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折之間

    學佛因緣應是於往昔有所熏習,在接觸佛法時才有濃厚的興趣。輾轉來唸千佛山的佛學院,想是無始以來與老和尚結下的緣份,總覺得有心有所屬的親近感。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轉折之間

學生:蓮善

 

接觸佛學院的緣起

學佛因緣應是於往昔有所熏習,在接觸佛法時才有濃厚的興趣。輾轉來唸千佛山的佛學院,想是無始以來與老和尚結下的緣份,總覺得有心有所屬的親近感。拜讀老禪師的著作已經幾年,抱著想一窺書中描述僧團生活的種種,方興起來寺院體驗才能身入其境的念頭。在因緣的安排下,第一次到佛學院試讀的三個月,讓我對師父們的印象大為改觀,原來佛法是可以如此的貼近生活,運用自如。而老和尚創辦的學院制度既規矩且有效率,印證他的言行舉止與生活確實人如其書:清淨、莊嚴、淡泊並且灑脫自在,更是越加歡喜的尊敬與崇拜他。而第二次是以正式學生的身份回來,在這一年半的缺席與等待,讓人多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也帶著甚多的惋惜與懺悔。

 

佛法求學的過程

第一次試讀最大的收獲就是學習老和尚的心地發明 止觀法門。簡單易懂的幾行文字: ”想行之間加大距離 五蘊的調理確是面對這個資訊爆炸和紛亂社會的最上法門。三個月靜坐課程的熏習,加上行堂和課程緊湊的安排,這解行並重的教學,稍稍瞭解什麼是佛法不離世間的妙用,也有機會一探這顆紛亂不定的心的面貌。

 

離開之後的半年在海外南傳佛教生活,滿足我對傳統托缽文化的好奇與原始佛教色彩的些許認識。在泰國大學生活期間,接觸了很多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學生,每個人對佛法的理解與認知有很大的差別,生活習慣也可謂大相逕庭,深刻的體會為何小乘與大乘會分家的原因。而在那裡最大的收獲,亦是佛學最基礎的課程,就是四聖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等諦義的認識,還有佛教在印度的文化背景與其演變。而一人隻身在國外有很多的見聞可以學習,也有很多的挫折和不如意要去面對,當時拜懺成為生活中安心的定課,止觀法門是為面對學業、化解文化衝突的依皈。

 

能再次進入千佛山,感謝諸佛菩薩慈悲加佑,也謝謝家人的支持。修行是另一條人生道路的選擇,這期間抱著正面、正確的態度去跟家人和朋友分享,從以往的閉口不談,到近兩年的轉折,因為多聽、多聞和多選擇,深刻的察覺正知正見的重要,才能在與人分享時發揮這其中的饒益。學佛之路也數次感受盲目無知的前程,道理方法吸收不少,卻也覺得無所適從、無行可修,不時有所感嘆。幸而時刻無法忘懷老和尚的十方叢林道場,那股清淨淡泊中有著精進的策勵在促使行人向前、人身難得正法難聞的警訊不敢鬆懈,實實在在是遊子的最後皈依處。

 

歸隊學院,就像回家一樣,環境沒有太大的改變,有的是新同學新氣象的注入。在此處最令人激賞的莫過於淨靜中夾雜著變化萬千的思潮脈動,是業亦是道的種子分明歷歷的在時空中流轉著,不同人事不同背景的磨合都在考驗新眾們的智慧與耐力。時時高築的我慢人牆,更加看到這個在修行與修養的不足,每個緣境都是值得把握與努力的下手處。

 

 

沐後的今天

由衷的感謝師父們的包容與學院課程的安排,還有教授師群傾囊相授的佛法知識經驗,這處解行並重的修學道場讓學員們學的開心,是踏實的安身立命之處。出世間的佛法難覓難尋,怎可不精進無畏的修學呢!?願時刻警惕這得來不易覓得的千佛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