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探秘九之二

    如果因不存在,豈不成了斷滅的現象?而佛法不談斷滅的,凡造作過的都有痕跡。怎麼說?因為造作過的因會儲藏到「如來藏」!

  • 文:若知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27期2017年11月

      楞嚴探秘九之二        若知

 

  佛陀對阿難說:「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你說覺了知見之心是在身外,那心跟身一在外一在內,就是互不相干了。身心既然相外,就是你心有所感覺時,身體沒感受;身體上有感覺時,心也不相知,心也不知道;可我現在「示汝兜羅綿手」,我舉手給你看,為什麼要用「兜羅綿」呢?是翻譯上的美化,形容佛陀的手掌很柔軟,三十二瑞相。「汝眼見時,心分別不?」當你看到我的手時,心有分別嗎?知不知道是我的手?

   「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阿難回答說:是的,世尊。佛陀就對阿難說:你既然看到了心裡就有感覺,那心怎麼會在身外呢?所以你說覺了能知之心,是住在身外,沒這個道理!這是第二個破。

  我們再看,接著阿難又想到一個,既然不在身內也不在身外,怎麼辦?∙∙∙有了!「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不知道裡面,卻又知道外面,對了,它在一個地方,“潛伏在根裡”!這個根,就像我們的眼睛一樣,眼根。他說眼睛就像個玻璃球一樣,被玻璃球包住了,在身體裡面,但是他還能夠看到外面.

  佛陀就對阿難說:「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瑠璃;彼人當以瑠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瑠璃不?」心潛伏根內,就好像琉璃球把眼包住,既然是琉璃球把眼睛罩住了,當你眼睛看山河大地時,看不看得到琉璃呢?

  「當以瑠璃籠眼,實見瑠璃」,阿難傻傻的就跟著回答了。瑠璃只是個形容詞,形容眼球被瑠璃包住,卻不是真有瑠璃,阿難自己沒搞清楚,把瑠璃當成了另外的東西,眼睛能夠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當然也該看得到瑠璃,糟了!眼睛能不能看得到眼睛啊?!看不到嘛!可是阿難忘了自己設論的立場,傻傻地回答說 “應該看得到”,這麼一來,就把自己的立場給全部推翻了。

  佛陀對阿難說:「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瑠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瑠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瑠璃合,無有是處!」

  你的心如果跟這個瑠璃合,我們的心,就是那個「覺知」、視覺、眼識,講到這裡,我們就要把前面的聯想起來,我們知道“眼是根、色是塵、眼根對色塵”,這個眼識是第六識,第六識還要知道前面的--根塵、能所,所是處所,是我們眼看到什麼、耳聽到什麼、鼻嗅到什麼、舌嚐到什麼、身觸到什麼,它有個對象。

  能就是產生能力、凡變化的、感覺的種種作用都是。眼睛有根,眼耳鼻舌身五個根,只說五個根喔,因為這個第六根、意根,意根是浮游根,是一個變化根,當我們五個根--眼耳鼻舌身作用的時候,意根都會跟進去,它管這五個根的,第六意識若不跟進去的話,眼視而不見(其它一樣),沒辦法產生分別能力;第六意識跟進去的時候,這個眼識,同時才能夠產生作用;否則眼根不具足,沒有視覺的能力。所以植物人,他意識上不健全,第六意識已失去作用能力。

  至於根塵能所相應的時候,我們的第六識怎麼進去呢?第六意識誰操縱指揮呢?後面還有一個第七識(唯識學上的末那識),第七識的範疇其實就是我們的“心”,也就是我們的“我”,它的內容就是“色受想行識”,叫做“五蘊”。

  基本上我們先要把這個弄清楚,否則無法掌握到要訣。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就會懂,不然不好懂。其實講起來,我們去認識心的話,以「唯識」去認識的話,“心”的學問是這麼多,“心”的內含是這麼多;這可以說明,第六識怎麼產生作用?它一定是跟“我”配合在一起,這個主人是誰?主人一定是“我”,這個“心”!而“我”的內容呢?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的作用是一氣呵成、連貫作用的。而且裡面還有個潛在的能力在主宰它,就是第八識。第八識通常叫它「如來藏」。如來藏好像個倉庫一樣,包括我們所有過去及現在造作的,我們不是說「作什麼因得什麼果」嗎,為什麼?造作什麼因、他會得什麼果,這個力量從哪裡來?在佛門裡面,「因果律」是個真理,是個認識生命的真理,它不是虛妄的。造作什麼因必然會得什麼果,一般說「造善因得樂果,造惡因得苦果」,造作的因在哪裡?如果因不存在,豈不成了斷滅的現象?而佛法不談斷滅的,凡造作過的都有痕跡。怎麼說?因為造作過的因會儲藏到「如來藏」!

  佛法講「業」是很公平的,它把人生、生命真實的現象告訴我們,世間一切都是你自作自受;你做好的、做善的,將來得樂果,做惡的將來得苦果,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為什麼?造作了之後的因,就儲藏到這個“八識田(如來藏)”裡面。因就是種子,所有的種子都在這裡面,好的、不好的、或者是好壞分不清楚的,除了業的種子,還有修行上的道的種子,也在這裡面,全部都在這如來藏裡。當然現在我們有身體,我們的生命活在這一生的身體裡面,這個是一期生命,從生到死,這是一期生死,一期生死完了之後,臭皮囊就不存在了,最後燒了,化為烏有,但是只有“這個”在,「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所以為什麼說佛弟子要修啊?要把握的就在這裡,必須搞清楚,才能出離生死輪迴。

  接著阿難提第三個答案:「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潛伏在根裡的話,那我們說,當我們眼睛看到山河的時候,為什麼看不到眼睛?如果看到眼睛的話,那眼睛看眼睛,眼睛就變成「處所」了,就變成「塵境」了,通常我們都講「色塵緣境」。境是所、根是能,能所相應,“能”看到“所”,那眼睛看眼睛,眼睛就變成塵境了,既是塵境,就沒有辦法產生作用的能力,「不得成隨」!如果看到眼睛的話,眼睛就變成塵境了,不能產生一個“能”的“隨”作用,所謂的“隨”,就是當我這個能所相應的時候,我看到什麼東西,心裡就會產生分別意識,比方看到一朵白色的小花或一朵鮮豔的紅花,馬上成隨,就有分別心啊,“這是玉蘭花”、“這是玫瑰花”…,這個“隨”是什麼?“隨作用”,隨著能所相應而產生分別的變化作用!那如果不能見的話,怎麼產生隨?如果眼睛看眼睛,把眼睛變成「塵境」了,怎麼產生能力?就不能變成能力了;所以「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瑠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瑠璃合,無有是處!」這個假設也是沒道理的,佛陀推翻了阿難的第三個假設。

  四處徵心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府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云何?」

  所謂的「府藏」就是五臟六腑,都在身體裡面;「竅穴」,人有九竅,於臉部的共有七竅,兩眼、兩鼻孔、兩耳、一口,這是竅穴居外。藏在裡面自是黑暗的,跟外面相通的就是明朗的,所以「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請問佛陀:我打開眼睛看到東西了,名為見外,眼睛閉起來所見是黑暗的,名為見內,請問佛陀,這麼講有沒有道理呢?

  我們看佛陀怎麼對阿難說:「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府。」

  佛告阿難,當你閉眼睛看到黑暗的時候,這個黑暗的境界,是跟你眼睛對不對?是跟你眼睛相對呢?還是跟你眼睛不相對?也就是說,它是不是能所關係?如果是能所關係,如果黑暗跟你的眼睛是個能所關係,那黑暗應在你的眼前,怎麼會變成在裡面呢?如果是在你裡面的話,你就等於住在黑暗的房子裡,既沒有陽光,也沒有月光,也沒有燈光,這黑暗地就變成你的五臟六腑了!這是從“對”的立場來說。

  「若不對者,云何成見?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待續)