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圓覺之道 第二十九集(下)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 這是這一段經文大概的重點,包括道理方法的認識;尤其從緣起到過程,不要一下子就完成結果,因為世間法有世間法的緣起與過程,同樣佛法也有其緣起與過程,但這不是一個相對的法,而是化解問題的法,問題在乎佛法怎樣能化解?這是求得解脫的問題!使問題不存在才叫解脫,任何事或任何問題,經過了這樣的修養完成之後,才稱為一切種智。

    308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 是諸眾生,貪欲計著,惡性行事;所作諸惡,不僅過度,而且所行快速。奪取之欲,全憑自我,想到就做;終究惡行惡果,無可推諉否定;如是不可取著之行,循環流轉不息,即苦集聖諦之要義。

    唯識法相學53五蘊識變(一)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 談“識變”,首先要認識五蘊,當然誰都知道五蘊,前面已講過很多“色受想行識”的問題,可是關係到“色受想行識”而後所得到的“識",是一個結果;所以這裡談五蘊識變,不是談色受想行,而是談“識”。

    佛法要義 業的作用(一)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 與其說業的作用,還不如說是業的果報現象。其實果報現象就是一種作用,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東西,業造作之後必然會有結果,有結果就會受報,這就是造作之後而產生的作用,所以稱之為業的作用。

    楞嚴探秘四之三

  • 文:若知出處:紅塵甘露
  • 《般若經》的法義是菩薩法,佛陀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來介紹,最初的時候佛陀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要清淨自己的身口意;而後慢慢提昇修養,善的要轉成道業,比方說行六波羅蜜的布施啊,布施有有相布施還有無相布施,般若經先談有相布施,以七寶布施功德大,要先肯做布施,可是肯做布施那肯定是有為法,布施得越多福德越大,而真正的修行還要慢慢提昇,轉福德為非福德性,突破有相進入到無相,信守般若法義

    心意識的認識

  • 文:出處:雲語書摘
  • 佛法談心意識,是談每一個我,當然也包含了自己的我,人依自己的眼睛所見、耳朵所聽等五根與五塵相接觸,而產生意念,或五蘊的變化,往往離不開主觀的自我意識。因為自我的主觀意識,就會造成很多的業作,或是自以為是修行,所以佛法才會談心意識的問題。

    解惑

  • 文:編輯部出處:解惑篇
  • 一、請教您!《佛說四十二章經》是一部為出家眾說的經典嗎?在家眾可以聽聞閱讀嗎?
    二、後學有一疑惑請師父開示:禪與教有何不同?感恩您!

    非乞是乞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
  • 那年我在台東,一個好天氣,有秋風送爽、有秋陽溫柔。朋友傳了一封伊媚兒給我,他說「彷彿一夕間,他研究室窗外的木棉已光禿禿的,枯乾的枝椏伸向天際,就像一個乞丐般。」

    轉折之間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
  • 學佛因緣應是於往昔有所熏習,在接觸佛法時才有濃厚的興趣。輾轉來唸千佛山的佛學院,想是無始以來與老和尚結下的緣份,總覺得有心有所屬的親近感。

    【極短篇】紫砂觀音

  • 文:編輯部出處:文章轉載
  • 凌望著供在客廳的菩薩像,像前供了六朵水晶蓮花,她望著菩薩慈美的臉想:秀惠有捨的力量,在五十歲以後,她把自己的名牌皮包、服飾都給了她族中的晚輩,把她的藝術品送給朋友。秀惠衣著樸實,穿棉布。家中只求舒適,四壁素淨。她已經捨棄了物質慾。有些人的智慧是天生天成的。

    氣血、經絡、與健康 (六十)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
  • 有人稱馬丹陽天星十二穴為“道教針法之經典”,馬丹陽為道家全真七子之一,天星、北斗、真機、金(關玉)鎖等語,皆深含道家意理,不易理解。本歌訣又名“天星十二神針法”,是一個流傳甚廣的針灸歌訣,值得學習探討。

    病床上的感悟

  • 文:詹天賜出處:文章轉載
  • 健康是一輩子的事,健康怎麼失去的,就要怎麼要回來,長期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使我們失去了健康,還是需要長期回到合理的方式才能找回健康的。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自己造成的問題,終究還是要靠自己來解決。

    沙漠不是沒有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
  • 沙漠之大,人卻只繞著一粒沙子打轉,君不見,經論裡所列舉的如沙漠之大,正是涵蓋了一切世間與出世間的道理;如果企圖僅從「色身」中探討,終將落入「只見粒沙,不見大漠」!

    學佛的老人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
  • 我「覺得」老和尚為我們建立的《千佛山雜誌》是一個極其珍貴的平台,用
    以交流「學佛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其饒益遠勝於只談起點的「什麼是凡夫
    ?」及終點的「什麼是菩薩?」謹藉此拋磚引玉,呼籲先進們不吝賜教,分享
    學佛過程中的經驗及體悟!

    「十六觀法」的妙樂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
  • 近日再聽白雲老禪師講《彌陀淨土法要》, 對其中的「十六觀法」很感興趣,隨手做了簡單的筆記, 隨時可以享受作觀的妙樂。 老禪師說這個「十六觀法」是「修行彌陀淨土的人」行的觀法。 深入的認識「十六觀法」, 對阿彌陀佛, 對極樂世界會更熟悉, 進而產生信心, 感到法喜充滿。

    《大般若經要解閱讀心得》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
  • 數年前路經臺灣基隆市的千佛山地藏庵時,與寺內的僧眾結下緣,獲贈白雲老禪師所著的《大般若經要解》。當時贈書的法師說她沒有時間閱讀,請我代讀(我想這只是法師的托詞以讓我能夠安心地接受此禮物。深深感受到法師的慈悲。),過後寫閱讀心得投稿千佛山雜誌,並寄一份給她。過後由於事忙一拖數年,但心中一直記掛當年的這份承諾。現終於有時間拜讀和整理。此為這份閱讀心得的緣起。

    玉蘭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
  • 是雙掌合十的問訊,或是那提籃仙子的笑容,感動了上蒼?
    春,就這麼說來就來了。

    網路迷宮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
  • 很多人都很嚮往〝如如不動〞的境界,就像小說電影所描繪的那樣神奇,好像人只要達到那樣的境地,就可以完全入滅死寂,再也不受外界影響,也沒有任何煩惱了。

    聞道之餘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
  • 這學期有幸參加千佛山菩提寺假日佛學班的課程,藉由教授師們講授《大智度論》及《正法念處經偈釋》的課程中,讓自己疏通狹隘的思想領域,漸漸建立起學佛的正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