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要義 智 慧(六)般 若

智,前面已經談了很多,現在來談慧。慧的梵文叫做般若,般若從概念上來看,是運用智;所謂“運用智”就是運用知識經驗的一種能力,使它發揮饒益性的力量,這種力量叫做慧。如果進一步探討的話,先要知道般若也有其差異性,於般若而言,在經典上能夠找出來的有十種般若,這十種般若,如果前面講的主題,它的旨趣不能把握,就很容易造成誤解,為什麼?因為般若是依於闍那,來運用它使其發揮有饒益性的力量,此中可以發現於發揮上就有差別了,如果不把握這重點,就會認為般若就是般若,怎麼有那麼多的說法呢?因為運用知識經驗能發揮多少饒益力量,就要看個人的修養差別,還有與知識經驗裡的成分差別也有關係,也就是說闍那裡的知識經驗有其差別。般若是於慧方面所發揮的力量,在發揮上有它的差別,所以以運作跟發揮上來看,運作是一種能力,發揮是一種效果。現在來看看十個般若怎麼說?

 

第一,共般若。所謂共般若,就是說共同,或說普遍性的都是這樣,叫做共般若。那是什麼現象?如在衣、食、住、行上面,以一般人的看法,衣能遮體、食能裹腹、住能遮風避雨、行,是講每一個人,都有兩條腿可以走路;可以發現這都是一些共同的。

 

第二,不共般若。不共,是說分別,或叫做類別的意思,共是普遍性的,不共是一種分門別類的,不同的。是一些什麼現象呢?以衣、食、住、行來講,衣本來可以遮體就好,可是很多人講究質料以及手工,甚至於各種型式有所謂流行的、保守的;如果以穿西裝來講,這是西方人的服飾;中國人穿西裝不也是一樣嗎?難道不是共嗎?其實還是不共;為什麼?因為穿西裝在中國人認為是大禮服,要參加宴會,要參加比較正式場合的聚會才會穿,事實上西裝只是一套衣服,也就是時間、空間的不同,以及民族性風俗習慣的不同而有所分別。說吃,世界各國都有不同的口味,即使一個國家某一些地區也有不同的吃法;說到住,當然一般能夠遮風避雨,可是有所謂的住公寓、住大樓還有住別墅,甚至有一些比較雅緻的人,在有山有水的地方蓋一個茅蓬也不錯!其實這都是運作而發揮其力量的一些不同的地方。

 

第三,世間般若。第四,出世間般若。以世間般若而言,肯定的說,是以佛教的立場來說,佛教以外的都稱為世間的;出世間的應該是佛教以內的。用什麼方式去把握?世間的般若有其道理方法,也有其運作跟發揮的不同,出世間也是如此。那為什麼有世間、出世間呢?慧是一種饒益性的力量,世間往往有缺失,甚至於或多或少也有傷害;出世間是肯定使原有的這些缺失慢慢愈來愈少,原來有傷害的,也是慢慢愈來愈少,到最後達到圓滿,這圓滿肯定以慧的力量而言是饒益性的。所以談世間般若跟出世間般若,如果一定要分,應該是佛教以外的稱為世間般若,佛教以內的就是出世間般若。

 

在因明學裡,也有提到這一些,所謂的內明、外明;世間的般若是屬於外明,出世間的般若是屬於內明。只不過以佛陀的思想來看,世間跟出世間是同一個名稱;為什麼?通常都是世出世間,因為人住在這個世間,即使是學佛的人、出家的人,還是住在這世間,所以本體性是以住世為主。住世就會有世間的生、老、病、死種種苦相,怎麼樣運用知識經驗去出離它,而能達到解脫的目的?這種現象就是世出世間;所以是以這個人為對象,如果是住世間,住世間因為有傷害、有缺失,就會想怎麼樣去出離?談出世間就是談出離世間,不是逃離世間或者遠離世間,而是說突破世間。所以世間是人的一個立足點,出世間是在這個立足點上,怎麼樣去突破現實,這是世間跟出世間的差別。

 

第五,實相般若。有很多人把這個名詞,當成所謂真如實相;其實實相般若肯定的說,是當每一個人面對的,如睜開眼睛所看到的、豎起耳朵所聽到的、身體所感觸到的,這種種都叫做實相,也就是實有相,或說實實在在擺在眼前的。這些擺在眼前的要去把握,擺在眼前是

每一個現在。實相般若依智與慧的關係來看,它的般若是談什麼?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說在一個黑暗的地方需要有燈光,這個燈光是不是一定什麼樣的燈光呢?沒有一定,就是有光能幫你照見,使你能看得見的,都叫實相。譬如說吃飯,不管吃米飯、吃麵飯、吃五穀雜糧,能吃飽的就是實相,不一定說一定要什麼,這叫做實相般若。

 

第六,觀照般若。觀以白話來講是深入的認識,深入的認識難免有自我意識,所以深入的認識之後還要返照;返照什麼?像唯識學裡提到,要自證還要證自證;要證明你所證的是不是可靠的?! 觀是深入,照是返照,深入的認識,難免有自我意識、主觀意識,或者太過於感性、太過於理性,這都是難免有自我,所以要返照;返照的目的何在?於事,真正能不能化解問題。一般的觀念,說我現在很煩惱;有人可能會安慰說:看開一點嘛!不去想它就好了。這是不講道理的話。為什麼?很煩惱一定有其原因,叫他不煩惱,就可以不煩惱嗎?同樣,以般若來講,假使換個地位是你自己呢?就是要你去返照對方的煩惱,認為不要去想它就不煩惱了,如果讓你返照自己,設身處地,真的就可以不煩惱嗎?所以深入的認識再加上返照,它是彼與此相互之間一個交互的認識。

 

第七,方便般若。方便,要把握,不是隨心所欲,愛怎麼樣就怎麼樣;那不叫方便。方便是權宜之計,為什麼要這麼說?不要忘了談的是般若,也就是說佛法有很多的方法,用權宜之計便於達到它的饒益性,才叫做方便,也就是方便般若。所以方便不是隨便,方便之所以稱之為般若,是依於權宜之計的方法,去便於達到饒益性,這個才叫做方便;也就是沒有一定的方法怎麼去做,此中過程不是太大的問題,而是結果是不是造成慧的力量。

 

第八,文字般若。前面談了這麼多,不都是談文字嗎?為什麼專門有一個文字般若呢?文字,不管是任何國家的文字,以中文來講,文字裡包含了書寫的文字,其實語言也是文字,所以文字般若,包含了書寫的文字,以及從口中所說的言語,都在文字般若的範圍;也就是用寫的、用講的來表達,達到了它的利益,都叫文字般若。這是對這個名詞的認識,在法上面談文字般若是什麼?是書寫的文字以及用口表現的語言文字,用語言或文字,不一定得到的是利益;為什麼?看寫黃色文字的人,講黃腔的人,不也是文字嗎?可是那不能叫做般若。所以談文字,是運用文字跟語言,來達到慧的力量;如寫文章去宣揚佛法,用語言去演說佛法,都叫文字般若。

 

第九,境界般若。談境界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把它當成渺渺茫茫的那一些,或有的時候說:這個人境界很高,那什麼叫做境界呢?往往對境界,有時講了半天講不出能肯定把握的一個東西。境界就是談內涵,當行為表現之後,所得到的利益關係到它的內涵。如以禪宗來講,禪宗裡常常有很多這種遊戲文字,如果只是從文字上去看,好像是在那裡開玩笑!如果能知道它的內涵,就能表現它的力量,達到禪的目的。舉一個例子,南泉斬貓。在禪堂裡打禪七,為什麼南泉忽然之間拿一隻貓來說,能說得出來這個貓就得救,說不出來就要把這隻貓殺了;那說什麼?很簡單,這裡面有內涵。為什麼要殺貓?要人家說,說什麼?如果不知道它的內涵,為什麼要殺貓?何況殺是違反戒律的規定。所以談境界,不要用幻想的方式去看,是要以它的深度、內涵來看;內涵深度愈高就是境界愈高,內涵深度淺就是境界很平凡,這叫做境界般若。

 

第十,眷屬般若。如果以一般人的看法,眷屬就是老婆、孩子、父母……這一些人,其實這麼說也沒有錯,可是比較不容易把握。這跟般若有什麼關係呢?如果把眷屬範圍擴大,除了身邊的親人之外,還有同學、朋友、同事、街坊鄰居,凡是在周圍能接觸的人都叫做眷屬。為什麼要這麼肯定講,眷屬不是至親的,如果是至親稱為家眷,就是跟家裡有直接關係的。所以說眷屬,譬如寺院的住持,他有出家弟子、有在家弟子,還有一些不一定是學佛的,也會跟他來往的,都可以稱之為眷屬;為什麼要談眷屬?跟般若有什麼關係呢?談眷屬般若是從身邊慢慢擴展,所接觸的人身上,得到知識經驗而發揮慧的力量。常說到一個名詞,學佛的人,要把握一個「讀」字,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從他身上,讀到很好的東西。所以眷屬的範圍,小就是身邊的人,擴大可以說凡是所接觸的,都可以稱為眷屬;有那麼多的人,每一個人都有其知識經驗,如果從這些知識經驗上好好把握,運用發揮其力量,當然就可以達到眷屬般若。

 

這十個般若,從共般若一直到眷屬般若,可以發現為什麼般若要用這十個不同的方式去看,看什麼?從知識經驗去運作,發揮其饒益性的力量,力量的饒益性到達什麼境界,或是一種饒益性,以佛法而言是不是真正能夠了生脫死?那才是究竟。所以談慧有其究竟,探討十個不同的般若,發現它的究竟,這是談智慧的慧,以般若而言,大概就是這麼一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