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法相學54五蘊識變(二)

    前面談到“虛空滅無為”的一些理論,可是怎樣去滅?怎樣從業而顯道?唯識學告訴我們一些下手的工夫及過程,以佛法的名詞來講,叫作“次第”,或說五蘊識變的次第也可以,但是它的基礎理論是在於“虛空滅無為”;究竟怎麼滅?首先看“擇滅無為”;也就是於“虛空的滅”進入滅相,從有為到無為的基礎理論要怎樣去著手?那就先要從選擇上著手。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9期2016年4月

繼續介紹唯識法相的〈五蘊識變〉,前面談到“虛空滅無為”的一些理論,可是怎樣去滅?怎樣從業而顯道?唯識學告訴我們一些下手的工夫及過程,以佛法的名詞來講,叫作“次第”,或說五蘊識變的次第也可以,但是它的基礎理論是在於“虛空滅無為”;究竟怎麼滅?首先看“擇滅無為”;也就是於“虛空的滅”進入滅相,從有為到無為的基礎理論要怎樣去著手?那就先要從選擇上著手。

如以佛法來講,在禪宗談選擇是個忌諱,唯識學本身是個分析之學,必須分析到把問題完全搞清楚,也就是了別而能肯定。所以談“擇滅”是選擇方法,怎樣使有為到無為、從生相到滅相;至於選擇什麼方法,就關係到個人的修養與根機,以及智慧。所以這個選擇不是拿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去選擇;佛法強調的是“相應者是”,並不是用選擇就可以的。譬如“念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個大前提,但是有的卻希望即身成就,有的認為能做一個羅漢也不錯,有的則發大願希望生生世世像大菩薩來度眾生;但是這些都只是最後的一個理想而已,因為這種理想的存在還是一種生相,如果只是理想而不去行,認為沒有什麼,就變成妄語了,那是一種假相。所以這裡談擇滅就是從“虛空滅”的滅相,已經認知從有為到無為,使生相由“識”轉變為滅相的基礎理論,但這只是一個概念,方法須先從擇滅著手,究竟要怎麼去選擇?剛剛講到它涉及到修養、根機、智慧,不能別人怎麼做就跟著做,那不一定能見道,佛法的目的是怎樣從業而顯道!“擇滅無為”就是從業怎樣顯道的一個識變的方式。

舉例來講,吃飯的問題,“吃”關係到飽與餓,飽跟餓是個法相,吃是一種行為,或說是個“有為”,那麼不吃是不是“無為”?不是的!又或者不吃了,或飽與餓也不存在了,是不是滅相?不是!除非是個死人,只要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必然還要吃,必然還有飽餓的問題,所以在業的範疇之內,你不能否定生相的存在,而是要去認識吃與飽餓所關係的基本理論,若是在乎營養的話,那裡面就有“擇滅無為”的說法。你若問營養可以選擇嗎?至少在個人的修養、根機、智慧上可以去選擇;譬如經常感覺嘴破,手上會長泡泡,或者身上產生一些潰爛的現象,依你的修養、根機、智慧,有這種內涵的話,就知道是缺少維他命C,應該要去選擇含維他命C的食物,把原有生起的病相消除。但這還是從有為到無為而已,因為原來是缺少什麼營養,你的“有為”不夠,等病發出來,知道了原因,再選擇什麼方式讓病消失,這還是一種有為的行為,是由病態而使病慢慢完好,原來生病現在變成滅病了,這就叫做“擇滅無為”。

可能還不容易把握,再舉一個例子,就談業跟道好了;究竟什麼是業?業關係到善、惡、無記;一般說惡業不好,善是好的,那以“擇滅無為”來講,善不是不好,但還是一種障礙,因為它的範圍還在業裡面。我們曉得善太多福報就大,最多只能到天道去享樂,一旦福報享完則退墮,還是要依業再承受果報;可見,不只惡是障道因緣,原來善還是一種障道因緣。所以對業有所認識了,就可以怎麼去“擇滅無為”。絕不是說選擇善畏懼惡,因為善與惡的本身是相對的,善不是百分之一百都是善,其中還是有惡的存在;同樣的,惡也不是百分之一百都是惡,惡裡面還是有善的成分;從這當中就可以發現,怎樣達到擇滅無為!剛開始,“去惡向善”是第一個選擇,可以消失原有的生相,至少可以消除傷害別人的生相,因為傷害別人是惡,轉變為善的話,原有的傷害就不會造成傷害了;這樣去惡而選善,就由傷害的生相進入到滅相,是第一個選擇。

但是這樣並不能達到無為的境界,為什麼?因為善還是一種道的障礙,須進一步認識“善”;原來完成的善只是一種福報,還在三界六道之內,所以就要選擇“道”了,這就不是從業去分別選擇了。那麼道要怎麼選擇?其實選擇是要有條件的!就像善與惡的選擇也是要有條件,譬如有的人根機差,惡業太多,於善反不以為意,認為惡是他所需的,可見業的選擇,需要具備修養的條件;當然道也需要具備修養的條件!怎麼去選擇?就要去接觸善與惡,也就是在業上可以選擇,既然惡是傷害就不要做,而善是一種利益可以選擇,但它還是業,那要怎樣進入到道?如果知道善也是一種障道因緣的話,並不是叫你捨棄善,而是教你要再選擇,因為“道”不只限於善的範圍而已。以結果而言,就是識來完成它所了別的,善是道,其實惡也是道,它是業的道;於法而言是一個生相,於惡是肯定的,馬上就可以知道是一種傷害,於善則不會馬上顯現出傷害,此中就有生與滅的因緣法。

如果知道這些道理,選擇了善,它還是一種障道因緣,那麼是否乾脆不要善了?那要以什麼為基礎?若以佛陀的道理方法為基礎,佛陀的道理方法是善法還是什麼法?其實還是善法,還是不離於善,因為善是一種利益,惡是一種傷害,佛法也是一種利益,所以在這中間要作選擇。善,如果只限於業的法而言,它還是一種障礙,這時就不可以去選擇!如果認定佛法還是善法,就不要選擇業的善法,就應改選道的善法,那道的善法是什麼?在這裡就可以發現,於道,各宗教甚至非宗教都關係到道,反正所有的宗教都教人向善,這沒錯!假使你隨便信仰一個宗教,的確你選擇了善,也是善法,但那只限於業的範圍,並沒有真正進入到道的範圍,因為所有的宗教都教人向善,也只是從事善的行為而已,還是在業的範圍!佛法是講究怎樣使業能清淨,顯現道!道顯現了,還必須使原有的法的生相進入到滅相,否則還是執著於善而已;若要使這個善從生相進入到滅相,就要選擇方法、選擇道理,而不是隨便選擇就可以的,任何宗教都教人向善,這沒有錯,佛法也不否定它,但它還是在業的範圍,並沒有進入到道的範圍。

舉一個例子,有的宗教強調信它可以得到利益,不信的話就會受傷害;還有的宗教標榜信它,若一味的依賴它可以得到好處,一旦不依賴它,要想建立自我的道的話,它也不容許!可見宗教固然都是好的,但是這個好是在業的善的範圍之內;而佛教以佛法而言,當中也有差別,佛教的一個信仰者如果對“佛法僧”只是依賴,那還是限於業的範圍!所以我常說:「做一個佛教徒不夠,必須要做一個學佛的人!」唯有學佛的人才能夠從佛法的道理方法上面下手,怎樣清淨業而顯現道,使原有業的生法完全消失掉!也就是進入到滅相。但是這種行為還是離不開以“有為”為基礎,如果定位於業也是以有為為基礎,進入到道的修養還是以有為為基礎,如果一直在業裡面打轉,永遠是有為,連無為的機會都沒有,為什麼?因為沒有突破自我的機會!但是如果進入到道,從“有為”就可以突破自我而顯現“無為”。所以要怎樣去選擇一個相應於本身的修養、根機、智慧,而達到於業消失、於道生起的道理方法,這就叫做“擇滅無為”。

知道了理論還要知道怎樣去著手!舉一個例子來看:一般認為學佛最好的辦法就是念佛,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在擇滅無為上,以世間法而言,的確可以達到這種境界,但於道而言它並沒有完成;還只是於業的範圍轉入到道的範圍而已,可能這麼講很多修彌陀淨土的都不以為然,甚至可能說我是在胡說八道,為什麼?因為它只是在業的範圍或者道的範圍而已,並不能達到選擇之後,使原有的“生相”業能消失,也就是進入到滅相。

一般說修彌陀淨土可以帶業往生,但業是造作的行為所完成的結果,如果不轉變為道,業還是存在的;而轉變為道的變化還要再修養,才能使原有的業轉為滅相的境界。一般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帶業往生,但即使到達極樂世界也不離於業,因為你的業還存在,原來在娑婆世界時,業並沒有完全清淨。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在人的世界業已完全清淨,那也不需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了,為什麼?因為他的修養可以達到羅漢或是菩薩,或者成佛。可見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道的範圍,一個道的環境,帶業往生的修行者還是有業,只不過是住在一個道的世界而已。這個道的世界在哪裡?就是極樂世界的一個部分,所謂的九品蓮台的環境,屬於道的範圍,但它並不是真正的極樂世界;真正的極樂世界是要離於九品蓮台,花開見佛,才算跨入了極樂世界,成為極樂世界的眾生,才真正成為阿彌陀佛的弟子,能聽到極樂世界的道理方法,依著去修行。

所以你在人的世界造作了業,選擇修養彌陀淨土的道,就可以從業的範圍進入到道的範圍,道的範圍是在極樂世界的九品蓮台,那麼就知道怎樣選擇業、選擇道。可是為什麼說於“生”來講,他的業沒有完全進入到滅相,只能以“無為法”怎樣從選擇上,換一個環境而已。換了環境之後必須要等業完全消失了,也就是原來的業的生相進入到業的滅相,然後才有機會進入到道的生相。這個道的生相在哪裡?就是真正跨出了九品蓮台,花開見佛,進入到阿彌陀佛的世界,真正成為極樂世界的眾生,那是一個道法的生起,但不是一個道法的消失,這一點要特別把握!

為什麼?你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還是要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在那裡修行辦道;可見只是一個道法的生起,於法而言還是生相,沒有到達滅相。所以談“擇滅無為”就是這種現象,這很容易把握。可見“擇滅無為”,要選擇什麼?就是先從業的範圍進入到道的範圍,進入了道的範圍讓業清淨,才有道法的生起,這是講“擇滅無為”基本的理論以及方法,即使舉例來說明,也必須去認識瞭解,也就是從法相的建立怎麼樣去認識了別,而最後肯定極樂世界的九品蓮台,就是一個道的範圍,但絕不是極樂世界。只是這個道的範圍是存在於極樂世界的某一部分;可能有人會提出「你又沒有去過極樂世界,怎麼會知道?」其實我告訴各位,談到淨土,有一句話說“心淨即佛土淨!”

  可見色身是一個臭皮囊,如果這臭皮囊只是業所組成的一個範圍,不要忘了它也有道的範圍,只是這個道的範圍是要從你的修養、根機與智慧上去選擇;就可以發現,為什麼說極樂世界的九品蓮台只是一個道的範圍,在那裡使原有的生相能進入到滅相,可見它還只是一個道場而已!人這一個臭皮囊也相同,原來不清淨的心肯定就是一個業的範圍,心要能清淨需要佛陀的道理方法,那麼去選擇相應的道理方法,進而去作認識、瞭解,再加以修養的話,心就能清淨,最後臭皮囊也就無所謂了,這也是一種“擇滅無為”!從這臭皮囊以至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都可以由小而見大,這就是“擇滅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