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要義 羯摩 業 (三)

    前面第一個委曲求全,在無可奈何情形之下完成的是曲業。穢業與濁業的差別在哪裡?穢,是卑鄙、下流、陰謀,如偷、搶、扒、劫,造成的傷害,不單單傷害別人,自己也得不到利益的,都叫做穢業;所以肯定彼此都會受到傷害的,就叫穢業。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5期2015年12月

現在來談業的成分,如果現象是表面的,談成分則是內在的。看業的成分有三個方向,一是曲業,一是穢業,一是濁業。穢業、濁業比較容易瞭解,曲業就比較難去理解,先把這名詞解釋一下。曲業就是委曲求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完成的,叫曲業。千萬不要把曲業,當成一個不規則的方式去看,因為它是委曲求全,要把事情做好,或無可奈何所形成的這一種,叫做曲業;其次穢業、濁業不是相同嗎?這個差別很大,穢肯定是骯髒的,不淨就是穢業,就是不清淨;那濁業呢?千萬不要講污濁,濁業是混淆不清,就是很難去因為做什麼,而怎麼樣才能完成一個……它是很難去把握的。

 

前面第一個委曲求全,在無可奈何情形之下完成的是曲業。穢業與濁業的差別在哪裡?穢,是卑鄙、下流、陰謀,如偷、搶、扒、劫,造成的傷害,不單單傷害別人,自己也得不到利益的,都叫做穢業;所以肯定彼此都會受到傷害的,就叫穢業。濁業是什麼呢?濁業不是用「骯髒」的方式去看,為什麼?因為濁的本身,假使一罈子的水很混濁,可是經過時間、空間慢慢沉澱,還是可以顯現原來水的清度,這一種叫濁業;就是經歷時間、空間,可以還復它的本來面目的。穢業是肯定了的,而濁業可以發現,在開始它的因肯定,可是行為過程是不一定,可能表現不怎麼樣,或者好像有傷害,但是結果肯定是好的;有的在過程中好像都很好,結果造成的是傷害。濁業在它的因不變,過程很難分辨,而可以得到一個很明顯的結果。所以濁是用混濁的水來喻說的,穢是用骯髒、傷害來說的。

 

這是談業的成分的認識,有曲業、穢業、濁業,除了曲業、穢業、濁業,還有一種不定業;這種不定,於因、於過程不管是怎麼樣的變化,結果還是不能肯定;說是好,還是不好?這種現象叫做不定業。譬如學校的教育,老師教學生,肯定於因都是傳道、授業、解惑,可是在過程中呢?每位老師,教學的方法有所差別,是愛的教育,還是體罰獎懲的方式,要怎樣去做呢?事實上因為過程中不管怎麼做,最後都不一定能達到理想的結果,這種不一定,不能肯定的這種理想結果就叫不定業。很容易發現,曲業、穢業、濁業是終究可以肯定的,即使是濁業最後還是能澄清,譬如誤會,最後把誤會搞清楚了就沒事了,還是可以肯定;可是不定業根本沒有辦法肯定。

 

再舉個例子,作戰。兩個國家打仗,這些軍人拿槍砲去打敵人,表面來看肯定此中有殺生的行為,可是結果呢?是不是就是殺生,肯定要受報?如果一個砲彈打出去,可能傷的不是一、兩個人,而是一大堆人,這種業一個人怎麼去承受?講不定業,不定業是共同造作而成的,不是單一的;曲業、穢業、濁業是單一的,肯定是定業。這個共同造作完成的結果是不定業,所以在業的成分上,曲業、穢業、濁業是屬於定業,此外,這種共同造作的就是不定業。雖然在名相上有所認識,可是為什麼要談這些?因為業的成分肯定果報的結果,怎麼說呢?如五趣,「趣」就是類別的意思,因為果報的類別,很容易知道有地獄、畜生、鬼、人、和天的差別,這是受果報。如果於業是極惡的業因,當然要受極苦的果報,這種極苦的果報通常是屬於地獄,所以說這種行為是一種什麼樣的業呢?於因而言,有地獄果報之因就叫地獄業,這是屬於極惡,通常講十惡不赦,就是談極惡的造作。

 

再談畜生的業,畜生的業跟地獄的業差別在哪裡?二者的業可以說活躍的環境完全不同,畜生的業還有其自在的現象,不管什麼樣的畜生,牠可以自己尋找食物,可以尋找住處,雖然在受苦,可是還有選擇的機會,地獄肯定完全沒有自由可言,畜生還有自由。其次談餓鬼,為什麼談鬼類肯定要說餓鬼,說鬼不就好了嗎?因為鬼類在生活狀態上,幾乎都處在飢餓的狀態,形容餓鬼是什麼?他的四肢非常瘦弱細小,可是腸肚又非常的膨脹;咽喉,就是食道像針孔一樣,所以這種鬼類,食慾渴求即使有了,從嘴裡吃下去,但是因為食道咽喉太小,很難滿足他的飢餓,所以鬼類幾乎都是這種情形。

 

從這上面可以發現一個小問題,為什麼很多人拜鬼,都要用雞魚鴨肉,要弄各式各樣能吃的呢?因為那種飢餓的慾望是最強烈的。所以鬼類,前面要加一個「餓」,就是鬼類經常是在飢餓之下,生活的苦幾乎都是在飲食上面。因此目犍連的母親,因為過去的惡作墮在餓鬼道,經典上形容他母親投在餓鬼道的現象,所以鬼類要加上「餓」鬼。為什麼要這麼講?就是因為鬼類幾乎都是食慾,欲望很強,而吃又是那麼困難。

 

其次是人,是一般在六道為主體的眾生。這種眾生是以人來說,生活在娑婆世界幾乎是不苦不樂、有苦有樂的環境,這種環境世俗人可以感受得到,所謂「人無千日好」。如飲食,要看在什麼樣的環境,還有病苦、老、死的問題,在生活上起起落落的問題,都是有苦有樂的環境;可是這種苦樂是可以忍受的,所以娑婆眾生,以人來說是一個堪忍世界。為什麼要這麼說?因為有苦有樂,還可以去忍受的,談娑婆世界談堪忍,是以人的業相來說,不是以地獄畜生鬼類來說。

 

除了這些還有天道,「天」是什麼樣的眾生呢?是過去做功德而能得福報的,也就是善業最多。但善業多並不表示沒有惡業,惡業還是有,只是相應於善緣,所以死了以後往天道去享受福報,這一類是天道眾生。所以談五趣,為什麼不談六道;還有一個阿修羅,為什麼這裡不談呢?因為要把握娑婆世界是以人為主,人作極惡將來去的地方就是地獄,那是連一點自由都沒有;如果所行的惡比地獄的業因要輕的話,投入畜生道的機會就比較多,因為牠還有自由;至於餓鬼的苦,通常說欲求而不得,即使擺在面前都吃不下去,是這種苦相。

 

如果一生中,所行的都是善德因緣,所作的都是布施功德,當然將來所受報就是以福報而言;天道的福報只有物質,也就是物質上的享受,於道而言,不是不知道,是處在物質享樂的環境,很容易造成懈怠放逸。為什麼天道都只有物質享受,會造成懈怠放逸呢?因為人都是貪於物慾,在享受福報的時候,是物慾的享樂環境,當然於道而言,就會造成懈怠放逸,也因為這樣,佛陀時代就發生了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當釋迦牟尼佛到天道去度天道眾生的時刻,看到天道眾生都在物質享樂的環境,根本一點道的心念都沒有,全耽於這種逸樂之境,所以釋迦牟尼佛把地藏王菩薩請到天道去,請他把地獄裡受極苦的情況,說給這些天道眾生來聽;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描述的就是地獄的種種現象,把那些極苦於因、於果,在受報中幾乎沒有辦法承受的各種刑具、所承受的苦說出來。所以地藏王菩薩在天道,把地獄受苦的情況跟天道眾生解說,其實就是釋迦牟尼佛來告訴天道眾生:眼前物質的享樂,是因為過去善業福德因緣所作,而今天承受這個果不要忘了,除了有善業受樂報,業裡面還有無始以來很多惡的業,這些業即使現在享受福樂,等福樂享盡了,同樣還是要去受苦;如果在天道中不好好把握,於物質無憂的環境中好好去行於道業的話,將來退墮以後,後悔也來不及了。

 

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除了地藏王菩薩以他的弘願,發願在地獄度眾生外,對天道眾生也特別強調:在物質享樂環境中,不要以為現在過得很好,等這些福報受盡了,同樣有退墮地獄受苦的機會。我曾經說地藏王菩薩這一本本願經,不是對人說的,是對地獄眾生跟天道眾生說的,在台灣很多人說我反對人家念地藏經,反對人家學地藏王菩薩或修地藏法門,其實我並不是反對,而是要瞭解你處在人道的立場,並不是地獄眾生,也不是天道眾生;在這種不苦不樂的環境又有佛法可聞、有佛法可修,為什麼還要像天道眾生忘我,享於物質的那一種樂?或者一天到晚待在地獄裡,受那種極苦的環境?

 

人的環境有佛法可聞,所以為什麼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身”現在已經得到了,“佛法”也有機會聽聞,還要去擔心地獄裡那種極苦,以及天道中的福樂,把自己擺在兩個極端的環境中,究竟自己算什麼?所以說,業報談五道,因為五道眾生裡都有阿修羅,他沒有單獨一個趣的類別,這一段是介紹有關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