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研讀之七十九 - 千經萬論只為明心(三)

    每當我們執著〝我〞時,常常是忽略別人的〝我〞,我們幾乎都是執著自我的利益而忽略了別人的利益,所以就形成我是人非的對立現象、種種利害衝突的問題,這就是人世間的現象。

  • 文:若知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20期 2007年 11月刊

我們來看看:
每當我們執著〝我〞時,常常是忽略別人的〝我〞,我們幾乎都是執著自我的利益而忽略了別人的利益,所以就形成我是人非的對立現象、種種利害衝突的問題,這就是人世間的現象。佛陀告訴我們道理方法,就是教我們怎麼樣去面對一切生命的種種現象,去探討去認識;之所以會形成這森羅萬有,都是基於我們心識作用的結果。我們的五根跟外面的五塵打交道,意根加入,色法形成;引發了我們的五蘊起變化,而產生了虛妄的心識作用;所以經中告訴我們:〝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生命源於四大的組合,依於因與緣的和合,形成了一個生命的體,這是色身的物質體;以精神層面來講,是意識與心識的現象。當六根跟外面的色塵緣境相應,就產生了心識虛妄的變化作用,這種情況是無始以來就存在的,但我們人不知道無始以來的造作業習,覆蓋了我們的真如,使我們顯現了無明,於是有煩惱、有迷惑,然後繼續再造業,產生了因因果果的種種現象,就這樣業上再加業,於是沉淪於生死苦海不得出離。

所以我們要了解心的成因,所謂〝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可見,〝心〞也就是每個〝我〞,都是幻化而成的,都是不實在的。所以我們需要在道理方法上去著手,認識我們自性本體的形成,認識我們自我的內涵。禪門裡面不是有〝若心不安,你拿心來,我替你安〞結果找心找不到的公案嗎?我們就可以問一下自己:〝心〞到底在那裏?!〝我〞在那裏?!我們又拿不出來,可是時時刻刻的每個當下,我們又知道那個是存在的,時時刻刻明確的知道,存在的色身是我的現象,但是究竟〝我〞是什麼呢?!

所以我們可以看,除了這色身之外,它還有一個意識精神層面的存在;那麼我們就照著佛陀告訴我們的方法,去了解一下,去探討一下,了解一下這個〝我〞是什麼?〝我〞的成因和內涵!以及〝我的心〞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
這就會發現:原來它是一個虛妄不實的現象:六根四大,中外合成。這是經裡面的話:〝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是指我們的色身;而色身則是四大──地、水、火、風的合成;六根與六塵的相應起作用,引發了內心的情識作用,這就是一種〝中外合成〞的現象。
所以經裡面接著說:〝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我們執著這個妄有緣相為我,為心。

人人都執著這個妄相為我,人人都執著於我,於是造成世間種種的是非,種種的問題,種種的糾紛,種種的你爭我奪,種種的利害衝突,有沒有辦法來化解呢?那只有靠佛法才能幫助我們把無明迷惑轉為了解,唯有了解才能化解問題。
既然人的問題就是因為我執對立、利害衝突而形成的,那〝我〞是不是可以放捨呢?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如何降伏其心〞?必須要發救度眾生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也為此在大乘佛法裡面,教我們面對一切的眾生,都視如自己的父母,如此尊重眾生,就可以降伏我慢,當然就可以開發我們心底的菩提種子;這樣子,慈悲喜捨的心量,自然也就會慢慢地地滋長出來了;因為眾生的生命都是一樣的,當慈悲心發起來之後,自然而然,你就會不忍心食眾生肉。因為眾生有可能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父母,今生的父母我們認識,可是無始以來的父母呢?他們在那裡?他們這一生不見得都在人道,那他們就有可能轉換成其他的面目來跟我們見面,所以當學佛人有了這層面的認識之後,自然而然不忍食眾生肉;因為他深怕這碗裡面的一條魚,碗裡面的一隻雞、鴨,會是無始以來父母親人的轉化,所以他吃不下。又因為〝見面就有緣〞,所以在佛法裏面教我們怎樣去面對眾生呢?看年紀大的是我們的父母,看年紀小的是我們的兒女,看年紀相彷彿的是我們的兄弟姊妹,用這樣的心念去面對的話,我們就能夠放下自己的執著,把我執慢心慢慢給捨掉;當有了這種轉變的時候,佛陀告訴我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而行於布施〞。

因為通常我們行布施的時候會有一種選擇性,好比親疏的分別、好惡的取捨等,這些取捨分別就是一種我執的現象;基於我見,我認為這個適合,這個不適合,這個應該怎麼樣,這種種都是強烈的分別心,如以強烈分別心來講,於眾生就是不慈悲,也就不平等了。
所以當有緣看到《金剛經》,我們不妨抱著聽聞佛陀說法的心境,一如佛陀當年對弟子的開導,這樣我們就很容易進入法義。這不只是佛陀在教弟子行菩薩法,同時也是教我們每一個人如何去行菩薩法!

佛陀對我們說:〝要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色塵緣境是引發我們六根造作的源頭,比方根與塵相應,色法引發心法,起來的第一個是色蘊,通常講,它是一個誘因,也可以說,這個色塵緣境對每一個我來講,就是一個誘因。心色相應之後,色蘊形成,緊接著就是感受;如果我們沒有佛法來調理自我的話,我們直接的感受便引發想法、取捨、分別的結果,這會是業的顯現。如果是樂受,就會執著,以致發展形成像〝同想成愛〞的局面;如果是苦受,那就會產生排斥的情緒,於是有〝異見成憎〞的結果;所以我們要藉佛陀的道理方法去調理我們自己的心念。

佛陀告訴我們,學習菩薩行法先要學布施,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也就是說,我們對於外面的〝色塵緣境〞,也就是與我們六根所對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必須要捨去自己的分別心。因為分別心是一種偏執的結果,而偏執它會造成傷害,所以佛陀說:〝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因為我們有分別心的話,那就是自我起了強烈的計較執著,而計較執著不外是依於見和聞而來,所以經中才會說:〝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由此可見,佛法是要幫我們悟向心源的;所有的千經萬論,為的只是讓我們明心,這是達摩祖師的話。可見經論不適合去作為一種學術研究,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道理和方法,論是諸菩薩解經的心得報告,詮釋不離經旨,完全沒有個人的自我意識,皆是將佛陀的道理方法穿插了佛陀與弟子或時人的故事,把佛陀的道理方法解說得淺顯易懂,讓人明白佛法大義,悟向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