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經要解 - 方便義〔七〕- 方便波羅蜜

繼續介紹「十波羅蜜」的第七個波羅蜜───方便波羅蜜。

由於所談的主題是屬於「方便的法義」,這和「方便波羅蜜」是不是一樣?其實,「方便波羅蜜」只是完成「方便法義」中的一種,於「方便的法義」而言,有其方便的道理,而現在所談的「方便波羅蜜」就是方便的道理。

「方便」一詞,首先介紹:方是「方法」,便是「便利」,就是運用方法,以便利於問題的化解即是「方便」。可是有一個條件──「方便波羅蜜」必須具備「善巧」的條件,如果不具備,就容易走偏,形成隨便;如果具備「善巧」,就可以使原來的缺失愈來愈少,進而達到圓滿的境界。

行使「方便」須具備「善巧」的條件,那麼該如何去運用呢?舉例來說,當你面對一個人,關係到一些事時,覺得他的表現並不理想,甚至根本有問題,這時如果直接坦率地告訴他「哪裡不行」、「哪裡有錯」,試問他聽了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必定是不歡喜。但如果具備了「善巧」的條件,用「方便」的方法去化解問題,則不僅可以改變他,使原有的不好轉變成好的,甚至還能幫助對方得到更多的利益,因而改變缺失,提昇修養。

所以,所謂的「善巧」,是看到別人不好或犯錯時,能以「善巧」的方式告訴他,比如說:「某某!雖然你花費了不少時間,但為了符合大前提的利益,是否可以考量還有更好的方法?」這不已明白表示他需要改進嗎?跟你直接去指責他就不一樣了。

雖然如此,但並不表示這樣就做到了「善巧」,其實,這還只是一種「技巧」,還談不上是「善巧」,為什麼?因為你並沒有改變他原來的不好,「善巧」是能幫助他改變,運用技巧使他達到「善」的目的。比如同是師兄弟,很可以站在同門的立場告訴他:「欸!我好像曾經聽師父提過這類的事情,不妨提出給大家做個參考。」這麼一來,並不是拿大帽子壓他,畢竟大家是同門師兄弟,跟著師父一起學習,如果這樣做,他的感受就不一樣。如果用「應該…」、「我認為…」的口氣,那終究還是一種否定別人,強調自己的說法。

因此,所謂的「善巧」必須要運用「技巧」,能夠達到「善」的目的,如果展現不出來就是「不善」,所以,如果具備了「善巧」的條件,而後「方便」行事,結果就不一樣了。再說,具備了「善巧」還要兼顧到「權宜」、「契合」,於當下的時間、空間,如果不能達到饒益,那也稱不上「善巧方便」,究竟該怎麼做才妥當呢?比如,醫生看病,一定是查出病人有什麼病才開藥給他吃,幫他把病治好,這是一種「技巧」,但這還不是「善巧」,為什麼?因為,他有病你開藥把他的病治好,這是一種「技巧」,但並不表示他的病就不再患;於佛法的「善巧」而言,是先瞭解他的病況,雖已診斷出他患的病,其實,不必先忙著開藥,至少可以問問他的生活狀況、每天運動的情況、工作的性質、飲食方面的習慣,從多方面的衡量,再加上你診斷的結果,或許就會發現什麼!

譬如,他得了某方面的病,必定是缺乏某些營養,那時,或許你根本不必為他開藥;就算開了藥也要告訴他:「疾病形成的原因」、「目前缺少哪方面的營養」、「現在開給你的藥,只是暫時性的治療而已,真正要讓痛苦不發生,最好是在飲食上、習慣上調整。」此外,你還可以告訴他怎麼去調理、如何加強營養、注意平常的生活習慣等等,如此,同樣的病就不會再患了!

所以,除了包含有「善巧」和「權宜」外,還要相應於「應病與藥」的道理,因為,醫生不只是開藥給病人吃,還要使他的病至少不再重患。然而,此病將來會不會再患呢?肯定要看他是不是做經常性的維護?比如,營養的吸收、運動的調整以及生活的方式、偏食的壞習慣,若全部都能調整即可維護健康。但並不表示其他的部位就不會生病,因為這是某方面的病,缺少某方面的營養,其他還有更多的問題與其他的關連性,所以,從中可以發現:「方便」之運用,還要看什麼樣的方法,適合於什麼樣的條件?才稱得上是「方便」的方法。絕不是現在流行B型感冒,對病人都開同樣的藥,基於各人體質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感冒的輕重程度也不一樣,怎麼可能同樣患B型流行感冒,就統統吃相同的藥?那叫「蒙古大夫」,是會鬧笑話的,因為犯了「以一味單方治百病」的錯誤。

可見,「方便」要具備「善巧」的條件,「善」一定是好的;「巧」是巧妙、技巧,然而要具備這些條件,可沒有一定的方法,所以,於「善」、「技巧」的運用,若要達到巧妙的話,須具備「智」跟「慧」,若沒有「智」跟「慧」的條件,就沒有辦法表現出「善巧」來;所以,才會說「波羅蜜」只是一種方法,其實「方便」也有它的方法,如果不能適當運用其「因緣法則」與「因果關係」,就等於一概而論。

例如,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一般在家、出家的,幾乎都會問這個相同的問題:「我學什麼最好?」其實,這句話連問都問錯了,但問的人有沒有錯?也沒錯,!那麼是誰的錯呢?是那些開示的人,告訴你要怎麼去做的人錯了!為什麼?因為他沒有「善巧方便」,只是把自己所知道的告訴你。比如,現在大家都念佛,他就認為念佛最便利去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沒考量每個人的根器都不同,就以「念佛」來說,有人念「觀世音菩薩」覺得順口,有人念「阿彌陀佛」念得很好,有人說不定相應於別的佛菩薩的聖號,所以,這就涉及到「善巧」的問題。

如果一個求法的人,想知道自己學什麼最好?那位法師就告訴他學什麼最好的話,我敢說他不懂佛法!他怎麼知道他學什麼最好?如果知道學什麼最好?還有一個問題:你知道自己學什麼最好嗎?所以,常常有一些人來問我這些問題,要我開示,甚至問我學什麼最好?我不會給他答案。其實,這都不可能!因為,我學什麼,你就跟我學什麼嗎?或者我告訴你學什麼就好了!這些都不可信。我不是常舉這麼的例子嗎?比如「吃飯」,胃口不好的話,以西方人來說,飯前喝一杯開胃酒,胃口就大開;中國人卻很少有這種作法,當然,目前時代在變,中國人往往談到胃口不好,一定會在菜餚裡加些開胃的調味料,例如:辣椒、胡椒、薑和大蒜,你說究竟哪一種最好?答案很簡單!就看你平常喜歡哪一種?如果覺得合適,吃了不會感覺不好,對你來說那就是最好的。

由此可見,沒有一定的方法!所謂的「方便」,就是吃了覺得舒服,那就是最好的。如果嘴裡說好,事實上受不了,就會受到傷害。比如我以前曾說過這麼一個故事,有一位還沒受大戒的出家人來參訪我,那時我都在齋堂與大眾一起吃飯,幾乎每一頓飯,飯桌上都擺著一盤辣椒,是那種一條條的辣椒;他看我把辣椒一條一條的往嘴裡送,他也試著夾一條。結果一吃下去滿頭冒汗,連眼淚都冒出來了,這說明什麼?老和尚吃的大概都是好的,他也可以吃。那就等於我修什麼,你也跟著修什麼是一樣的錯誤。

其實,即使我教他,也不可能這麼做;因為,我一直強調真正的學佛,剛開始最好對佛法有一些概念,然後再慢慢的去體會、發現,自己喜歡的是什麼?而且還要看具備的條件適合不適合?如果喜歡、條件又適合,那就對了!所以,切記!沒有人能告訴你修什麼最好?很多人總以為我不肯告訴人修什麼好?其實,我曾經說過:「如果想知道修什麼最好?不要等我告訴你,你只要在我身邊待上幾年,自己都會知道!」可是待上幾年,不是在那混日子,還要用心學習才行,比如,慢慢聽我介紹各式各樣的佛法、各式各樣的法門,自己慢慢去發現、體會,最後才能「一門深入」。

在台灣這幾年來,就有這種現象,聽人家說:「修淨土最好」,就一窩蜂的念佛;念了一段時間,聽說還是修禪好,就都去打坐;最後來了一些喇嘛說:「學密最好」,又一窩蜂的去學密。如此,多少年過去了,究竟修什麼最好,結果還是不知道!為什麼?因為他連自己究竟喜歡什麼、適合什麼,都沒搞清楚。這就是因為指導的人不了解「方便」的法義。

因為,「方」雖說是方法,卻不是指定用什麼方法,只是依於時空不同的條件,所以只要適合於你的「方便」、「利益」,那種方法就對了!因此可見「方便法」的價值饒益,因為佛法法門無邊,如果每樣都去接觸,哪有那麼多時間?如果全部的法門都接觸了,不是也老了嗎?其實如果你接觸的是真正的佛法,到最後能「一門深入」,不必多久都可以成就道業。為什麼麼說?至少大家知道佛法的最後是「不二法」,而最後不就是成佛、成菩薩嗎?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你想學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只要能完成佛菩薩的果位,那就是你所需要的!可是,絕不是我告訴你什麼方法,你就照著去做,就像剛剛所舉的辣的味道,吃辣椒受不了,胡椒粉吃在嘴裡又麻麻的,也不喜歡大蒜難聞的味道,薑呢?吃下去眼睛會不舒服,那怎麼辦?不是還有別的調味方法嗎?比如,可以在鹹淡上加以調理,或另加別的作料等等。

其實「方便法」有很多,若說一定要告訴你怎麼做,那是不可能!可是,偏偏於教界就有人認為可能,每對當有人問學什麼最好時?他就告訴你學什麼最好。就以「煩惱」的問題來說吧!很多學佛的人都會去找法師,求法師開示:「師父!我有很多煩惱,您能不能教我一個方法,好讓我化解煩惱!」那位法師就會教他們一個方法,回去照著做,剛開始的確有效,做了一陣子又沒用了,就會跟那個法師說:「我的煩惱還是沒有辦法解決,怎麼辦?」法師會說:「我再教你一個方法,試試看!」如此,一個又一個方法都試,教到最後,煩惱還是在,那麼究竟問題出在哪?因為,他從不問你煩惱什麼?也不教你從煩惱上去著手。

想想,不針對煩惱著手,只靠他告訴你的方法,怎麼去掩飾你的煩惱?有用嗎?那只是暫時心理作用的轉移而已,你的煩惱還是沒有得到化解;尤其,很多法師並未曾深入佛法,他只把他會的都教給你,如果你的煩惱還存在,最後還要求他的話,他可能會說:「真的沒辦法!我全都教你了,你的煩惱竟然還不能化解,那你的業障實在太重了!」就會變成這種結論了。而事實上,人如果不是帶著業來到這世界,我還須向你請法嗎?所以,「方便」的方法,聽起來似乎容易,運用得巧妙卻在乎修養,唯特別強調的是:「方便」不是「隨便」,是有其方法的。「方便」的運用是要能讓受者於「便利」之下得到利益,這才能說得上是「方便」的方法。尤其要注意的是,「善巧」的原則,如果是以投機取巧的方式,最後會成為「隨便」,如果具備「善巧」,就可以展現「方便」。

有時,我們會把「方便」錯解,問題出在哪裡?就是未掌握住「方便」的精神,錯把「隨便」轉成為「隨緣」。比如,人家尊重你是師父,雖然他沒吃素,家裡的鍋子也常煮些葷腥的食物,雖然洗一洗也可以用來煮素食招待你,但是他們總擔心對師父不恭敬,如有師父到他們家,他就會說:「師父!本來我很想供養您,可是我們家的鍋子不很乾淨,難免沾些葷腥,所以才不敢供養!」這是出於一片虔誠、恭敬,但很多人就會認為沒關係,說:「隨便好了!」這時,「方便」就成了「隨便」。所以,若對佛法認識不夠,輕微一點的話,不單別人得不到好處,可能自己還要負因果責任;說的嚴重一點是謗佛、謗法;而謗佛、謗法是不得了的事情!

所以「波羅蜜」法裡的「方便法」於事理的運作上的確難把握,除非你有相當的知識經驗,而且還要能夠去運作,展現出「般若波羅蜜」來,如此,才有機會行使「方便法」而不致出問題,以上是談「方便波羅蜜」,也就是「方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