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漫談(十四)

    由食物入口到產生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其間有其煩複的轉化過程,若是經常性吃太飽,那脾、胃腸、肝等臟腑就會處於過勞狀態,“生病起於過用”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18期2016年1、2月

健康管理漫談 (十四)  

健康的飲食

 

  中國人見面,常聽見的一句話就是“吃飽沒?”,可見吃飯是民生首要的問題。“脾胃為後天之本”,而食物與水則是氣血的主要來源,經過脾胃的運化,小腸的消化吸收,成為人體所需的氣血。富含各種營養素的食物,並不能為人體所直接吸收,而要經過轉化的程序,由大分子轉化為小分子,小分子再經由合成代謝轉為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例如吃下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大分子)後,在胃腸內,要化為各種氨基酸 (小分子),再經由肝臟合成體內所需要的各種蛋白。因此,由食物入口到產生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其間有其煩複的轉化過程,若是經常性吃太飽,那脾、胃腸、肝等臟腑就會處於過勞狀態,“生病起於過用”,臟腑過勞,就容易致病。所謂“飲食自倍,脾胃乃傷”, 吃太飽容易傷及脾胃,脾胃若是經常感到不舒服時,這已是處於亞健康狀態了,若經過醫師檢查有胃炎等病症時,那就是生病了。可見經常性吃太飽,尤其是晚餐吃太飽,對身體是有傷害的。一般而言,人是能自知是否吃飽了,七、八分飽對健康是最適宜的,吃到撐肚子,肯定是過量了。

 

  就營養而言,飲食方面若能符合食物金字塔的規則,身體就能取得足夠的營養。在食物金字塔中,澱粉類食物 (飯、麵等) 要吃最多,以提供身體活動所需的能量;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青菜水果次之,蛋白質類的食物 (奶、蛋、豆、肉等) 再次之,油、鹽則不能多吃。少油、少鹽,清淡飲食,是比較健康的飲食。如果長期飲食不符合食物金字塔的結構,身體的負荷就會加重。例如脂肪類吃得過多,超過人體所需,肝臟會將多餘的脂肪合成為體脂肪,再運送到身體各處儲存起來,這就造成了體脂肪的堆積,容易形成超重或肥胖的現象。而蛋白質類吃得過多,也會加重身體的負荷,例如多吃肉類,因為肉類含有較多的蛋白質,但人體一次只能吸收30克的蛋白質,蛋白質又不能直接儲存在體內,因此多餘的蛋白質會轉化成醣類以提供能量,或轉化、合成為體脂肪來儲存,這些額外的代謝活動會加重肝臟的負荷,並會產生較多的代謝產物,對人體是不利的。

 

  據調查,多吃甜食,易得骨質疏鬆症,這是因為甜食是強酸性的食物,不宜多吃,吃多時人體會取鹼性物質來中和,以維持弱鹼的狀態;這時骨骼中的鈣質就會被取出,成為中和酸性物質的標的,久而久之,就容易產生骨質疏鬆的症狀。多吃鹹,易造成心臟血壓偏高的問題,這是因為較多的鈉進入血液時,人體為了維持穩定的鈉離子濃度,會由血管外吸取更多的水份,以維持此濃度,血液中較多的水份,意謂心臟要用較大的力氣才能打出所需的養分,因而會加重心臟的負荷,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心臟血壓偏高的現象。因此,清淡的飲食習慣,對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常見的不合理飲食,包含不吃早餐、晚餐吃得晚、吃得飽(例如聚餐多、應酬多)或囫圇吞(胖子吃飯習慣-吃多吃快)等,這些對健康都是有傷害的。依據十二經絡流注的次序,脾經、胃經在早上分配到較多的氣血可以從事氣血的運化工作,因此早餐吃得好,可以提供較充分的氣血以應付一天的工作;而小腸的經絡在下午1至3點分配到較多的氣血,可以從事充分吸收營養的功能。但到了晚上,脾、胃、小腸等經絡並未分配到額外的氣血可供使用,因此消化吸收功能較差,這時若吃得飽,脾胃小腸負荷較重,久而久之,這些臟腑便容易產生過勞,便容易生病了。晚餐吃得晚、吃得飽或囫圇吞,容易造成吸收消化不良,超重肥胖就難以避免了。囫圇吞也是不良的飲食習慣,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由口腔咀嚼就開始了,咀嚼時可磨碎食物,促進唾液的分泌,減少飢餓感等。若是囫圇吞,吃太快,食物未經充分磨碎,唾液又不夠,會加重胃的負擔;而且減少了飢餓感容易導致吃下過量的食物,而造成超重肥胖的問題。

 

  中醫飲食之道主張“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穀是種子類的食物,而種子類的食物最能增益氣血,故有主食之稱,而蔬 (五菜) 果 (水果)、奶蛋肉類等則為副食。脾能運化水穀精華,提供人體所需的各種氣,上輸於肺,而肺主氣,它吸收這些水穀精華加上清新空氣融合成宗氣,提供給各臟腑使用。中國自古即有天地人三才之說,以氣而言,自然界的空氣為天之氣,地上五穀產生的精華為地之氣,而元氣是人與生來的為人之氣,人的氣血裡具足了這三種氣,才能充分發揮氣血的功能。例如年輕人氣血較旺,是因為元氣尚足,而老人家氣血不夠,則是因為先天的元氣終將耗盡的關係。又例如有人常覺得肢倦乏力,講話或唱誦力氣不夠,很可能是因為脾的運化不好,使得宗氣不足而造成的。

 

  中醫也提出藥食同源的觀點,認為食物與中藥同樣具有四性(氣)、五色、五味。四性是指食物的寒、涼、溫、熱等四種性質,也就是食物的寒熱性質。例如綠茶是未經發酵的茶,泡起來的茶其性涼,而紅茶是全發酵的茶,泡起來的茶其性溫,故體質偏涼者不宜多喝綠茶,一般人冬天少喝綠茶為宜;反之,體質偏熱者不宜多喝紅茶,一般人盛夏也宜少喝紅茶。五色是指綠、紅、黃、白、黑等五種顏色,中醫有五色對五臟之說,認為綠色食物可養肝、紅色食物入心、黃色食物益脾、白色食物潤肺、而黑色食物補腎。五味則指酸、苦、甘、辛、鹹等五味,而五味入五臟,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等。因此,均衡飲食應講究色香味俱全,使五臟都得到足夠的氣血。

 

  此外,還有許多關於飲食方面的知識,例如多吃當令的食物,注意食物的酸鹼性等。有關飲食之道的知識經驗是需要多加充實的,例如多了解營養學方面的知識,多看健康節目,多聽營養師及養生專家的分析與建議,多注意中醫方面的飲食養生之道,對我們的健康保健都是加分的。

 

  合理的飲食是健康的一個主要的基石,是人人應遵守的健康守則,故學習飲食之道,對具有健康意識的人,是有其必要性的。但飲食之道,知不如行,最重要的還是要能身體力行。例如對於“管住嘴,邁開腿”的健康守則,超重或肥胖的人之中,能長期管住嘴的人又有多少?尤其是,痰濕體質的人容易發胖,身體常有沈重感,是所謂喝水都會胖的人常見的體質。基本上這種體質的人,脾的運化功能較為低下,需要找中醫師調養,以健脾袪濕,再配合養生之道來改變體質。以個人為例,當兵前體重尚能保持得不錯,但退伍工作後,體重則直線上升,常在70公斤以上,經常處在超重狀態。年紀漸長後,覺得體重超重實在是個應該面對的問題,故以體重超過70公斤為臨界點,超過此點,則以晚餐少量或不吃作為因應之道。在健康意識加強後,則進一步改以67公斤為臨界點,使體重勉強維持在標準範圍內。由於自己的體質偏向痰濕體質,容易發胖,一、二天放縱自己多吃一點,體重增個兩三公斤沒什麼困難,問題是要減下這兩三公斤的體重,卻要花數倍的時間才能使體重回到原點,不像我同修,東西吃再多,體重還是不動如山。可見體質因素,對不合理飲食的結果是有很大影響的。事實上,不合理的飲食,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如何,是一個十分複雜的課題,體質、遺傳等都是可能的因素,但不論衝擊為何,不遵循健康的飲食原則,會傷及健康,則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