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之道 第二十九集(下)

    這是這一段經文大概的重點,包括道理方法的認識;尤其從緣起到過程,不要一下子就完成結果,因為世間法有世間法的緣起與過程,同樣佛法也有其緣起與過程,但這不是一個相對的法,而是化解問題的法,問題在乎佛法怎樣能化解?這是求得解脫的問題!使問題不存在才叫解脫,任何事或任何問題,經過了這樣的修養完成之後,才稱為一切種智。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舉一個例子來看色身與法身的問題,色身是依於地水火風組成的一個臭皮囊,但話又說回來,真正只是臭皮囊嗎?既然是臭皮囊一定很不可愛,但是每一個人對自己那個臭皮囊卻珍惜得很,餓了趕快吃、冷了趕快加衣服,髒了趕快去清洗,不都在乎它嗎?既然是臭皮囊就不應該在乎它,不是嗎?這就要探討為什麼了!很簡單,以佛法來講,色身是你這個“我”的本體,如果要有智慧,色身都不健康或者根本都壞了的話,智慧要建立在哪裡?所以必須要有一個本體才能建立;假使把地水火風組成的色身,這一個臭皮囊比喻成蓋房子打的地基,那本體就是地基,至於你要蓋什麼樣的房子、什麼樣的形狀?那些造型、藝術、實用性方面的就涉及到什麼?就涉及到“法”了!“法”是什麼?就是我們講的,色身只是一個臭皮囊,為什麼要維護它?因為你要使這色身能夠存在法身,可見我們的色身原來是業形成的,法身是修行辦道而形成的,就可以發現這個“我”有人我、有法我;所謂“人我”就是色身的我,“法我”就是道的我,此中有一個業與道的差別!這些從那裡來?就是從修行慢慢形成的。

 

因為有這些關鍵性的問題,所以為什麼世間的知識經驗稱為一切智,其實釋迦牟尼佛講的也是一切智,同樣都是一切智,但是一個是問題的形成,一個是問題的認識而化解,這就是它們最大的差別!那“道種智”呢?以世間來講也有它的專業,這些專門知識都叫“道種智”,佛法也是如此,十大學派各學派的宗旨與取向可以說都是專業;依於世間的一些專業來說,不是以佛法的專業去認識那些專業,因為“一切智”中可以轉變為一種專精的知識經驗或講道理方法。

 

其實一切智,以世間的而言裡面也有專業的,這個專業是什麼?是比一般的還要更好;以一般的來講,我們都懂,其實什麼都不會!那專業的呢?好像懂得不多,但是他有一個專門的知識經驗,即其長處。佛法也是如此,我們談一般概念就是一切智,而如唯識、三論、法華、華嚴、禪或者密等,這都是專業;佛陀的道理方法,從中也要依於世間的一切智跟道種智,而且只是這一切智不夠,你還要有專門的道理方法,才有機會把原有的 ─ 即是從一切智建立起的這個道種智的世間法,我們以一切智去認識、了解與發現,如果沒有專業的話還是不行,為什麼?因為每一個人的根基、智慧、業力都不同,所以這專業不是定位於某一個專業,以佛陀說的道理方法,我們用一種概念來看的話,好像世間的一切智或道種智都有缺失,而佛法的一切智,不能化解所有的問題,所以還要有道種智去化解,這個是它的理論。那要怎樣去認識與把握?千萬不要分別為世間的一切智是用佛法的一切智去化解,世間的道種智是用佛法的道種智去化解!因為對智的認識,世間的一切智只是一種概念,並不是重點,但是道種智在世間法裡面是一種重點的標示;有了這種認識,就可以發現釋迦牟尼佛講那麼多的道理方法,那是一切智;但是於一切智上,我們不能把握什麼樣的問題、什麼樣的人,或不同的事物要以什麼樣專門的東西去化解它,所以就有道種智的說法;這是我們對一切智跟道種智的認識。我們再探討是不是一切種智就包含了世間的一切智與道種智呢?其實沒有包含!它是從世間的一切智、道種智做為緣起,而後有了佛法的一切智、道種智,把原有的緣起去做認識、了解,從中發現怎樣去化解!這整個手段的過程,最後得到的一個結果就叫“一切種智”。可見一切種智不包含一切智或者道種智,它是源自世間的一切智、道種智為緣起,而後有佛陀提出來的一切智跟道種智做為認識、了解與發現,以及到化解的整個手段,所完成的一個過程,也就是少不了的一些道理方法。如果對世間法知道了緣起,認為根本不需要有過程,馬上就可以完成結果,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佛法在乎的是過程,但是在乎過程必須要有其緣起,也就是要有問題的發生,沒有問題的發生即使有佛法也沒有用!因為沒有問題的發生要佛法幹什麼?就好像一個人根本沒有生病,醫生也沒有用、藥也沒有用。所以為什麼前面談到“隨順覺性”?因為隨順是隨順世間的一切,不去排斥、否定、逃避而是面對,依於佛陀所說的,或者一切智、道種智,先要有這種知見的建立,然後成為修養才有敢於面對的本錢;這敢於面對的本錢就是隨順!如果沒有這種本錢那不是逃避就是否定,這就是為什麼要談隨順的原因。

 

至於覺性,其實就是於此中從認識到了解,以至有所發現,這發現就是一個覺的影子,發現的多你的覺顯現的就明顯,若完全覺悟了,你的問題就能全化解了,顯現的是一個完完整整的覺性,就不只是覺悟而已,因為行為正在進行的時候叫做覺悟的本能,完成之後顯現的才叫做覺悟之性、或叫佛性,這要依靠什麼?還是要從一切智、道種智上面著手;一切智、道種智又必須不捨棄世間的一切智跟道種智,因為佛法裡面提出來的一切智、道種智,還是針對世間裡已經形成的問題,或者講從一切智、道種智去著手,它不是憑空的,一旦能從現實的生活中,關係到人、關係到事形成問題之後,你有了敢於面對的本錢,才有機會去針對問題去認識、去了解,才能從問題中去發現一些什麼,如果能發現你就有了覺悟的樣子,發現得愈多當然覺悟的成分就更明顯。但要注意,並不是依於佛陀講的道理方法,從一切智到道種智,拿它當成一種武器去消滅問題,不是消滅,而是使原有的問題消失或化解。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假使一個人犯了罪,又是腳鐐、手銬,關在監獄裡面,只是去看犯人那個樣子又有什麼意義?如果你想去搞清楚這個犯人是否一開始就是犯人?或者他本來就是一個不好的人?就要從這一個犯人的開始認識起,一直到他犯罪得到這種懲罰,完成的緣起以及他的過程,乃至現在完成的結果,其中不是就有一切智、道種智嗎?譬如他是一個煙毒犯、或是一個走私軍火的、或者是一個嗑藥的,還有各式各樣犯罪的,甚至涉及到什麼票據、貪污,他一定有不同的罪;以概念來講,這個犯人犯了罪只是一個概念而已,犯的是什麼罪呢?那就有重點;從重點中再去探討、去認識、去了解,要有本錢,如果有了這種敢於面對的本錢,就有機會去認識、去了解,哦!這個犯人是因為什麼而被判刑;但是這只能夠完成世間法,佛法的進入同樣有這種過程,認識、了解、發現;因為這麼一個事實,可能引發不同的人、發生不同的問題而犯不同的罪,也會得到同樣懲罰的結果,是不是也要一切智、道種智而去面對呢?如果能夠按照我剛剛講的緣起、過程,有世間的,還必須要有佛法的修養,而佛法的修養也有其緣起,也有其過程。

 

所以一切智、道種智,說起來都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有的是世間會造成問題的行為,一旦造成問題的行為,也知道了這種結果,佛法並不是拿一本經或請一個出家人,就能把這個問題化解掉,還得看你在佛法上的修養!所以一個學佛的人也要具備一切智,再慢慢精於道種智,而且你精於的道種智,也不一定能夠化解所有的問題,因為你可能只是一門深入,懂得某一方面的專業而已,涉及到其他的就不會了,那麼同樣不能化解一些問題;因為在佛陀的理念中,做一個法師要具備五明十德,還要通於三藏,這就是建立一切智、道種智。如果只談道種智,不談一切智,可不可以?以佛法而言是不可以的。因為一切智是一些基礎學,道種智是一門深入的專業,這種專業往往只能運用於什麼?自己或者是別人,而關係到了生脫死、一個究竟解脫上面,一般來講還是需要一切智,也就是佛陀所說的三藏十二部,以及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你都要有概念,否則就不可能去幫助別人,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利益、得到解脫。

 

這裡順便再提一下所謂解脫的問題,解脫其實就是化解!為什麼呢?像一個人假使被綁住了,把繩子解開來,那個被綁的不自由不就轉變為自由了嗎?把不自由化解掉也就是所謂的解脫!所以通常佛法談解脫,關係到業的解脫,就是業會形成種種的因與果,將來會怎麼樣!所以正在受果報的時候,我們要抱著怎麼樣的觀念與思想、怎麼樣去面對它?以至不再造業!這些都是關係到佛法的一切智跟道種智。那世間法呢?本身所顯現的同樣也是一切智、道種智,所以千萬不要以為一切智是世間的,道種智是佛法的,就完全搞錯了!因為世間的一切智跟道種智,不可能達到一切種智的圓滿結果,必須要運用佛法的一切智、道種智才能化解世間的一切智、道種智所形成的問題,這時才能完成一切種智。所以千萬不要搞錯了,因為在佛法上,往往一點差別不能把握的話,就會差得十萬八千里,如果還搬出「這是佛說的!」其實是你自己對佛法沒有修養、認識不夠,結果表現的都是自我意識,反而推說是佛說的;我說一句比較嚴重的話:這會造成謗佛、謗法所謂業作的因,將來所受的果會很難受的!

 

所以在介紹佛法的時候,我一直強調:「懂多少,說多少」!如果自己沒有完全了解,千萬不要講得那麼透徹,認為這就是佛說的!既然確定是佛說的,那表示已經透徹了,而沒有透徹之前,不是說你對不對,而是你正在修學,慢慢正進入到某一些境界而已;這裡面並不是以一種差別相去看,所以為什麼講一個正在修學覺悟的人,稱之為菩薩?已經成就了覺悟的人也叫菩薩?很明顯的,並不表示你正在修學就不叫菩薩,因為一個是在因上,一個是在果上,這是唯一的差別。

 

  這是這一段經文大概的重點,包括道理方法的認識;尤其從緣起到過程,不要一下子就完成結果,因為世間法有世間法的緣起與過程,同樣佛法也有其緣起與過程,但這不是一個相對的法,而是化解問題的法,問題在乎佛法怎樣能化解?這是求得解脫的問題!使問題不存在才叫解脫,任何事或任何問題,經過了這樣的修養完成之後,才稱為一切種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