惱,可見事成為煩惱障的話,還是有機會可以化解,那就在乎理,但是於理如果所知的有限,就會成為障礙,當然煩惱也不能化解,所以這兩種“事跟理”、“煩惱與所知”要能夠調和,不成為障礙反而運用它化解問題,才講到佛法的問題。

 

  所以一個菩薩在修行的道路上,從事物能夠知道什麼、發現什麼,那必須要有“理”;而這些“理”是不是完整的?是不是能夠化解問題?這就關係到修養;這是兩個先要認識的大前提。才能知道為什麼佛法談到八萬四千法門或三藏十二部,經典為什麼談那麼多?譬如談煩惱,因為事物而發生問題,因為問題而形成煩惱,其中因為你所知的理透徹與否,差別就在這上面,如果你所知的理能夠突破,那你的煩惱就能夠化解;如果不能突破,你所知道的最多使煩惱減輕一點,或者你所知的是偏的、負面的話,可能煩惱更嚴重;如果先做這樣的認知,就會發現為什麼佛法動不動就談到“觀”的問題?這“觀”是什麼意思?觀照!就是深入的認識,但這種深入的認識要有條件,憑什麼深入的去認識?就是於理方面,你所吸收的知識經驗是經過不斷的篩揀,而且不斷的精進去修養而形成,必須要達到你所知的不只是所知,而是一種智慧的形成,此中可以運用知識經驗去發揮效用,得到利益的話,就可以知道若煩惱生起就有顯現菩提的機會,所知也可以顯現般若的機會。佛教為什麼談菩提、談般若?就是從這些道理上去顯現出來的,千萬不要「煩惱即菩提」,甚至再來一個「菩提即煩惱」!

 

  一定要了解它是根據事、根據理。事,要想從一般人世間對法的認知,到達深入的認識,唯有佛法能幫助我們,這就是講“觀”的功夫;深入的去認知,從中就可以發現,“突破”或“出離”還是有一個差異,什麼差異?突破出離之後的現象是不是完整的?所以佛法並不否定世間的一切,「化煩惱而顯現菩提」,其實世間法也有機會,只是那個成分是微乎其微,因為他的知識經驗只是憑他個人所知而完成;佛法呢?是從世間法去做認知之後,還要再深入的去探討,這種深入的探討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不斷的一步步走進去的。我經常喜歡舉這個例子,譬如我們要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好比從樓上到樓下,坐電梯一下子就到了,甚至站在電梯裡感覺都沒動,其實這中間還是有過程呢?什麼過程?你的腳步沒有動,你的身體沒有動,可是你的立足點,也就是支撐你的那個東西在動,假使你從十二樓到一樓,不也要經過十一、十、九、八、七、六、五....這麼一層一層下去嗎?

 

  即使中間沒有停留,從十二樓直接到一樓,還是經過了這些中間的樓層,它的過程還是存在。但是如果以一個世間法來看的話,真有一層一層的這種經過,那你必須要做什麼事?我要經過十一樓,我就按十一樓,在十一樓停一下,我再按十樓,十樓停一下,我再按九樓,就要一層一層慢慢去認識,這一個過程就是我們講的,人沒有這種知識經驗,因為所知的不夠,必須要一層一層的去看才能肯定,如果你的所知,你的知識經驗多了的話呢?根本不需要這樣,你要從十二樓到一樓,很容易發現是經過了那麼多的樓層才到達一樓的,而以佛法而言,從幾樓到幾樓都不是問題,這只是一個事,於事你必須要說清楚的是,為什麼你要從十二樓到一樓去?為什麼不到七樓、八樓、九樓?為什麼不到二、三、四樓?

 

  因為你從幾樓到幾樓只是一個行為,要幹什麼才是重點。佛法是要做深入的認識,什麼叫深入的認識?從幾樓到幾樓都不是問題,而是你從幾樓到幾樓幹什麼?譬如說是去上班、要去拜訪什麼人、或者關係到什麼事,這些都要去深入的認識,如果只說從幾樓到幾樓,一個行為就完成了,那是莫名其妙!你從幾樓到幾樓究竟幹什麼?但是我們往往執著於相,譬如爬樓梯同樣也可以到幾樓,但是就會感覺用腳走好累!所以常說時代在進步,真正在累的是什麼?是機器,人反而愈來愈輕鬆,久而久之往往利用機器,就會忘了自己會累的那種體會與感受。

 

  再說即使機器代替你的累,機器也會疲勞,也會故障,可見於事還是有其理,可以做深入的認識,那就是“觀”的問題,為什麼一定要談事與理?因為事會成為問題,有問題才會成為煩惱,如果不能從這些上面探討,只說“事”是煩惱障,“理”是所知障,那究竟說什麼?就等於說坐電梯從幾樓到幾樓,爬樓梯從幾樓到幾樓,最多你能發現:一個是利用電梯代替腳,一個是爬樓梯,也就是你必須要付出一些力氣,其實坐電梯就不用付出了嗎?坐電梯需要電力,萬一電梯故障了必須修理,這都要付出呢!

 

  而這些只是一個行為,你為什麼有這個行為?此中就必須要深入的去看了,何況以佛法而言,它的深入如果以“度”來講,不一定是到達某一個程度,很簡單!於理,你的修養愈高、知識經驗愈多,當然你的程度就會高,那高到什麼程度?要高到圓滿的程度,也就是沒有缺點的程度,但是從人修養到果位菩薩的過程中,必然會有缺點,只是剛開始缺點比較多一點,慢慢的缺點愈來愈少,到達缺點都沒有了,那就要憑智慧,怎麼說?就是我剛剛說的,從一些人為的可以做得到的,再怎麼樣的把人為去提昇,人為的提昇還是在人的範圍之內,那要怎樣突破這種人為的,到達超出人的,也就是菩薩。這樣就很容易去把握了!

 

  經文上面幾句話也說到菩薩,還關係到人的問題,在前面講過,人又涉及到是一個生命,生命又有其出生的環境以及生命的現象,從這些就可以知道,為什麼要談那麼多?必然有它的道理,因為談菩薩,不可能一下子就談果位菩薩;如果一下子就談果位菩薩,就等於說“眾生皆有佛性”,我也有佛性,我就是佛!那是不可能的,就好像我們生下來什麼都不會,慢慢長大開發知識、受教育,慢慢吸收知識經驗,愈來愈成熟。其實成熟不只是色身上的成熟,還有法身上的成熟,在這成熟的過程中,你又經歷了多少?還要知道這中間你曾經做了多少調整與調適?這調整與調適,其實就是修行!所以佛法裡面動不動談修行,為什麼?因為人身體的行為難免會有偏差,而言語的行為也會有偏差,都會造作一些不好的,但是言語跟身體的行為又來自意念,意念不動的話身口就沒有意義,就不可能做什麼。

 

  為什麼說它毫無意義?因為一個身體的行為、言語的行為,如果沒有經歷你的意念,那就沒有意義;有意義的話,你的造作行為才能表現出什麼!所以這又涉及到什麼?知識經驗。為什麼要有這些知識經驗?因為有了知識經驗你才能使原有的偏差、缺失及傷害愈來愈少,如果你從來不去培養知識經驗,或者修養,當然永遠隨業在轉,不斷的受果再造因,最後會把道完全抹煞掉;如果從業還知道過去有菩提種子,剛好又成為人,還有機會來修學佛法,成就菩薩果位,當然就有成就佛的機會;如果不能這麼去把握的話,只是唸經文一樣的,知道菩薩示現,在這中間有兩件大事情,一個是事、一個是理,最多你能夠了解「因為事成為煩惱障」、「因為理成為所知障」,那究竟說什麼呢?就等於坐電梯爬樓梯一樣的,你知道是幹什麼嗎?為什麼嗎?

 

  所以我一直說:「佛法是探討一連串的為什麼,而且還要去化解一連串的為什麼」,如果要去探討一連串的為什麼,沒有佛陀的道理方法又憑什麼去探討?要化解一連串的為什麼,沒有佛陀的道理方法又憑什麼去化解?因此才會提出兩個問題,一個事的問題,一個理的問題;因為事關係到人,關係到人就必須要有知識經驗去面對,過去的你要面對,現在再造的呢?也需要知識經驗,所以佛法不只是談過去,其實佛法根本不談過去,只要你能把握現在,如果你能把握現在,那你的過去都能化解,如果現在都不能把握,就會一天到晚只隨業而轉。所以常說過去的不要去探討它,未來的也不要老在那裡幻想,我們要把握每一個現在,因為能夠把握住每一個現在,現在會成為過去,所以把握了現在就等於把握了過去,為什麼?你現在所作所為都是好的,當然成為過去的都是好的,未來的也會成為現在!如果能夠好好的把握現在,那就等於把握了未來!

 

  所以我不太贊成一句話「希望明天會更好」,想想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問題發生?都是指望明天會更好,但是你今天都好不了,明天怎麼會好?所以佛法不同於世間法,它除了世間已經有的之外還要深入,不斷的深入探討到什麼程度?探討到把它完全展現出來,一覽無遺,那才是真正所謂佛法的探討,佛法的顯現,肯定必然要去觀照,這唯有佛陀的道理方法才能做得到的,否則的確只是一個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