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探秘五之二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就是個「虛空性」,就像天空一樣!

  • 文:若知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10期2016年5月

楞嚴探秘五之二      若知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就是個「虛空性」,就像天空一樣這個法也很有意思喔,「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法不成」,所以我們要記住,常常六根門頭跟外面的色塵緣境打交道,一有什麼,我們的七情都生起來了,「喜、怒、憂、思、悲、恐、驚」,這個七情就生起作用來了當我們心生起來的時候,我們有沒有空性啊?就沒有空性了嘛!假如你能守住那個空性的話,「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法不成所以菩薩他會顯現變化,他不跟我們凡夫俗子一樣,我們凡夫俗子死在那個感受上,死在那個自我的執著下,你空不了啊!本是虛空性但是空不了!所以菩薩法,般若是「大乘始教」,我們先要瞭解,雖然現在做不到,但是先要瞭解這個「空義」如果我們的情緒都是隨這個色塵緣境波及,引發我們自己的情識作用、情緒作用產生,當你情緒作用、情識作用起來的時候,我們的判斷都是錯誤的,都是依自己的業性做判斷的,你沒有辦法中肯,所做的都是依自我意識,那當然產生的結果,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別人,會有傷害性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是舍利弗遇到馬勝比丘的時候,所聽到的偈語舍利弗他是很有智慧的,他是佛陀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八歲的時候就有辯論的才華,還沒有生出來在他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媽媽口才就變得很好她有一個弟弟是修行人,都可以辯贏她弟弟了,那個弟弟不服氣,「這個不是我姊姊本身的聰明,一定是懷了很有智慧的孩子」,他想到將來會輸給這外甥怎麼辦趕快出去周遊去「加強自己的道行」後來成了有名的辯論師辯贏了所有的論師,成了天下第一高手,這時候想到他的外甥應該長大了,不知功夫如何智慧如何要回來挑戰一下比比看,外甥的智慧能力辯才如今究竟如何了結果回來一看,找不到外甥,家人講,他跟佛陀去出家了他又很不服氣,這佛陀怎麼可以度他?然後他就跑到佛陀那邊去……這留到下次再講,不然話又扯遠了所以舍利弗看到馬勝比丘啊,很莊嚴走出來不像我們這樣散慢,走出來那個相就吸引了他於是他走上前去問馬勝比丘「請問這位大修行人,您的師父是何人他的重要法義是甚麼?」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一聽,當下了然不由讚歎道「這真是最有智慧的話啊」「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已經涉及到世間的真理了後來舍利弗就去跟佛陀出家了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就是世間所有一切根本的現象--法的形成法是依於「因緣和合」顯現的,其實法包括「事」與「理」,有事相有理相,唯識學認為法有兩個原則,「自性任持」「軌生物解」以名相來講,「自性任持」「軌生物解」是法的兩大要義,以通俗的話說,法就是包含「理」跟「事」,以事來顯理、以理來明事,所以事相當中有理,理也要以事來顯明「自性任持」就是「事相」,比方我們說這個人他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有他本身的習氣、自性本體的習氣好比說,辣椒就是辣的、苦瓜就是苦的、甜椒就是甜的,這是基本的原則,絕對不會辣椒變成苦的、苦瓜變成辣的,它有它的本性即自性的特徵,依著這個原則去發展的現象,辣椒再怎麼樣栽培、再怎麼樣改良,或者頂多籽少一點、或者無籽辣椒,但是最終它是辣椒,這是自性任持」,它有不變的事理而人也是一樣,人總是人人不會變成怪物吧?!你再優生學求好人總歸還是人軌生物解呢軌是軌道,依於一個軌道發展出來的現象,它有一個事理發展的原則,而依於這個原則我們可以去瞭解它--一個事相其實人的行為,或者人的社會,人的種種的文化,它形成出來的現象,也是軌生物解的現象,比方我們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都是衍生出來的,依於這樣去認識人類的社會、或者各種的型態,它是個軌生物解的文明「法」呢就不外這些,我們要瞭解,「法」是依因緣和合才產生的現象,它本身是一個虛空性的,那學佛是要培養我們的智慧,去理解到一切萬象都是基於因緣和合的現象,當我們自己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你是陷在這個事相當中呢?你還是可以依於這個道理做一點自我的超越不至於完全限於問題的糾葛當中如果能夠超越,能夠超越就有智慧!

   下面是老和尚《心之路》中的話:「《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當色塵未能貫通法相的關係之前,色蘊不曾進入內涵,於蘊而言,原是空相;也就是說,沒有情識作用,所以說色不異於空,或色即是空。

空,於實法而言,法的生起,是因緣所生,無有實體;於理法而言,就理彰名,其實空寂,無實體性。因此,空無實乃不斷滅境,猶如無相;於有的勝義諦,瞭解擇滅,得突破而生起必然的結果。是故,說空不異於色,空即是色。

總而言之,色,總歸是形質之物,所有形色相狀的質礙,無非因緣所生,原不是實有;若能明此事物之當體者,即是五蘊內涵的「即」具之理,確定回互變異同相的作用。如是,有形是色,無形是空,空因色顯,色因空藏;就蘊的作用而言,色是因緣所生之法,無有實性住色蘊中;但是,實性雖空,當因緣和合之時,所顯者確是色相,所以說:依實性說色空關係,依因緣說空色關係;隨入世色之塵,轉識成法,明了五蘊的真象,歸於「不異」與「即是」之理,道出了實相空性的勝義諦。

    《心經》是大家都會唸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受想行識就是講我們的心說明了「色即是空、受即是空、想即是空、行即是空、識即是空」,「色不異空、受不異空、想不異空、行不異空、識不異空」,有時中國文字承上省略,它不繁複的全部講,就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帶過怎麼講空呢?這個是「色蘊」,我們說「根塵、能所」相應,我們的「根」就是「眼、耳、鼻、舌、身」加上「意根」,跟外面的色塵緣境打交道,「眼睛看色」、「耳朵聽聲」、「舌根嚐味」、「鼻嗅香臭」、「身體碰觸」,「根對塵」就是「能所相應」如果進一步「意根跟進去」,它會產生「法塵」的識別,「意根跟進去」眼睛看到什麼才能夠確定,耳朵聽到什麼才能夠確定,這是基本的如果進一步再打交道呢比方我們說桌子上擺了好幾樣菜,每一樣菜都是塵,我這樣眼睛看到它了,不見得我每一樣都要吃,當你擺在那邊的時候它都是個法塵,你選定一樣的時候這個意根跟進去了,就引出我的「色、受、想、行、識」一連串的作用眼睛看到那邊的時候都知道那幾樣菜,意識都跟進去了,所以菜擺在桌子上都是法塵,什麼菜什麼菜各式各樣,豆包、胡蘿蔔、高麗菜…擺在那邊都知道了,它是法塵,但是我現在怎麼樣去選它?當相應的時候,才會完成色蘊喔!當我要選定什麼的時候,心裡想吃什麼的時候,認為「我胃不好我要吃高麗菜」,我決定了,「高麗菜我選它」的時候,那個高麗菜就是色法當我有這個意念的時候,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心法這叫做「心色相應」!其他的都是法塵,被我選到的即心色相應外面的是色法內部就是心法心法是已經經過了什麼?色蘊形成經「受、想、行、識」很快的一氣呵成,就說「我胃不行我要吃高麗菜」,我只是一個比方而已其實胃不好不見得不能吃別的,我只是拿這個例子來舉例,到「識就是一個結果,「我選它就是一個結果了,是經過「色、受、想、行、識」作用的一個結果    

  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怎麼說呢?我現在是「色蘊生起已經不空了」,對不對我已經選了那如果說,即使不選這幾樣菜,那我是不是還有所執著?因為我還要吃飯還要吃菜,所以它空不!什麼時候可以空?如果說我要吃菜吃飯,這是生存的必然必要的條件,空不了,那什麼可以空得了?不計較不執著無所住而生其心!還有我不跟人家吵架總可以吧!以前老是喜歡跟人家吵架,後來想,這是不好的習氣,動不動就跟人家吵架,執著自己的是對的,這個習慣不好,於是觀照自己,做到不跟人家吵架,那吵架就可以空掉了吵架要怎麼空啊?即使他說了一句不好聽的話,「由他去吧」!我們家風不是講「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嘛「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趕緊懺悔」!他講一句不好聽的話,「不是我講,是他講啊,干我什麼事?「我若可以空掉,便不至於跟色塵緣境相應了!

  這是一個比方,說明「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老和尚講「無,是有的突破有的時候無是不一定」,因為有的時候做得到,有的時候做不到,做不到的時候就是不一定的現象我們看老和尚怎麼解釋這個「當色塵未能貫通法相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